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上炫彩的外殼,裝上口味多元的煙彈,面世多年的電子菸在半年內被陡然捧上創投風口,鋪出一條今年最火的硬體創業賽道。與傳統香菸覆蓋人群年齡層分布廣泛不同,電子菸的消費群體明顯集中於中青年,營銷手段更是日益呈現年輕化趨勢。
記者調查發現,由於國內電子菸監管幾乎處於空白,大量電子菸瞄準了年輕人,並伴隨著社交短視頻的推波助瀾迅速蔓延。科技創新成了噱頭,利益誘惑下廠商們的蒙眼狂奔讓電子菸煙油不斷遊走在灰色地帶,越來越多的安全問題也浮出水面,亟待解決。
造潮流
多種手段瞄準年輕人
「糖果蘋果」、「焦糖爆米花」、「藍色棉花糖」、「純味薄荷」、「香草可樂」……若非其試劑形狀的包裝與普通零食迥異,普通人很難想到,這些都是電子菸近來推出的新口味。夠潮、夠新、夠年輕,是電子菸近一年來營銷的核心手段。在一個電子菸論壇上,記者看到商家正不遺餘力地推廣一款「豆奶」口味的電子菸油,宣傳語寫著:「煙油的標籤畫著戴紅領巾從小賣部買了瓶冰豆奶的小姑娘正在玩跳房子遊戲,卻被小男孩親了一下。一口吸進去滿滿都是90年代的童年回憶」。
「都說電子菸能戒菸,對我沒什麼用,但在朋友面前抽著夠酷炫。」「95後」的劉若從口袋中熟練地掏出精巧如一個U盤的電子菸,不用點火,打開開關深吸一口便吐出一堆煙霧。
劉若告訴記者,與傳統香菸不同,電子菸設備龐雜,新手進去常常摸不著頭腦,「這就需要有人帶著你玩,各種論壇各種群,我們都不叫電子菸,「黑話」叫Vape。組成部分有主機、霧化器以及煙油,每一項裡面都是門道,當然也會不斷有人向你推銷各種產品,一個月花掉的錢不比以前抽菸少,當然我香菸也沒斷過。」半地下的玩家圈子,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於好奇開始嘗試。
炫煙圈
社交短視頻推波助瀾
「花式煙圈,蒸一口汽。」來自成都的博主「UMean」在煙圈表演上小有名氣,憑藉表演花式吐煙圈,24歲的他在抖音上收穫了近2萬粉絲,收穫累計點讚數近10萬。年輕人在社交短視頻上紛紛秀出電子菸的花式玩法,不少觀眾在留言中求具體的「教學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記者發現,目前抖音、快手上均屏蔽了「電子菸」這一關鍵詞。但若在平臺內搜索劉若口中的「Vape」,大量短視頻隨即呈現,抖音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三百萬,快手則出現各種「健康戒菸~蒸汽煙Vape」、「輕鬆戒菸——蒸汽煙Vape」等商家營銷號。
仔細觀察在抖音平臺上「花式炫技」的年輕人後可以發現,有大量18歲至20歲的用戶以極高的頻率更新著自己吐煙圈、玩煙泡、分享各種裝彈、燒絲的技巧。來自貴陽職業技術學院的「CLOT」在18歲的年紀讓幾名室友輪流表演吐煙圈的技巧,並寫道:「練習中」、「努力練習」、「這位是大神」。
朋友圈的微商也沒閒著,靠著抖音、快手的引流,大量賣家靠著微信做起了電子菸銷售的生意,並在短視頻平臺上表演推銷各種電子菸產品,動輒擁有幾百萬的粉絲。「你好,老鐵要什麼跟我說。」今年22歲的婷婷在快手上推銷電子菸已累積了三百多萬粉絲,在朋友圈炫著各種下單記錄,「你可以微信語音視頻聊天看煙霧量,比如這款『毒液』,在學校也能玩,記得抽小口點,煙量沒那麼打眼。」淘寶平臺上也有大量以「抖音同款電子菸」為關鍵詞的產品,其中一家店鋪月銷量上萬筆,並標明一根電子菸的尼古丁含量約為兩包香菸。
低成本
科技噱頭下蒙眼狂奔
電子菸的發明誕生於中國,並在短短十幾年間經歷了快速迭代。「業內認為醫生韓力在2003年發明了第一支電子菸,但第一代產品沒有足夠尼古丁解菸癮而迅速衰落。第二代電子菸我們叫做『大煙』,也就是大煙霧量,但不少部分需要自己動手,網上很多教學視頻就是針對『大煙』,由於學習門檻高,現在玩家也越來越少。第三代就是現在流行的『小煙』,裡面有各種電路板,分為加熱不燃燒和煙油兩類。目前國內煙油式『小煙』是創業熱點,霧化器霧化含有尼古丁鹽的煙油不屬於菸草,現在做電池晶片、充電方案的科技公司湧進來。」深圳市悅某榮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員小輝對記者介紹說。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電子菸陡然成為國內一眾創業者與資本方追捧的「新風口」,今年年初因為羅永浩在「聊天寶」發布會上發布「Flow福祿」電子菸而成為最火熱的投資項目之一,黃太吉創始人赫暢與同道大叔創始人蔡躍棟1月底也在朋友圈推出「YOOZ柚子」電子菸。從2018年4月到今年5月,僅國內10家電子菸公司就獲得了數億元投資,其中可見IDG資本、真格基金等知名風投機構的身影。
資本的蜂擁而至,歸根到底緣於電子菸行業驚人的暴利。小輝告訴記者,目前電子菸生產的各個環節包括組裝都可以外包,出廠價30元不到的電子菸,在市場上可賣到300元左右,利潤率超過900%, 在一個名為「深圳採購電子菸」的近2000人聚集的QQ群中,記者看到有代工廠供應電子菸矽膠的,命名中含有「電子科技」的廠家竟有上百個。
缺監管
宣傳話術中自相矛盾
數倍的利潤率讓廠商們蒙眼狂奔,但當下最火熱的第三代電子菸真的「無危害」,「能幫助戒菸」嗎?不同的電子菸使用者有著各自的答案,但記者卻從電商平臺熱銷電子菸的宣傳話術中找到了自相矛盾的「貓膩」:這一廂是某品牌電子菸宣稱食品級煙油,完全無毒害;另一廂則是另一品牌電子菸對比稱,市場上一些品牌電子菸含有雙乙醯,導致爆米花肺,此外電子菸反覆加油易滋生細菌,無檢測無保障的煙油易漏油易炸油等。
「一萬個菸民裡面會有幾個人真的去檢測電子菸油的數值含量是否跟廠家宣傳的一樣呢?」一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稱,目前市面上很多煙油都宣稱馬來西亞進口,但實際上都是國產油,「很多代工廠都是批量進口油後自製加香精,口感單一。以前還貼國產標籤,現在很多都改貼進口標籤或換成進口包裝,但一瓶成本就幾塊錢的煙油根本沒法溯源。」
國內電子菸監管的幾近空白,讓行業不斷遊走在灰色地帶。「電子菸煙油到底屬於食品類?還是菸草類?或者藥品類?現在連統一定性都沒有,你怎麼管我?」該名業內人士稱,目前市面上銷售的煙油質量安全大多靠第三方檢測,並無強制規範。記者了解到,中國電子商會電子菸行業委員會曾在2017年12月出臺《電子霧化煙類器具產品通用規範》和《電子霧化液規範》,但該行業協會的規範並不具備司法效力。如何解決含有尼古丁成分的煙油的安全問題?這尚待監管部門的跟進。
來源:北京晚報·深度報導 記者:袁璐
流程編輯:洪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