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觀察】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是一個謊言

2021-02-19 馬青時間

音頻、文字 | 馬青 

   近日,一篇數落父母的萬字長文在網絡上掀起不小的熱議。文章作者是一名留學美國的北大畢業生王猛(化名),他此前因為與父母的衝突已經12年春節沒有回家了,拉黑與父母的聯繫超過6年。
  
  看到這個故事,我想起生活中知道的一個真實事情。一個年輕人,父母對他無比關愛,關愛的表現之一是從頭管到腳,但是父母卻還是失望地發現,孩子對他們越來越冷漠,本來十分聰明敏捷,成績卻越管越糟,只考上了三本。上了大學,孩子終於有了自己的空間,突然有一天,他對父母說要出國留學,並且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自己申請成功,拿到了錄取通知。出國後,他把父母從微信裡拉黑了,不管他在外面是什麼狀況,或者什麼時候回國,他都不再告訴父母。他的父母不得不通過他曾經的老師了解他的近況。
  
  旁人只看得到表象,卻看不到問題的根源,只能說,他們的關係病了。

(王猛寫給父母的決裂信  

對於王猛的遭遇也同樣。我們只能看得到最表面的東西,他病了,他在控訴,他和父母關係惡化,但這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那些隱藏在水面之下的部分,那些造成今日之後果的原因,我們卻是無法感知的。大多數人在談論這件事的時候,談論的其實是自己,或者是自己所見所聞所感,而不是王猛。
  
  我也不認為,僅憑王猛的那封萬字長信,以及相關報導,就可以對王猛和他的父母提供可行的建議,包括建議王猛如何與自己和解與父母和解。心理疾病也是一種疾病,需要的是專業治療,而不是旁人的指手劃腳。但偏偏,別的病我們可能說不出該怎麼治,心理疾病卻總能說出一二三來。就像我們做不了高考數學題,卻可以評價高考作文一樣。對一個有抑鬱症的人,最忌諱的就是說「你振作一點啊,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之類。同樣的,家庭矛盾冰凍三尺,對難以釋懷的當事者說「你是成年人了,你該放下,該與父母和解」,未免太輕描淡寫。我們不是他,並不能體會他經歷了什麼。
  
  話說,有些人在討論此類話題時,會表現出共情能力的不足,比如,喜歡以己度人,自己可以堅強地走出困境,就推導出走不出來的人是懦弱,或者自己家庭幸福父慈子孝,便覺得與父母的心結沒有不能打開的。比如,輕易下判斷,喜歡用「只要……就」這樣的句型,仿佛人生的每一個問題都有答案。  
  
  王猛在試圖自救,他放棄了原專業,轉去美國讀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你覺得,這是一件容易的事嗎?這就是一種自救。我身邊有不少學心理學專業的朋友,他們學這個專業的出發點就是出於自我治療。王猛想知道自己為什麼變成現在這樣,他也想知道怎麼才能讓自己變得健康和堅強,所以,他給父母寫信溝通,想讓父母理解他的痛苦,想讓父母認識到,他們對他變成今日這個樣子,是負有責任的。但可惜溝通失敗,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看得出,他的父母並不理解,也不認為自己有責任,反而認為這是王猛先天的性格,他們只是沒意識到。
  
  這樣的溝通失敗,才有了拒絕回家、拉黑、斷絕聯繫的舉動。有不少人把這個看成是子女不孝,或者看成是王猛自私,或者是性格偏執,或者是王猛心智不成熟,甚至有人將之解讀為,王猛想反過來控制父母不可得而做出的負氣舉動。但我在想,這其實依然是他在自救。
  

王猛拉黑了父母,但他並未放棄努力,他的萬字長文,是控訴,是自救,也是另一種與父母的溝通。可惜,不是所有人在面對批評時都能反省,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反省,反倒是出於人的自我保護的本能,面對批評和指責,習慣性地抗拒、解釋和推卸責任
  
  王猛能不能與自己和解,接納自己,要靠他自己努力。而他能不能與父母和解,這是雙方的互動,靠他單方面的努力和妥協,是很難做到的。
  
  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習慣中,父母是不可以被指責的,永遠沒有錯,即使錯了,也不認錯不道歉,仿佛一認錯,就喪失了權威。父權,是構成過去社會綱常的基礎,當然不能輕易撼動。這種文化自覺,即使在今天,也被很多人不假思索地接受。所以,當王猛的故事被講述出來,多少網友在抨擊他不孝,最常被提起的一句話是,「你上了北大還不是父母培養你的?讀書都讀到狗肚子裡去的了?」而有些人即使表達了同情,也會在最後奉勸他諒解父母。畢竟,即使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哪吒,最後在復生後,也還是與父親和解了。可是,一個人怎麼可能只因為生了孩子,就成了一個不犯錯的人?為人父母的過程,本來就應該是一個與子女共同成長的過程。
  
