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歷史悠久,在五千年傳承發展中每個地方早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在歷史的發展中相傳至今,子孫世代相傳,像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這些習俗。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過年風俗,通過這些風俗可以充分體驗出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潮汕地區的過年習俗。
一、潮汕地區的過年風俗很早,從農曆臘月就開始了。臘月二十四是「老爺上天」的日子。這裡的「老爺」,相當於一位長駐在家庭、保佑全家平安健康的神明,在臘月廿四到正月初四,「老爺」就會上天「述職」。所以在這一天,各家各戶都會「拜老爺」,求老爺「上天言好事」。祈禱來年心想事成。老爺上天之後,每家每戶都會大掃除,將所有的不如意,所有的黴運都掃掉,同時會剪頭髮,洗澡等,寓意除舊迎新,可消災去病。
二、快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了,這裡不得不說的就是做粿了,這是潮汕地區最具特色的習俗,如紅桃粿、鼠殼粿、甜粿、菜頭粿等,還有雞、鴨、鵝、魚、豬肉等等。樣樣俱全,但是現在年味沒有以前那麼重了,現在很多人或者忙,越來越多人都是到市場上賣粿品。而我更喜歡傳統的方式,這樣更容易勾起兒時的記憶。
三、除夕夜,相信很多地方都會有年夜飯的習俗!咱們大潮汕也是一樣。但是可能形式跟別的地方有點不同。團年飯之前,我們必須「拜公祖」(祭祖宗),請祖宗先用餐。接著,一家人團團圍坐,吃年夜飯,迎來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吃菜時也有很多講究,必須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有頭有尾。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餘。還有一道年夜飯必備菜餚,外人看起來可能十分「重口味」的血蚶,含有發財的寓意。鮮血淋淋地吃下去,相信大家一定不能接受吧,在潮汕這是必須很受歡迎的。年夜飯過後,一家人要齊聚「守歲」,俗稱「熬年」。傳統上認為,守歲是為了祈求雙親長壽,年三十十二點一過,鋪天蓋地的就開始燃放炮竹,慶祝新一年來臨。把所有的煩惱都忘掉,新的一年順順利利,心想事成。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環保意識越來越重,很多人已經不放鞭炮了。
四、吃完年夜飯後,晚輩要向長輩拜年,祝長輩來年健健康康,財運亨通。長輩則要派發壓歲錢,俗稱「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裡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參加工作了的晚輩也要給長輩送錢。表示孝敬。有些家庭小孩臨睡前,父母會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反正形式各種這樣,都是寄託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祝願。
五、年初一以後,大家會到親朋好友家拜年。潮汕民間有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明拜年的重要性,這也是潮汕人團結的象徵。拜年的人一般會帶上兩個大桔(即潮州柑,諧音大吉)送給主人,主人也回贈兩個大桔,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民間也有這樣的玩笑,大年初一拜年,出門只在褲兜裡裝上兩個大桔,在各家各戶拜年後,褲兜裡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有人戲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其實這是人們禮尚往來的一種禮節。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
六、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和兒女回娘家拜年(潮汕話叫「家後」)。回娘家的女兒女婿必須帶上禮品。表示對長輩的孝敬。這個相信很多地方也都是一樣的。
聽到這,你家鄉過年有什麼風俗呢?歡迎大家評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