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處在風口之上的電子菸行業遭遇了一股寒流——美國政府近日宣布,計劃禁止所有添加香味的電子菸銷售;紐約州出臺了一項「緊急行政令」,直接禁止銷售調味電子菸。大洋彼岸的這股風也吹到了國內,把電子菸危害性的話題再度推到臺前。
「戒菸很容易,我已經戒過一百次了。」菸民的調侃,折射出尼古丁讓人慾罷不能的魔力,但作為副產品的煙焦油著實毒性不小。而電子菸直接加熱霧化尼古丁,沒有煙焦油、阻燃劑等有害物質,便以「香菸替代品」的姿態登上舞臺,老菸民們成了這類產品的第一批用戶。踢開頭三腳後,電子菸公司開始在外形、口味上下功夫,把時尚服飾的營銷打法複製過來。從社交網絡上的時尚博主,到電競、音樂節等潮流地帶,都成了電子菸公司的重點營銷對象。在日復一日的薰陶中,吸著一個U盤般的東西吐出華麗的煙圈,成了一種潮流、一種文化。而電子菸公司年終獎高達百萬美元一類的新聞,無疑進一步刺激了資本掘金的衝動。
作為熱銷產品,對人體有沒有危害應當有個明確說法,但電子菸行業對此諱莫如深。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病例表明,電子菸同樣會對肺部及身體造成巨大的傷害。譬如,電子菸雖然不含煙焦油,但輔料裡依然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質;電子菸生產沒有統一標準,各種髒亂差小作坊都可以生產;為了提高興奮感,一些電子菸的尼古丁含量遠超香菸……而這些信息都被電子菸企業有意無意地忽略掉,甚至一些營銷號還倒打一耙,認為這些論調是傳統煙企的栽贓抹黑。稀裡糊塗之中,電子菸產業野蠻生長。一個令人驚訝的估算是,美國在2015年有2070個成年人通過電子菸而戒掉傳統香菸,卻有16.8萬青年因使用電子菸開始抽真煙,二者比例為1:81。
基於顯而易見的危害性,香菸成為各國嚴格管制的商品,電子菸同樣不能蒙眼狂奔下去。在過去的實踐中,禁止公開做廣告、在煙盒上印病變的器官、巨額的菸草稅,種種限制舉措都是菸草公司付出的代價。類似的條款,恐怕應該照搬到電子菸企業身上。特別是應當在年齡限制、廣告促銷、產品標準、風險警示等方面建立監管制度框架,切莫等到電子菸泛濫成災再亡羊補牢。
古往今來,利用人的成癮性賺錢的生意,往往一本萬利,但大多害人不淺。對這些生意,必須永遠保持高壓態勢,這是對國人的健康負責,更是對整個社會發展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