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號:生命之光讀書匯
『點擊上方藍字,即可免費訂閱』
這一期的文章摘自格蘭•奧斯邦所著《21世紀基督教釋經學》。作者簡述釋經的過程如下:「第一,將整本書作成圖表,初步分析它的思路流向;接下來,專注於每一部分,察究論證的細節;最後,再重新調整全卷的思路發展,使其與各部分息息相關。」怎樣將整卷書製成圖表呢?作者以《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檢視閱讀」為基礎,發展出一套「書捲圖解法」,正是為了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這套方法一共有三個步驟,你可以在自己的讀經生活中參照嘗試。
作者:格蘭·奧斯邦(Grant R. Osborne)
過去三、四十年中,文學批判對聖經學界作出了寶貴的貢獻。過去注釋書提倡的,是個不平衡的方法,過分強調單字研究,甚至字與字之間都顯得沒有什麼關聯。然而,文學批判卻指出,除非從整體來看,否則各部分就沒有意義。惟有先顧及整體,然後才能針對其中各部分、按著中心信息來研究。
實際而言,釋經的過程可以簡述如下:第一,將整本書作成圖表,初步分析它的思路流向;接下來,專注於每一部分,察究論證的細節;最後,再重新調整全卷的思路發展,使其與各部分息息相關。
我們的注意力從全書開始,轉到主要的部分,再轉到其中的段落,最後達到個別的句子。
■ 從檢視閱讀開始
阿德勒(Mortimer Adler)和查爾斯•範道倫(Charles Van Doren)合寫的名著《如何閱讀一本書》,探究閱讀的四個階段:
(1)基礎閱讀,重點在辨認其中的用詞和文句;
(2)檢視閱讀,就是綜覽全書,找出基本的架構和主要思想;
(3)分析閱讀,對全書作深入的研究,儘可能徹底明白其信息;
(4)主題閱讀,即將所得的信息與其他類似書籍作比較,對主題作出第一手的詳細分析。
前面兩個階段是歸納法,後面兩個則是以研究為取向,不單用到原來的文本(原著),也用到次要文本(對該書的解釋,或其他人所寫相關的書)。
本章要探討檢視閱讀法。阿德勒和查爾斯•範道倫將這個方法分為兩個途徑。
第一,翻閱介紹部分(序言、目錄、索引),並瀏覽主要的篇章與段落,以明白全書基本的進展與中心思想。就聖經的一卷書而言,這就包括前言與各段的標題(如果用研讀本聖經),再加上熟讀重要的幾章(如:羅1、3、6、9、12)。
第二,速讀全書,不要停下來思想個別的段落或難明的觀念。這方式使我們可以明白並記住全書的要點,不致立刻迷失在一些細節中。
我要將這種調查式閱讀法的範圍再擴展一些,把結構發展也包括在內;我稱之為「書捲圖解法」。這時候最好用一本分段良好的聖經。
我們必須記住,章節並沒有得到默示。事實上是到了1551年聖經才分成節,有一位巴黎的出版商,名叫司提番那(Stephanus),他用了六個月將全本聖經分成節,然後出版了他最新的希臘文版。根據傳說,司提番那是騎在馬背上作這件事,而他分節的依據,是馬行進時對他筆的震動!問題是司提番那的工作十分膚淺匆忙,因此很多判斷都是錯誤的。但後來司提番那的版本普及各處,以致沒有人敢擅自更動,而他的分法便一直沿用到如今。司提番那對章節的分法雖然常有問題,今日一般人卻以為他的判斷乃是正確的,於是在解釋各章各節時,便不顧及上下文。所以,我們在決定意義時,絕不可倚賴經節的區分。分段乃是了解各卷書思路發展的要訣。
■ 寫每一段的摘要
我教導教會團體查經法,時常發現,對初學者而言,最困難的事就是速讀每一段,寫下重點。大家很容易一頭栽進細節,卻不懂得鳥瞰全章。
在這一步,我們需要從整體來看,學生應當學習用一兩分鐘的時間(速)讀一段,然後用六到八個字來作這一段的摘要。如果我們讀得太細,摘要就會只反映出全段的前幾節,而不是整段。這種錯誤會使整個研究偏差。因此當力求概括全段。在圖2和圖3中,我用約拿書和腓立比書作例子,以說明這種方法在新舊約都可使用。
如約拿書的圖解所示,按照順序,以簡短的話囊括每一段,只要順著摘要看,就可以感受到全卷的思路。而綜覽整個圖解,全書的輪廓便一清二楚。
例如,我們很容易看出,第3章成就了第1章原初的目的,就是到尼尼微的使命,以及百姓的悔改。因此,全卷有兩處平行,第1與第3章,第2與第4章。再者,重點為後一個平行,因此約拿書的要義不在於宣教,而在於約拿(和以色列)對神的態度,和對神要憐憫之人的態度。第4章是「故事的精髓」,教導神的憐憫。
如果我們將第4章定為「約拿的忿怒」或「忿怒得到回答」,就會錯失了要點,即:約拿學到了神赦免的意義。
所以,每一段標題都必須抓住該段的要義。不過,我們也必須記得,這只是預備性的綜覽,在仔細分解之後,若有需要變更之處,還要修改。像約拿書或腓立比書的長度,作綜覽大約需花四十到四十五分鐘。
現在讓我們更深一層,一步步探索如何製作圖解。
■ ①速讀段落,邊讀邊記
第一步:速讀段落最有效的方式,是拿一枝筆。一面讀,一面寫下摘要。這樣作最能專心。速讀一段經文(或稍為仔細去讀),最大的問題是心思不集中。我常發現,讀完一段之後,我的心卻在想當時面對的問題,或當天要作的事,結果必須重讀一遍(有時幾遍!)。
