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新輔助放化療後手術時機選擇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

2020-12-13 健康界

何楓1,帖紅濤2,郎偉思1,羅駿2,陳丹2,吳慶琛2,楊龍1

1. 重慶市第五人民醫院 胸心外科(重慶  400062)

2.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胸心外科(重慶  400016)

關鍵詞:食管癌;新輔助放化療;手術切除;時間間隔;系統評價/Meta 分析

引用正文:何楓, 帖紅濤, 郎偉思, 羅駿, 陳丹, 吳慶琛, 楊龍. 食管癌新輔助放化療後手術時機選擇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19, 26(11): 1125-1135. doi: 10.7507/1007-4848.201812066

摘要

目的 

研究新輔助放化療(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和食管癌切除術之間時間間隔(簡稱為時間間隔)對食管癌臨床結局的影響。

方法

計算機檢索 PubMed 和 EMbase 資料庫,檢索時間為建庫至 2018 年 3 月。隨機效應模型用於所有Meta分析,而不考慮異質性。Meta分析採用RevMan5.3軟體進行。文獻的主要結局為手術死亡率、吻合口瘻發生率及生存情況,次要結局為病理完全緩解率、R0 切除率、切緣陽性率。

結果

共 17 個研究含 18 173 例患者納入本研究。其中,原始研究 13 個包含 2 950 例患者,基於資料庫研究 4 個含 15 223 例患者。相關性分析發現時間間隔與手術死亡率呈顯著正相關(Spearman 係數 0.360,P=0.027)。劑量-效應 Meta 分析發現 nCRT 後存在一個相對較佳的手術時間窗。進一步對主要結局不同時間截點(較短與較長時間間隔分界點)分析發現:(1)時間截點在 30~70 d 內時,較短時間間隔均可降低手術死亡風險[7~8 周:RR=0.67,95%CI(0.55,0.81),P<0.05;30~46 d:RR=0.63,95%CI(0.47,0.85),P<0.05;60~70 d:RR=0.64,95%CI(0.48,0.85),P<0.05];(2)時間截點在 30~46 d 內時,較短時間間隔可以降低吻合口瘻發生風險[RR=0.39,95%CI(0.21,0.72),P<0.05];時間截點在 7~8 周時,較短時間間隔對吻合口瘻發生風險的影響處於臨界狀態[RR=0.73,95%CI(0.52,1.03),P>0.05];(3)當時間截點在 7~8 周內時,較長時間間隔會顯著增加遠期死亡風險[HR=1.17,95%CI(1.00,1.36),P<0.05]。對次要結局分析發現,時間截點在 56~60 d 時,較短時間間隔可以顯著降低切緣陽性率[RR=0.53,95%CI(0.38,0.75),P<0.05]。

結論

在一定時間截點內,儘可能縮短時間間隔可以降低手術死亡率、吻合口瘻發生率、遠期死亡風險及切緣陽性率。建議食管癌切除術應該在患者體能恢復後儘早進行,不超過 7~8 周最佳,支持目前研究推薦的 nCRT 後 3~8 周內。

正文

食管癌是侵襲性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手術切除仍然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然而,單純手術治療效果並不令人滿意,其可能會導致局部晚期患者預後欠佳。隨著治療方法的不斷改進,過去 30 年來食管癌患者 5 年總生存率從 5%上升至 20%左右[1]。目前,大量隨機對照研究[2-4]和 Meta 分析[5-6]證實術前新輔助放化療(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可以使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得到明顯改善。因此,nCRT 後行根治性切除已被推薦為食管癌的標準治療方案[7-8]。

nCRT 和食管切除術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使患者從放化療急性期恢復,從而適應手術打擊[9],然而 nCRT 和食管切除術之間的最佳時間間隔仍然不清楚。目前,一些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3-4, 10]推薦食管切除術應在 nCRT 後 3~8 周內進行。但由於 nCRT 後恢復、患者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等原因,手術有時會在 8 周后進行。延遲手術會造成腫瘤繼續惡性生長、轉移,而且放化療後組織纖維化使得手術解剖變得較為困難[11]。儘管如此,在直腸癌 nCRT 後延遲手術可以降低術後分期、增加病理完全緩解(pCR)、並有利於患者長期生存[12-13]。回顧性研究發現,延長 nCRT 和食管切除術之間時間間隔可以增加 pCR [14-18]、降低腫瘤復發率[19]和腫瘤分級[16]。但有研究[14-18]發現其並不能改善臨床結局。更有研究發現延長時間間隔會增加手術死亡率[20]、吻合口瘻發生率[21-24],而且其會導致降低患者遠期生存[20-21]。鑑於目前大量研究證據間的差異,我們擬對當前相關研究進行系統評價和 Meta 分析,以期明確 nCRT 和食管癌切除術之間時間間隔對食管癌患者臨床結局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標準

納入標準包括(1)研究對象:nCRT 後接受食管切除術患者;(2)暴露(幹預)因素:nCRT 後與手術間較長時間間隔;(3)對照:nCRT 後與手術間較短時間間隔;(4)結局:無限制;(5)研究設計:隊列研究。

