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美國與中國脫鉤,意味著與整個東亞產業鏈重組,成本太大

2020-12-11 新浪財經

來源:國是直通車

違背資本邏輯

中美關係正在經歷多年未遇的重大挑戰。作為現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兩國如何處理彼此的緊張關係和摩擦影響著整個國際環境走向。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近日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專訪時認為,美國要與中國全面脫鉤是很困難的,對美國經濟傷害巨大。中國是東亞產業鏈的樞紐,與中國脫鉤的同時,意味著美國與整個東亞產業鏈的重組,這個成本可想而知。

中美間分歧顯著增加

國是直通車:您怎麼看中美關係的現狀和趨勢?

鄭永年:目前中美關係可謂處於兩國建交以來最緊張的階段之一。

從當下看,自貿易摩擦以來,中美間的分歧顯著增加,雙方漸行漸遠。原本中美貿易談判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兩國關係漸趨緩和。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美國沒能控制好疫情。一些美國政客選擇把責任推給中國,結果導致兩國關係緊張升級。

直至11月份的美國大選,也就是未來6個月時間,這一緊張局勢恐怕還會持續,甚至進一步惡化。從之前曝光的消息來看,美國共和黨政客已把抨擊和妖魔化中國作為競選策略,這會大大毒化中美關係。

不過,從長遠來說,不管美國怎麼做,只要中國是繼續開放的,只要美國還是資本主義國家,中美兩國就不會完全脫鉤。

中國市場很大,美國資本很難完全放棄,其中的聯繫不是單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就能斬斷的,企業的布局調整還必須考慮成本、產業鏈等各種因素。未來即便美國政府打算調整產業鏈,也會是個比較長期的過程,中國也會慢慢適應消化,總的來說會是一個「有危有機」的局面。

國是直通車:美國一些政治勢力正在綁架中美關係,試圖將中美關係推向所謂「新冷戰」,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鄭永年:中美兩國目前在某些領域比如科技、意識形態等確實出現了類似「冷戰」的狀況,兩國之間的很多來往交流也幾近中斷。但中美之間不會陷入如二戰後美國與前蘇聯那樣的冷戰對峙當中。

彼時,美蘇在二戰期間站在反法西斯的同一戰線上,兩者經濟沒有依賴性,前蘇聯對外採取封閉政策,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繫微乎其微。

但如今,經過過去30多年的發展和全球化,中美兩國依賴程度加深,所以一旦兩國走向(部分)脫鉤,會經歷一個對雙方來說都很痛苦的過程,而且對世界各個國家都有很大影響。

這不僅僅是GDP增長速度幾個百分點的下滑,更重要的是,這會割裂全球一體化市場和產業鏈,讓許多其他國家也失去由分享知識和技術所帶來的發展紅利。

對中國來說,最大的挑戰在於我們很多產品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其他國家手中,走向一旦脫鉤,可能會對科技等重點領域帶來很大的挑戰。

國是直通車:近期有美國官員稱,欲取消香港的獨立關稅區等「特殊地位」,如果成真,預計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鄭永年:這不是一個新話題,過去幾年美國也多次提及這一問題。若不再是獨立關稅區,這當然會對香港的貿易和投資帶來影響。

金融業是香港的支柱產業,美國最主要的金融公司幾乎都在香港開展業務,如果美國限制美國資本進入香港,無疑將對香港帶來影響。當然,這同時也會影響美國的利益,如今有上千家美國企業在香港經營。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已經有一些外國企業開始遷出香港,但這並不是因為國安法,而是因為香港的持續動亂。如今因為來自美國政府方面的壓力,可能會加速這一過程。

幹好自己的事

國是直通車:中國應該如何做?

