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是什麼造就了日本的獨特民族性?

2021-02-13 新華網思客

  明治政府對西方文化的引進並非毫無計劃、照抄照搬。文化引進經過仔細的分析和挑選,看它們是否對日本民族的經濟和國防有潛在的貢獻。


▲日本人不僅自己學習西方,而且還引進西方的人才來求得西方先進的知識

作者丨鄭永年

  首先是學習。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開始了系統地學習外在世界過程。學習在日本可說是一種傳統。在和西方接觸以前,日本人就學中國和朝鮮。即使在幕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時期,日本政府也派了特殊的官員學習荷蘭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

  在1830年至1840年,日本國內就日本的外交政策有一場大討論。一派強調日本應實行開放政策,虛心向西方學習。另一派主張強化閉關鎖國的政策,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日本的孤立政策。但「孤立」政策由於佩裡將軍的到來變得不可能,用武力把外國人趕出日本的實踐已變得不具可能性。

  多數政府官員認為,日本的強大須建立在日本的開放政策之上。只有通過開放政策,日本人才有可能儘快地從西方那裡學到日本所需要的東西。至19世紀80年代,日本人對西方世界的研究已經具有相當水平。

  日本人不僅自己學習西方,而且還引進西方的人才來求得西方先進的知識。至19世紀70年代,87名英國專家在海軍部做顧問,46名法國專家在陸軍部,6名荷蘭專家在建設部,11名德國專家在醫療部。很多美國人被邀為體育教練和興辦大學的顧問。明治政府以教育為本,政府把公共學校的課程標準化。日本校服的藍本是普魯士的軍官學員服。

  但是這種學習並非是照抄照搬。日本的一位史學家指出:「明治政府對西方文化的引進並非是毫無計劃、照抄照搬。文化引進經過仔細的分析和挑選,看它們是否對日本民族的經濟和國防有潛在的貢獻。」

  對後發展國家來說,如果要趕上或超過先發展國家,控制似乎是必要的。就是說,國家需要有計劃、有選擇地發展國內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各方面。全面出擊經常導致深刻的國內危機,明治政府對這一點是有深刻認識的。

  在日本的門戶被迫開放後,日本的經濟現代化面臨兩條主要途徑。一是全面出擊,大面積地增進國家的能力,同時提高許多工業部門的能力。二是選擇某一些工業部門,集中力量發展這些部門。明治領導人選擇的是第二條途徑。那麼,如何解決這些工業部門的資金來源呢?無疑,後發展國家的工業化面臨的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困難是資金問題。

  在這一問題上,日本政府也有兩條途徑可選擇。一是向國外借,二是向國內人民募集資金。明治領導人把第一個選擇看成是外國殖民日本的另一種形式。

  從明治維新開始到世紀之交,日本只從國外引進了兩筆貸款,都來自英國。一次是在1870年,是為了修造鐵路;另一次在1873年,是為了建立政府僱員的養老金制度。但日本很快就償還了這兩筆貸款。在貸款這件事上,很多政府官員甚至財政官員反對向外貸款。有些官員淚流滿面,認為借外債是出賣國家。

  既然不能向外貸款,那麼日本政府必須向本國人民募集資金。但當時日本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國。明治政府硬是靠發展新的制度解決了這一問題。新的金融財政制度能有效地提高人民的存款,把大量的資金聚集在國家幾個大工業投資家手中。這些新制度包括稅收制度、壓低工資、容許工業卡特爾(cartel)。

  明治政府同時也展開了公共教育運動,想方設法讓人民,主要是農民,相信他們必須為國家的現代化作些犧牲。一位歷史學家觀察到,為了推進國家的發展計劃,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普通人民的思維和行為。

  「日本政府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地努力改變普通日本人的思維和行為。這種幹預程度在英美國家是不可想像的,也會使歐洲大陸的國家主義自嘆不如。在20世紀早期,日本政府積極地調節宗教組織,發動了深入的勤儉節約運動,動員地方婦女去改進日本的社會道德。」

  勤儉節約只是一種個人美德。日本政府也積極地培養日本人的公共美德,即對國家和集體的忠誠感。在美國佩裡將軍來日本之前,一位日本知識分子就指出只有培養大眾的忠誠和義務倫理,日本才有可能保持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日本政府需要創造一種國家宗教以團結和激勵民眾,日本人國家忠誠感的形成和政府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明治領導人使用了兩種策略:其一是建設政治制度以使日本儘快地發展,其二是向人民注入價值觀和信念以使新政治制度有效運作。在表面上看,日本的政治制度是從西方國家移植過來的,日本設有議會、內閣、司法和憲法。從結構上說,日本政府是基於英國的議會制,同時借用法國和美國制度的混合物。但從功能上說,新政府的主要權力都集中在行政官員手中,是他們負責國家的經濟和教育的發展。