  所以,和解真的不是單方面的。如果抱持「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或者「所有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這種觀念,那麼,王猛的不和解,也未見得有什麼奇怪。直到今天,王猛的父親仍然認為是兒子性格先天就偏執,他卻不知道,人的氣質類型是先天的,而性格卻是後天養成的

在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系列心理學書籍中,第二本叫《勇敢地面對謊言》,裡面有很多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案例。其中有一個關於魯克的故事。這個孩子因為偷竊被父母送來看心理醫生,但在交流治療的過程中,派克教授意識到,真正出問題的不是這個孩子,而是孩子的父母。他們看上去溫文爾雅,對孩子憂心忡忡,顯得很關心孩子,很愛孩子,但實際上,他們只是把控制當成是愛,不尊重孩子的意願,一切只以自己的喜好出發,他們要求孩子必須按他們的意願來行事的時候,都是以所謂「說道理」的方式不斷地施加壓力,直到孩子屈服,孩子就像被八爪魚緊緊地綁住了手腳,偷竊只是這個孩子反抗的一種方式。派克教授試圖跟這對父母溝通,但卻完全沒有效果,他們不認為自己有任何問題,他們躲在謊言的背後,以愛的名義傷害著孩子。派克教授在書中說,控制欲強的父母會培養出抑鬱的孩子;邪惡總是隱藏在謊言中;壓制別人,就是邪惡
  
  我們討論別人的故事,並不在於給他人提供怎樣的建議,而在於自省,以他人的酒杯澆心中的塊壘,我們作為子女的角色,可以去反思自己可以怎樣做,我們作為父母的角色,可以去反思,怎樣做好別人的父母。在每一段心靈成長的故事裡,我們看到的,無非是我們自己罷了。

 