鄭永年:首先,對美「冷卻」一段時間,做好自己的事。

今年是美國的選舉年,各種言論環境充斥著不理性因素。針對這些過激言論,沒必要一一回應。即便是針對關鍵問題,例如新冠病毒來源等的回應,也應該保持平和理智,將之交給科學家而非政治家。簡單地說,互相叫板不僅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深陷美國設定的議程。對美國,需要一段時間的「冷卻」。

幹好自己的事,本來就是中國長期堅持的發展之道,現在更應該做好這一點。

其次,加緊與西方其他國家的務實合作。

日本、歐洲等國家都有各自的立場和獨立的利益考量,而非完全跟美國站在一起。實際上,美國和其盟友的關係可以說是處於歷史的最低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美國在其盟友中的領導能力,已經急速衰落。

歐洲有國家批評中國的一些做法,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與美國站在一起,想與中國對立。多數歐洲國家都想和中國確立至少是一種可管理的關係。現階段的當務之急是在冷卻美國的同時,加緊與其他國家務實合作,多做少說。

再次,中國自身應該繼續保持真正的開放,不能封閉自己。要知道各種資本還是「用腳投票」的,只要在中國有市場,有錢賺,企業和資本自然還是會來的。

最後,還要注意美國國內也並不是只有一種聲音。

比如現在許多對共和黨持批評態度的媒體,其實也是中國天然的盟友。在反制或者批評部分反華勢力的同時,應該考慮使用更加靈活的政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將美國所有群體「一棒子打死」。

全球供應鏈調整不是「去中國化」

國是直通車:疫情之下,逆全球化傾向有所抬頭,全球化路在何方?

鄭永年:全球化不會終止,但可能會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超級全球化」或稱「無限制全球化」,創造了巨量的財富,但這些財富流入了少數人的手中。

以美國為例,二戰後,美國社會繁榮穩定的基石是以中產階級為主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但過去的40多年中,美國的中產階級數量不斷萎縮,其佔比從二戰後的七成,跌至如今的不到五成。中產社會開始變成富豪社會,但國家既沒有得到就業也沒有得到稅收。這種經濟和社會分離的狀況,也讓各國反思,全球化的方式,需要調整。

國是直通車:這意味著什麼?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會發生怎樣的調整?

鄭永年: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調整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形成了國際層面的勞動分工,以實現資源在世界範圍內的有效配置。這種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了經濟效率,但卻未能兼顧到社會的需要。此次疫情將這種問題徹底暴露出來。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也號稱自己擁有全球最先進的衛生醫療體系,但在疫情之中,民眾卻感受不到安全。這是因為,美國早已將口罩、洗手液、防護服、呼吸機等產能轉移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去了。

所以各國認識到,跟老百姓生命有關係的產業還是要留一些在本國國內的,「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至少不要過分集中在一個國家或者幾個城市。目前很多國家對產業鏈的重新布局已經開始了。例如,德國等已將口罩等生產線遷回國內。

國是直通車:這會如一些人所擔憂的那樣是一個「去中國化」的過程嗎?

鄭永年:在本輪全球化當中,中國是集納產業鏈最多的國家,這種產業鏈的重新安排和重新規劃對中國有一定影響,但這並不是所謂的「去中國化」。

先看美國。美國行政當局企圖鼓勵美企推進供應鏈「去中國化」,但能不能真的執行下去,企業和資本是否會放棄中國市場,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比如蘋果,真的要把所有的製造環節搬回美國,成本將非常高昂,企業是否願意或者有能力為此買單?

對美國來說,與中國的全面脫鉤是很困難的,這對美國經濟的傷害也是巨大的。中國作為東亞產業鏈的樞紐,與中國脫鉤的同時,還意味著與整個東亞產業鏈的重組,這個成本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並不是整個美國都想跟中國脫鉤。美國企業是從本輪國際勞動分工當中獲利最大的。仍以蘋果手機為例,一個幾百美元的蘋果,中國只賺幾美元,利潤的大頭都被美國企業獲得。資本不流動起來、不賺錢就死了,所以硬性與中國脫鉤實際上是違背資本的邏輯的。

從歷史來看,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執行門戶開放政策以來,從來沒有放棄一塊可以賺錢的地方,難以想像美國資本如今會願意放棄中國這麼大的市場。

歐洲國家更不會放棄中國市場了,只要中國是開放的,有錢賺,資本自然會過來。

國是直通車:中國應該如何應對全球化和供應鏈的調整?