  明治領導人設想日本被歐美大國所包圍,因此有必要在公眾中創造一種合作和服從的精神。為了讓日本生存下去,日本居民不再能像以前那樣是農民、小官僚和地方居民,而應當是具有日本國家意識的日本公民。因此,日本政府採取種種措施高度集中日本政治,發展經濟,重新安排社會各階級,追求國際地位。

  但所有這一切,在日本政治領袖看來是遠遠不夠的。在他們看來,最重要的是要影響人民,使人民成為一個整體。一位學者指出:「如同同時期的美國排外主義一樣,明治晚期的意識形態強調社會的服從是國家忠誠感的黏合劑。」

  對人民意識形態的控制和灌輸最終形成了日本人的「我們日本人」這一具有高度排外性質的國家意識。政府要求的不是人民的政治參與,而是政治服從。評論家指出,政府通過把國家的性質道德化和神秘化,把政治非政治化了。真正的政治異見是不容許的,正像在宗教組織中,異見和不忠誠是同一回事。

  日本人也強調他們民族的神聖聖潔性。1992年美國的日本學社發表了一份報告討論日本人的種族主義。該報告稱,如果種族主義指的是導致一個民族因為不同膚色而對另一個民族的歧視相關的態度、價值觀、行為和結構,那麼日本人不是種族主義者。膚色與日本人的歧視性實踐並無關係,日本人似乎對所有外國人一視同仁。

  言外之意就是,日本人把種族主義應用到除了日本以外的所有民族,這也就是「我們日本人」的本質,日本的民族性因此具有很強烈的憎恨外國人的傾向。

  在明治時代,日本人的種族意識成為一種最有用的組織工具。政府大力宣傳皇朝制度的思想,復興靖國宗教,即崇拜日本國本身。儘管這種宗教具有其深厚的傳統,但它並非自發的復興,而是一種有意識的重建。正如義大利墨索裡尼在20世紀30年代穿上羅馬皇帝服裝以提高其政體的權威一樣,明治政府有意識地恢復一些已被忽視數百年的傳統以培養人民對國家的忠誠。

  在宣揚日本精神的聖潔性的同時,明治政府也努力致力於宣揚日本國土的神聖性。日本儘管與眾不同,但畢竟被其他各國所包圍。如要生存,日本必須去趕上其他國家。而要趕上其他國家,日本必須首先了解哪些國家比日本先進,哪些國家比日本落後。但在作這種比較時,必須以日本為中心。

  當時的一位觀察家寫道:「近來,許多西方國家都在試圖延伸他們的權力到東方。我們都知道,法國已經佔領了越南,英國推翻了緬甸政府,佔領朝鮮的島嶼,德國已經獲取了南海島嶼,俄國正想把其權力向南擴張。日本立於東海之上。因為它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其物產的豐富,很自然,西方大國一直在對日本說三道四。我們國家處於這樣一種威脅的位置,要維持其獨立性很不容易。」

  所以在日本成功的背後潛藏著戰爭危機。日本的成功使日本統治階層一方面想在亞洲建立霸權,另一方面以亞洲霸主的面目與西方列強爭雄。而當時亞洲的許多人也希望日本能夠與西方列強較量以抵制它們在亞洲的蠶食。日本政府正是基於這種思想來組織其軍事擴張戰略的。

  日本領導人效法歐洲戰爭,特別是德國模式,首先採取一系列軍事措施來對付亞洲國家。在日本統治者看來,日本若不能充當亞洲霸主,就很難同西方列強在世界上爭霸。日俄戰爭表面上是東方與西方國家之間的戰爭,但實際上只是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和朝鮮計劃的內在一部分。對俄戰爭的勝利大大地激發了日本統治階層的野心,侵略步驟突然加快。

  傳統上,日本人尊重中國文化。但在1894年的中日對峙中,中國軍隊不堪一擊。日本在陸上和海上都表現出其對中國的優勢來,日本民間的民族情緒高漲起來,這種民族情緒也大大激發了日本統治者的擴張野心。

來源丨瞭望智庫

相關閱讀

日本人為什麼對中國沒有好感

日本人最羨慕中國的幾件事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有關作者的精彩文章。

掃描指紋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思客!

