出生以後的寶寶大腦在迅速的發展變化,0~3歲是寶寶大腦變化最大,生長最瘋狂的階段,也是開發智力、開發潛能最關鍵的階段。而語言的發展對孩子的智力發展不可小覷,3歲以前,父母親對他們說的話,直接影響著孩子大腦的發育,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作為父母,如果能夠意識到語言對孩子大腦所產生的積極作用,那麼在生活中就要有意識地豐富語言的寬度和廣度,還要注意跟孩子交流的環境和時間。一個處在豐富語言環境中的孩子,智力發育肯定要比處在一般環境中的孩子智力要高的多。
語言對孩子的智力影響,在孩子一生整體智力佔比可以達到65%。從這個數字就可以看出語言的神奇作用。「3歲看大 ,7歲看老」。是我國的一句古話,現在已經被神經腦科學證實。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在模仿父母成長的。很多研究都著眼於父母對孩子的性格品德,習慣意志力等外在的表現影響,很少涉及對子女大腦發育的影響。我們的祖先早已經發現了這個秘密,3歲看大7歲看老,就是最精粹的總結。
孩子的大腦在3歲以前的發育佔到一生整體智力成熟度的75%左右,在這三年裡,大腦建立的神經連結、也就是孩子的智力通道,是孩子未來發展的基礎,而父母的語言就是孩子智力發展的基石,每一塊都非常重要。孩子出生後,一個迅速發展著的大腦,需要從聽覺和視覺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刺激,如果把大腦比喻成一臺機器,那麼父母對孩子的語言就是為孩子創造超級機器的一個過程。
很多的時候我們都不斷的強調跟孩子交流,給孩子讀書,對孩子大腦早期發展的重要性。。但是有的人仍然認為小孩子們生下來什麼也不懂,說給他聽有什麼意義呢?但是孩子什麼都不懂也不會說,這只是表象,他們的大腦在此時正在迅速發育,出生後的第1個月就是孩子第1個腦發育高峰期。神經突觸的產生也在這個月達到了一個高點。在此後的三年,神經突觸一直在高峰期徘徊,為孩子的智力通道建立奠定了基礎。如果不去使用,40%神經突觸將會被修剪掉,直至把孩子變成了一個普通的人,擁有一個普通的大腦。
3歲以後孩子的大腦發育基本已經定型,如果在這個時候對孩子進行各種訓練,那麼它的效果就不如0~3歲大腦發育高峰期,這麼明顯啦。3歲以後的孩子學習模式已經改變,由模式學習、鏡像式學習,改為正常的理解式學習,邏輯思維式學習。
所以在早期給我們給孩子說的話越多輸入的詞彙量越大,語言越豐富越積極,那麼對孩子大腦的發育產生的積極作用,是無法想像的,真正的早期教育從孩子剛出生的第1天就要開始了,學校教育不是孩子教育的起點。
一般在孩子進入學校以後,有的父母親會發現原來特別聰明,反應特別機敏的孩子,現在即使特別努力,但是成績與有些孩子相比還是差距較大。孩子原來的聰明勁兒好像不存在了一樣。這是很多父母反映出來的一個問題。其實真正的差距從孩子出生以後,你對孩子輸入的信息量就決定了的。
在帶養孩子的整個培養過程中,我們對孩子進行的持續輸入,越早越好,越豐富越好。孩子的學習能力,空間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以及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聽到的詞彙有關係,是早期父母對孩子輸入的詞彙、輸入的規則意識,奠定了孩子初期的社會性行為及各種能力的發展。
所以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父母能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環境,直接左右了孩子擁有什麼樣的智力,擁有什麼樣的未來發展的基礎。能夠在語言豐富、積極正面的環境中受到薰陶的孩子,智力發育一般普遍較高。而在那些交流甚少,詞彙輸入量較少或者家庭氛圍較差環境中的孩子,智力發育一般都會受到明顯的影響。
無論家庭條件如何,但對孩子多說話我們還是可以做到的。沒有話說,就製造條件嘛,可以看書,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書,見到什麼說什麼總是可以容易做到的。方法很多,就看父母對孩子的智力發育有沒有鮮明的認知。
我是,專注於嬰幼兒的早期教育,解答育兒困惑。關注我,了解更多科學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