鄭永年:首先,更大規模的擴大開放。封閉就會落後,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這樣的。中國應該保持真正的開放,向德國、日本、法國等其他西方國家大量開放。中國企業也應該充滿信心,與其他西方企業同臺競爭,這是提升實力和競爭力的最好方法。而且保持開放可以讓各方都能保持很好的相互理解,這是達成互信、共識和合作的基礎。

其次,這也是一個補短板的絕佳機會。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同時擁有著龐大的高素質勞動人口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唯一缺少的是一些原創性的技術。

我們不是沒有能力自己生產或者創造,但過去太過於依賴世界市場。要知道在如今這一波世界市場並不是常態,20世紀80年代以前,是基本不存在的,那時候的「日本製造」「德國製造」「美國製造」,都是整裝產品。80年代以後,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一個產品的零件可能是由幾十個上百個國家生產的,然後中國來組裝。

我們現在基礎很好,市場有了,知識體系有了,工程師也有了,就少了點原創性的東西,就是所謂的大國重器,把這個短板補上,中國製造業往上升級的空間是很大的。

相關焦點

  • 知名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建議把粵港澳大...
    鄭永年。資料圖片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對全球造成深刻影響,外部環境的變化也給中國發展帶來挑戰。日前,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知名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他認為,疫情已經給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造成巨大衝擊,而二戰以來形成的「世界秩序」正在走向解體,全球化進程放緩。
  • (完整實錄)獨家專訪鄭永年:美國越封閉 中國越要開放
    關於中美關係,鄭永年說,美國是要對中國進行「技術冷戰」「技術脫鉤」,而所謂的「貿易脫鉤」,還是想改變你。美國以前是非常自信的一個民族,但是最近這段時間以來,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今年的新冠疫情,美國越來越多人對自己的政治制度失去了信心。他們以前認為美國是世界的標準,全世界都要來學,那麼現在感覺到美國自己問題那麼多解決不了。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制度演進沒有「歷史的終結」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專家委員會主任鄭永年,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從當下的疫情出發,詳談他對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思考。鄭永年:未來十年將是一個民粹主義高漲的時代,也是一個大動蕩的時代,以往國際關係的基石正在慢慢消解。資本可以在全球流動,知識可以在全球流動,但老百姓不能自由流動,貧困無法流動,政治權力更無法流動,所以各國主權勢必日益強化,民粹主義會日益高漲。這不僅是對西方的挑戰,也是對中國的挑戰。該如何解決?現在整個世界都還沒有方案。
  • 鄭永年:中國不跟美國比誰更封閉,哪個國家更開放,才是最後贏者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日前在接受央視新聞《相對論》的採訪時表示,要用理性來回應美國的打壓,不能把美國看成一體,不能認為美國每一個社會組織、每一個人都想跟中國作對。他強調稱,中國不跟美國比誰更封閉,「哪一個國家更開放,才是最後的贏者。」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做客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
    央廣網深圳4月18日消息(記者於揚)4月17日,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就「中國改革的現狀與未來」這一主題發表演講,在談到雄安新區未來的房地產政策時他說:「我希望雄安新區比新加坡做得更好。」
  • 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Zheng YongnianDirector, East Asian Institut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中國應接過全球自由貿易大旗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如何通過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在保持經濟穩中求進的同時,如何推動兼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經濟全球化,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期待。《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 走近中南海的鄭永年:放棄中國國籍是比較難的決定,關鍵是說真話
    在這篇訪談稿中,鄭永年提出:  其一,不盲目相信教科書,因為中國的現實和書上說的東西,相差太大。  1990年,他懷揣120美元遠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此後長期生活在國外。博士畢業後,他曾在哈佛大學、諾丁漢大學等學校工作,後來成為新加坡東亞研究所的「元老」成員,並於2008年開始擔任所長。  他雖然常居新加坡,但每個月至少來兩次中國,或參加論壇,或到各地考察,也會在媒體上露面。