相關焦點

  •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 男童被父母虐待致死,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千百年來人們都集體認同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即人們都是統一的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偉大的。因為作為父母,他們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成人,教育子女成才。所以哪怕偶爾對子女有些打罵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父母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孩子好。但是天下真的都是無不是的父母嗎?
  • 觀點|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果真如此嗎?
    而事實是,孩子之二必然是建立在父母之二的基礎上。王猛父母將自己的孩子視為個人之附屬品,無視孩子之喜好之私人空間,在跟孩子相處之時,不給予孩子足夠之自由尊重,孩子前途命運之大小事情,一切都包辦。王猛之爆發貌似過了點,但根本問題還在其父母,值得我們父母們反思。幾千年留下來之俗語云: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果真如此嗎?我們人世間還有不為自己孩子創造一個好生活好未來之父母嗎?
  • 南懷瑾:「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正解!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正解現在又講到孝道中仁的範圍,他說對於父母的過錯必須「幾諫」。什麼叫「幾諫」呢?我們好幾次提到孔家店被打倒,都由孔家店的店員搞錯了觀念而出的毛病。宋儒以後論道學,便有:「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名訓出現。其實孔子思想並不是這樣的,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對,作為一個孝子,對於父母不對的地方,就要盡力的勸阻。「見志不從」就是說父母不聽勸導的話,那麼就「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只好跟在後面大叫、大哭、大鬧,因為你是我父母,你要犯法,我也沒有辦法,但是我要告訴你,這是不對的。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它們會傲嬌地把獵物整齊地擺在岸邊展示,看起來就像祭祀似的……大家新年好~~謝謝在後臺發來祝福的各位,沒能一一回復請見諒,就在這兒統一表達謝意了~希望你們過年都開心、行運!對非從業者而言,由於自己切身體會到的、經歷過的那些被傷害、被忽視的感受,其中許多與父母相關,因此「以為」父母就是「罪魁禍首」,這並不難理解,也當然不是什麼罪過或不孝,但同樣的——這種結論,也並非「事實」;但對從業者來說也認同這種認知,那麼上綱上線地說:學錯了!而且錯得很底層、錯得很核心——動力學對心理的認識從來都是「相關」、而不是「因果」關係。
  •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真道理還是偽命題?
    十年間,組員換了一批又一批,當年的「孩子們」有的像艾琳一樣,已與父母修好,有的仍堅守底線。他們以「在尊重社會倫理的前提下,抵禦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為宗旨,希望通過自身的堅持證明:「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個所謂「真道理」,其實是個「偽命題」。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的宣言及部分置頂帖。
  • 怎麼解讀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怎麼解讀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昨天為了發五味調和那篇文字,登錄得意觀公眾號,在人不為己那篇文字後面
  • 看《安家》裡的母親——潘貴雨,還能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嗎
    每當有人說起父母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犯下的錯誤,給自己帶來無法擺脫的痛苦時,總有一些不看具體情況,只知道扛著道德大旗的人,張口就來一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文:青青寫原創,轉載請註明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被現代人如此使用對嗎?
  •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句話,真正內涵是什麼?(原創)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句話,字面含義是:父母生養兒女,是沒有錯的。引申含義為:虎毒不食子。父母對親生兒女的愛,無論何時何地,都是無可指責的。無不是,並不是父母說的話做的事,全部是正確的,而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及關懷呵護和照顧,都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專指對子女而言,而不是專指父母自身而言。父母自身,做錯了,就是錯了,對了就是對了,那是需要分別對待的。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父母真的沒有錯麼?其實是我們曲解了這句話
    傳統孝道與「父母無過」但當我們試圖想要證明父母是錯誤時,卻往往會被一句看似無賴卻又被流傳下來的話扼住喉嚨: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句話出自清代金纓(又名金蘭生)先生編寫的《格言聯璧》,這本書相當於古代版的名人名言,收錄的大多數先賢對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以及治國平天下理解和勸勉,這句話的原句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
  • 【明明德專欄】怎麼理解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有個朋友某次提出疑問,她說在《弟子規》中有這樣一段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符合現代的平等精神嗎?又雲中國人常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而在她看來中國人做父母大多是不合格的,這不是很荒謬的一句話嗎?總之,她的本話或許不是這樣,但提出的問題大意是如此。當時,我也作了些解釋,不過未必表述清楚。今天,我重新就這些話談一點我的思考。
  • 曾仕強: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如何理解?
  • 毒雞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紀伯倫有一首詩是寫給家長的 ,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詩中寫道:「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但在中國,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就是屬於他們的,並且會時刻控制著孩子的言行舉止。
  • 聖經裡的孝道與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中國的父母不是不愛孩子,是不會愛孩子。父母滿心是愛,說出來的卻是傷害。聖經裡講到的孝敬,不是說我要孝敬父母,就閉著眼睛,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不管他們是對是錯。因為天下沒有不犯錯的父母。這不是聖經的教導。聖經告訴我們,很多父母都是不完美的父母,但我們還是要尊敬他們。
  • 分析母親責任被罵「可恥」,如何看待「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為何有此一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出自明代程登吉(字允升)編著的兒童啟蒙讀物《幼學瓊林》,是教育小孩子時刻銘記父母恩情,不悖逆父母君上的意願。從某方面講,這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維持他們的統治地位的工具,其真實目的是為了引出「天下無不是的君上」。
  •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成長不夠的人,沒有資格做父母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孝"字當先,我們聽到最多的是"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然而,這些浸入骨髓中的文化基因,我們仍需要辯證對待。主流文化從小就教導我們:"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無私的愛"。但是,正如我們想達成一個目標,不能光憑美好的願景,還必須輔以堅韌的精神、正確的方法、艱苦的耕耘一樣,父母愛孩子,僅憑初心,是遠遠不夠的。但是,太多的父母被"初心"綁架,也被"初心"自我催眠,揮舞著"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遮羞布,拒絕成長、拒絕改變。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那孩子呢?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那天下的孩子生下來就有錯嗎?就需要被呵斥、被指責,甚至被痛打嗎?一個被廣告詞覆蓋的世界,處處都存在著把你牽著走的廣告詞,比如說關於教育方面的: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請問,什麼是孩子的起跑線?
  • 第107屆母親節的驚人之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唯有刺蝟般的子女
    忽然腦海中冒出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上多刺蝟般的子女」。「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細細品味卻不無道理。這句話要求我們對給予我們生命、將我們養育成人的父母必須尊重。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5000年歷史美德的體現。
  • 絕口不談「父慈子孝」,只專注於「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是千百年來人們認同的道理。確實,父母是愛孩子的,也為孩子操心不少。但是,可能時間太久了,人們只習慣於去理解,去適應。以至於「父慈子孝」沒有了,現在演替成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竟沒有人覺得這是不對的。
  • 老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句更經典,說透了兒女親情
    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子女對父母盡孝心,在古代被看得非常重要,甚至成為一個人立足的根本,被視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子女要如何敬仰自己的父母?有句老話給出了標準,「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說為人父母者就沒有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