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3年,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在白江口發生了一次大海戰,唐軍以170艘戰艦將倭國戰船1000餘艘打得大敗,其中400餘艘被擊沉。此後倭國不僅沒有再次組織復仇,反而派出使者到長安慶賀勝利。不僅如此,天智天皇繼位後與唐朝恢復邦交,派出遣唐使,把古當時的日本建成了一個微版的唐朝。
雖然中國人對此可能很難理解,但日本面對強敵基本上都是這種做法。黑船來航時,日本人意識到了歐美的強大,全面地學習歐美,連建築風格都向歐美看齊;二戰之後,全方位地學習美國人,一切都向美國投去羨慕的目光!因此日本人的民族性,用兩個字就能概括,慕強!
日本是一個島國,多火山、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天然的多災多難,強烈的危機感使日本人更容易崇拜強者。在現實世界中,日本人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不斷變強,成為強者。強者可以支配弱者,而弱者必須服從。不過強弱在日本人的性格裡,是可以改變的,日本戰國時代最平常的事情就是「下克上」。
在日本人的眼中,雙方憑藉實力分出強弱,弱者就必須服從強者。但弱者可以用頑強的精神忍受一切屈辱向強者學習,在崇拜強者的過程中,不斷積蓄力量,提升自身的實力,最終通過向強者挑戰來重新證明自己,一旦戰勝對方,雙方的地位則由此改變。事實上,日本人一直都是這麼做的!
日本人全面學習唐朝,但在明朝時,豐臣秀吉再次登陸朝鮮半島,與明朝掰手腕,結果還是敗了。黑船來航後日本推行明治維新,不久後就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與西方國家並稱列強。二戰後唯美國馬首是瞻,GDP一度達到美國的60%,差點再次完成下克上!
在強者面前點頭哈腰是日本民族擅長的行為,但是在日本人的心裡,在強者的面前服從,是為了有朝一日取代強者,成為強者。慕強的本質並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後來者居上,這可能就是日本每次經過慘敗,又能很快恢復元氣的原因之一。
日本是一個複雜的國家,每次戰爭日本都能投入傾國之力,白江口之戰、抵抗元朝入侵、豐臣秀吉徵伐朝鮮,以及後來的甲午海戰,無不如此。然而戰爭如果失敗,日本人就會變得慕強,最後伺機取而代之,這大概就是日本的民族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