  • 國際銳評|鼓譟美企離開中國?庫德洛們又開始夢囈了
    (《華爾街日報》文章標題截圖)《華爾街日報》這篇文章發表的背景是: 美國一些政客面對疫情衝擊不去想著怎麼開放合作爭取更多支持,反而抱著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觀念,不斷鼓譟「經濟脫鉤」「產業鏈去中國化」等謬論。
  • 人民幣如果真和美元脫鉤,意味著什麼?
    不少專家和網友,提出讓人民幣和美元脫鉤:中國,要制定自己的國際貨幣體系,中國人,要有骨氣! 再不用美國的臭錢!你美國什麼玩意兒!呸!垃圾!所以,長期以來,美國在全球貨幣金融體系中,擁有絕對優勢地位,是全世界公信力最高的貨幣,融資成本低廉,全球流動性極強,深受各國愛戴。所以,儘管美聯儲為了緩解美國經濟壓力,進行了6.6萬億美元的天量放水,但是美元依舊穩健,甚至還在走強,因為全球太多國家在搶美元。
  • 學者鄭永年:我仍是中國國籍,想以後寫一寫我的護照的故事
    鄭永年:從1995年到1997年,差不多兩年。第一年主要在改寫「中央與地方關係」那篇博士論文,以及寫「中國民族主義」這本書。第二年,我是新加坡和美國兩邊跑,因為哈佛一位教授建議我研究一下「亞洲四小龍」。高淵:因為常去新加坡,後來就決定加入東亞研究所?鄭永年:那時候叫東亞政治經濟研究所,他們正好在美國登廣告招人。
  • 鄭永年講了這些知識點
    他認為,坐擁「開放」和「市場」兩大優勢的中國仍將迎來機會。對寧波來說,既需要打造網羅人才的生態環境,更需要挖掘自身文化的富礦…… 鄭永年教授認為,中國的強項在於兩個方面,一是「開放」,二是「市場」。 所謂的「開放」,鄭永年教授提到,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是全球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
  • 蔡英文當局要跟大陸供應鏈「脫鉤」?想得太簡單了
    在就在這個時間點上,美在臺協會與臺外事、經濟部門,以及日本、歐洲在臺代表合辦的所謂「重組供應鏈」論壇在臺北召開。臺外事部門吳釗燮在會上聲稱,「要擺脫對其他地區的過度依賴,現在正是改變產業鏈的時刻」。有外媒解讀成,這是向大陸發出供應鏈「脫鉤」的信息。
  • 摒棄偏見增進全球抗疫合作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
    本報就此專訪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是中國疫情防控實現逆轉的關鍵問:經過艱苦努力,當前中國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世衛組織評價,中國疫情局勢實現逆轉。您覺得中國實現逆轉的主要原因在哪裡?
  • 鄭永年:國際體系搖搖欲墜,中國接下來怎麼辦
    這不僅是對西方的挑戰,也是對中國的挑戰。該如何解決?目前為止整個世界都還沒有方案。 誰都不知道新的體系是什麼樣的,由誰來建立,而且也不是說美國主導的世界不行了,中國就可以主導。因為任何一個國家再強大,也不可能提供足夠的國際公共品。
  • ...和世界的新未來——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先進性和領導力,在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中清晰地呈現,接下來中國要走的路,亦一一被照亮。   在十九大開幕的第二天即10月19日,本刊記者專訪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
  • 鄭永年:中國要構建理性民族主義
    本期作者: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自近代民族國家形成以來,可以說,民族主義是國際關係的決定性力量。西方對中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美國「重返亞洲」來平衡中國的崛起,同時進行排斥中國的TPP經濟談判。再者,中國周邊一些國家包括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因為和中國存在著各種糾紛,其針對中國的民族主義也處於高漲階段。同樣重要的是,中國周邊其他一些新興國家如印度也往往隨著國家的崛起,其民族主義經常高漲起來,並且也往往是針對中國的。類似的外在環境的變化無疑為中國新一波民族主義的崛起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 如何應對美國總統川普所說的中美完全脫鉤
    5月14日,美國總統川普接受福克斯電視臺節目採訪時說,美國可以與中國斷絕整個關係,美國還可以從中美脫鉤中節省大把的美金。此言一出,世界譁然。很多人認為,這回只是川普又一次展現他的不靠譜,這是在疫情和經濟雙重壓力下,川普急火攻心、走火入魔而已。
  • 鄭永年擔任院長,港中大(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揭牌
    9月23日,由國際知名學者鄭永年擔任院長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今年8月24日,鄭永年參加了在中南海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等9
  • 專訪知名政治學者鄭永年:西方誤讀中國 根源在哪裡?
    鄭永年:中國在經濟上是「國家資本主義」,也是很多西方學者對中國的「經典誤讀」。我在《制內市場》這本書中詳細考察了中國從漢朝到現在的經濟體系之後發現,中國的經濟體系一直包含三層資本和與之相應的三層市場。頂層是國有資本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