微信ID:sikexh

投稿郵箱:sike@news.cn

聯繫電話:010-88050629

相關焦點

  • 「中體西用」與我國教育民族性的構建
    而作為「癸卯學制」鋪墊的《重訂學堂章程折》則將「立學宗旨」確定為「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以仰副國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1](p298)——不僅將「中學」作核心,同時也強調了「慎防流弊」的用意。
  • 【菊與刀】論日本民族性
    :63%的中國人表示對日本人的印象很不好。日本人開放卻壓抑和自卑,語言學習能力也比較差。但是不可否認他們也確實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如:日本人極其注重團隊性,擁有武士道精神的堅韌不屈、做事認真到極致,這也正是利珀一直以來倡導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今天就帶大家來聊聊日本的民族性,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看日本。
  • 日本人的民族性,用兩個字就能概括!
    不僅如此,天智天皇繼位後與唐朝恢復邦交,派出遣唐使,把古當時的日本建成了一個微版的唐朝。雖然中國人對此可能很難理解,但日本面對強敵基本上都是這種做法。黑船來航時,日本人意識到了歐美的強大,全面地學習歐美,連建築風格都向歐美看齊;二戰之後,全方位地學習美國人,一切都向美國投去羨慕的目光!因此日本人的民族性,用兩個字就能概括,慕強!
  • 鄭永年:在「世界地圖」上定位和認識深圳
    「如果我們光看自己的發展,不知道東京人在做什麼,不知道紐約人在做什麼,不知道舊金山人在做什麼,我們就會迷失方向。」「深圳下一步的發展,必須從世界地圖上來定位。」美國、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早期都是應用別人的技術發展自己。但是後面必須從應用轉到原創,否則就會面臨各種「卡脖子」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珠三角逐漸成為世界工廠。那時很多人有個錯誤觀念,認為世界市場是存在的,我們採購就行了。甚至有人說,我們糧食都不用種,世界上糧食那麼多,我們採購就行了。「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世界市場只是在國際關係比較穩定的情況下才是存在的。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做客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
    央廣網深圳4月18日消息(記者於揚)4月17日,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就「中國改革的現狀與未來」這一主題發表演講,在談到雄安新區未來的房地產政策時他說:「我希望雄安新區比新加坡做得更好。」
  • 每天都噴發的火山獨特環境造就的社會——日本鹿兒島櫻島火山一瞥
    幾乎每天都在噴發的日本鹿兒島縣櫻島火山,原是海底火山,兩萬多年前終於噴薄而出,飄浮其上又變化多端的火山雲成就了它的美麗。櫻島火山由北嶽(海拔1117米)、中嶽與南嶽組成,總面積77平方公裡。鹿兒島市過去原屬薩摩藩,是薩摩藩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薩摩藩,其地其人為日本走向近代化作出過重大貢獻。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一大批人物就在那一時期雲起……從薩摩藩島津氏的花園眺望櫻島火山,和風撲面雄心與野心一定會同時油然而生吧!
  • 鄭永年:佛山擁有很大的優勢和基礎去產生更多原始創新
    針對佛山這座中國製造業大城,就其如何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如何讓區域製造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等問題,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人文社科學院代行院長、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上海交通大學政治經濟研究院名譽院長鄭永年。在鄭永年教授看來,從日本乃至亞洲「四小龍」的發展經驗來看,產業會不斷升級,佛山也不例外。
  • 國際知名學者鄭永年已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席教授
    國際知名學者鄭永年已加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官方微信公眾號8月26日消息稱,鄭永年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席教授,組建人文社科學院「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並任首任院長。
  • 專訪知名政治學者鄭永年:西方誤讀中國 根源在哪裡?
    著名政治學者鄭永年(如圖)是這一領域的資深研究者,日前他推出新作《制內市場》,立足中國數千年歷史的變遷,嘗試解開中國經濟體制之謎。鄭永年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近日他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詳細闡析他眼中西方對中國的那些誤讀。
  • 鄭永年講了這些知識點
    對寧波來說,既需要打造網羅人才的生態環境,更需要挖掘自身文化的富礦…… 鄭永年教授認為,中國的強項在於兩個方面,一是「開放」,二是「市場」。 所謂的「開放」,鄭永年教授提到,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是全球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至於「市場」,中國廣大的中產階級人口,便是支撐龐大內需市場的動力。