如果我邊讀邊記,強調第一印象,就比較能專心。還有,如果以一句話作摘要嫌不足,我就抓住那段思路的進展(如,腓4:4-7一連串的勸勉;見圖3)。這時,速讀並寫筆記的方法便有助益。
這步驟的價值為:所作的圖解成了地圖,可以追蹤整卷書的走向。以後再仔細研讀各個段落時,我可以一眼就斷定某句聲明前後的思路。
■ ②尋找思路進展的模式
第二步:在圖解全卷之後,就可以回頭檢查,尋找全書各段中思路進展的模式。我們需要尋找段落之間思路中斷之處,並且用單線作記號表示出來(參圖3)。內容類似的段落組成全書的大段,這樣便能看得更準確。
有些思路的改變很容易看出,如從保羅對自己的評語(1:12-26)轉為論腓立比的情形(1:27-28),或進一步從腓立比人的情形轉而稱讚提摩太和以巴弗提(2:19-30)。有些改變則不太容易察覺,如從謙卑的提醒(2:1-11)稍微轉向警告(2:12-18),或將4:1節與3:17-21節相連,而不與4:2-9節相連。至於最後一點,讀者暫時只能猜測原因,等到仔細解析全書之後,才能完全澄清。
這就是我為何將約拿書和腓立比書都放在這裡的原因。約拿書是聖經中大綱與章的分段符合的少數幾卷之一,可以成為簡單的範例。約拿書中惟一的問題,是1:17節究竟是第1章的結論,還是第2章的引言。腓立比書就複雜得多,需要更仔細的思想;是教導式的題材,不是故事或敘述(如約拿書)。
這類文字的分段常較突兀(如腓2:25-30,3:l-6),全書的進展也不容易確定。不過,這兩個例子的作法,都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整卷書的思想進展。
另外一個困難,是找出模式改變的方法。雖然聖經每一段的組織都有意義,但思想模式卻往往不容易辨識。司陶特(Douglas Stuart)說:「模式的分辨,在於尋找一些主要的特點,諸如發展、繼續、獨特的片語形式、中心或樞紐的字、平行、對偶交錯(chiasm)、含攝(inclusio)等重複或進展的模式。模式的要訣常是重複與進展」。
■ ③描繪整體結構
第三步:最後一步,是再將各段區分成大單位,以雙線來表示。教導類的書卷,如腓立比書,這樣做格外有價值。這個過程與前一步差不多,可是思想的單位比段落更大,乃是建造在第二步之上。
然而,這個方法對詩篇與箴言並不適用(個別的詩篇或許可以使用,但是整卷卻無法採用)。雖然許多人嘗試將詩篇用不同的方法分類,但是以主題來架構的模式太過膚淺。箴言也相仿;直線型發展的部分(如第1至9章,或31章)可以用圖解,但是箴言的收集部分,卻無法從整體的角度來研究。
再者,或許有人會問,這個方式對很長的書卷(如以賽亞書或耶利米書)是否適用?這個問題問得有理。雖然長書卷的圖解比較難,但是我衷心相信,這樣作很有幫助。
容我用一卷書作例子。這卷書不算最長,但卻是聖經中最困難的部分之一,那就是啟示錄。
我不作整個圖表(請讀者自行嘗試),而是討論其結構的暗示(第二、三步)。我們在經文裡面尋找模式時,可以看出啟示錄的組織是天與地之間循環出現。細讀啟示錄就會發現第1、4-5、7(10)、14-15,和19:l-10是天上的情景,而第2-3、6、8-9、11-13,和16-18章是發生在地上的事。結論部分(19:11—22:2)則將天與地結合起來。此外,在這個輪轉的模式中,天上的景象主要是讚美與敬拜,而地上的景象則是愈來愈混亂、痛苦,神的審判也愈發加重。
這個模式最佳的證明,是印、角,和碗的關係。用歸納法的表,我們可以看出,組織模式是相同的。因此,印、角,和碗乃是以循環來組織,特色是審判與毀滅逐漸加強(受影響的程度,6:8為地的四分之一,7:7-8為三分之一,16:3-4為全地)。天上與地上景象的對比,指出全書具合一的主題,即神的主權(垂直方向),並導致水平方面,就是要求教會信靠神,無論目前與未來的苦難為何。
我要再度強調,這只是初步的大綱,還不是最後的。它代表讀者的觀點,但不一定是原作者的看法(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前提很容易影響對經文的看法。在歸納法的過程中,讀者扮演關鍵性的角色,而若要明了作者原初的設計,就必須更進一步研究。然而在解釋的過程中,歸納法仍然具有極大的價值,因為能夠提供觀點。
讀完以上的文章你有什麼心得想法呢,小編鼓勵你通過留言用三句話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閱讀收穫。
第1句話:請在文章中摘錄一句你認為最精彩、最重要或最有啟發的文字;
第2句話:請用一句話總結文章帶給你的收穫、感想、觸動、挑戰或思考;
第3句話:請將文章提醒你可以馬上付諸實踐的行動,用一句話記錄下來。
來源:本文摘自格蘭·奧斯邦《21世紀基督教釋經學》,校園書房出版社,2012;轉載自微信公眾號「jiaohui」;小標題自擬。
充滿活力的讀書會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微信號:生命之光讀書匯
聯繫郵件:35990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