  • 原創:脫離時代的鄭永年,給大家來文化啟蒙了
    最近,鄭永年又在早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最該擔憂文化墮落!這篇文章和我以前批駁他的另一篇文章(中國會再次被迫封閉起來嗎?)基本是一個套路。鄭永年先把一些個別的社會現象說成是社會主流觀點,然後列舉證據進行批評!
  • 鄭永年:中國要構建理性民族主義
    再者,中國周邊一些國家包括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因為和中國存在著各種糾紛,其針對中國的民族主義也處於高漲階段。同樣重要的是,中國周邊其他一些新興國家如印度也往往隨著國家的崛起,其民族主義經常高漲起來,並且也往往是針對中國的。類似的外在環境的變化無疑為中國新一波民族主義的崛起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 鄭永年:美國與中國脫鉤,意味著與整個東亞產業鏈重組,成本太大
    日本、歐洲等國家都有各自的立場和獨立的利益考量,而非完全跟美國站在一起。實際上,美國和其盟友的關係可以說是處於歷史的最低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美國在其盟友中的領導能力,已經急速衰落。歐洲有國家批評中國的一些做法,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與美國站在一起,想與中國對立。多數歐洲國家都想和中國確立至少是一種可管理的關係。
  • 鄭永年:臺灣民主光鮮背後的巨大危機
    民主化以來,臺灣社會解決了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問題,但並沒有解決資本和社會、資本和政府之間的關係問題。民主化一方面解構了政治權力,造成了一個弱政府;同時,社會也通過影響政府在很短的時間裡造就了一個高福利社會。選舉民主導致高福利,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臺灣也不例外。例如,臺灣在短短幾年打造了世界上第一流的健保制度。但福利制度的弊端也深刻反映在臺灣的體制裡,也就是高福利的可持續問題。
  • 著名學者鄭永年:新中關係是互利共贏的典範
    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新加坡進行國事訪問前夕,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接受了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記者的專訪。鄭永年表示,新中關係是互利共贏的典範。鄭永年說。鄭永年說,從政治上來看,新中關係是非常特殊的。這不僅是因為兩國最高領導人互訪頻繁,更是源於兩國領導層之間機制性、制度化的會面,這包括已經建立的三個副總理級雙邊合作機制,以及新方與中國7個省市建立的地方合作機制。「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層面,新加坡都與中國有著制度性聯繫,與此同時,新中之間的人員交往也日益密切。
  • 揭秘日本3大民族性,真的難理解
    如果要你形容日本人的性格,你是不是馬上就想到個性拘謹、有禮貌、做事態度一絲不苟之類的特質?關於日本人有禮貌這件事,臺灣人應該多少都有聽過,幾乎已經成為刻板印象了。筆者在尚未去日本留學前,原本以為所謂的「有禮貌」,大概就是看到人都會點頭打招呼之類的,但等真正開始在日本生活後,才慢慢發現,日本人的「禮貌」,絕不只是點頭打招呼而已,有時幾乎已經做到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了。以下就簡單舉出,筆者在日本生活時,透過觀察日本人的日常習慣,所歸納出的3種日本人的民族性。
  • 學者鄭永年:我仍是中國國籍,想以後寫一寫我的護照的故事
    鄭永年:一般是一個人獨行,有時候也有其他人,但大多數人走不了那麼遠,經常走著走著就剩我一個了。而且,我邊走路邊思考問題,中間除了吃飯從來不停,就是這樣一直走,已經養成習慣了。高淵:你走馬拉松累不累,目的是什麼?鄭永年:在我50歲之前,做什麼事基本都不累,但50歲以後,如果在辦公室寫一天東西,就會感覺累了。
  • 知名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建議把粵港澳大...
    鄭永年。資料圖片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對全球造成深刻影響,外部環境的變化也給中國發展帶來挑戰。日前,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知名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他認為,疫情已經給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造成巨大衝擊,而二戰以來形成的「世界秩序」正在走向解體,全球化進程放緩。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既要「新基建」也要「軟基建」
    全國兩會期間,廣州日報記者連線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鄭永年認為,全國兩會體現出對民生的重視,而「留得青山,贏得未來」,是在不確定的世界經濟形勢下提出的更為科學的目標。談及廣州,鄭永年認為,隨著從「項目經濟」走進「城市經濟」時代,廣州要考量城市經濟的整體發展,努力補短板,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 走近中南海的鄭永年:放棄中國國籍是比較難的決定,關鍵是說真話
    鄭永年:我現在想想,農村生活對我影響太大了。到現在我還是認為,我是作為一個農民在做研究,我從來不盲目相信教科書上的東西,因為中國的現實和書上說的東西,相差太大了。  高淵:在北大期間,有什麼印象特別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