1.2   檢索策略

該研究嚴格依據流行病學中觀察研究的 Meta 分析指南(MOOSE)進行並報導結果[25]。此外,在本研究中,關於文獻檢索、文獻篩選、文獻質量評價、數據提取及數據核對均由兩位作者獨立完成、並核對,有爭議時通過討論解決。

1.3   文獻檢索

對 PubMed 和 EMbase 兩個資料庫進行系統檢索,檢索時間從資料庫建庫至 2018 年 3 月。將相關的主題詞與自由詞聯合進行檢索,無任何條件限制。除進行資料庫檢索外,我們對納入的研究及相關綜述的參考文獻進行了手工篩選。檢索詞包括esophageal cancer、esophageal neoplasm、esophageal tumor、neoadjuvant、pre-operative、chemoradiotherapy、chemoradiation、radiochemotherapy、radiotherapy、radiation、 chemotherapy、resection、surgery、operation、esophagectomy。

1.4   文獻篩選、質量評價及結局定義

嚴格參照納入排除標準進行篩選,對於排除研究應說明排除理由。剩下文獻最終納入研究,進行數據提取。該研究採用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OS)評價標準進行文獻質量評分,偏倚風險分為三個級別:高(0~3 分)、中(4~6 分)和低(7~9 分),文獻質量評分總分 6 分及以上為高質量文獻。該研究中,主要結局指標為手術死亡率、吻合口發生率及患者生存情況;次要結局指標為病理完全緩解率、R0 切除率、切緣陽性率。

1.5   數據提取

利用提前設計好的數據提取表格進行數據提取,具體提取信息如下:作者、文獻發表年限、研究國家、研究招募時間、患者基線資料、手術時間間隔、研究設計、研究結局。如果研究僅提供了生存曲線(Kaplan-Meier 曲線)及其他相關數據,則利用 Digitizer 軟體或統計學方法估算生存率、相對風險比(hazard ratio,HR)和 95%CI[26]。若重要數據不能從原文中獲得,則聯繫作者進行索取。

1.6   統計學分析

首先,對每個研究結局的發生率與時間間隔變化進行 Spearman/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統計分析在 IBM SPSS Statistics 21 軟體中完成,雙邊 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於研究結局均為二分類變量,我們用相對危險比(relative risk,RR)和 95%CI ,描述統計量利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 Meta 分析合併,以期明確時間間隔與臨床結局間的關係;有部分研究對時間間隔進行三個及以上分類,因此,我們利用這部分研究對主要結局指標進行劑量-效應 Meta 分析,以期探索時間間隔變化與臨床結局的關係;對於遠期生存結局,有研究提供了 HR 及 95%CI,因此,我們同時利用 HR 及 95%CI 對遠期生存進行了合併分析。所有數據分析均採用 Stata 12.0 軟體(Stata Corp,College Station,TX,USA)進行分析,雙邊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文獻篩選結果

資料庫檢索共得到 4 113 篇文獻,4 088 篇文獻通過查重、篩選標題和摘要排除,因此,共 25 篇文獻符合納入系統評價,其中 8 篇文獻通過全文閱讀排除。最終,17 篇[9, 11, 15, 17, 19-21, 23-24, 27-34]可提取數據則進一步行 Meta 分析,篩選流程見圖 1。

2.2   納入基線資料

17 個研究(18 173 例患者)納入本研究,研究的基線資料見表 1 及表 2。其中,原始數據研究 13 個包含 2 950 例患者,基於資料庫研究 4 個包含15 223 例患者。所有研究均為回顧性隊列研究,發表於 2008~2018 年,原始研究樣本量為 69~665 例,基於資料庫研究樣本量為 2 444~5 393 例。新輔助治療中化療方案包括鉑、紫杉醇、氟尿嘧啶,放射治療總劑量為 30~50.4 Gy。各個研究報導的 nCRT 與食管切除術之間的間隔各不相同,從 30~105 d 不等。其中 8 個研究對於時間間隔分組在 3 個及以上,可用於劑量-效應 Meta 分析。所有文獻質量評分見表 3。

2.3   手術死亡率

通過 Spearman 相關性分析發現 nCRT 與食管切除術間的時間間隔與手術死亡率存在顯著正相關關係(Spearman 相關係數為 0.360,P=0.027);見圖 2。此外,我們通過劑量-效應 Meta 分析發現手術死亡風險存在一個風險相對較低的間隔期,其拐點在 60 d 左右(圖 3)。為了進一步分析時間間隔與手術死亡率關係,我們對不同時間截點進行亞組分析。對基於資料庫研究共 15 233 例患者的 Meta 分析發現,在 30~46 d、7~8 周及 60~70 d 三個不同截點時,較短時間間隔均能明顯降低手術死亡風險[7~8 周:RR=0.67,95%CI(0.55,0.81),P<0.05;30~46 d:RR=0.63,95%CI(0.47,0.85),P<0.05;60~70 d:RR=0.64,95%CI(0.48,0.85),P<0.05;圖 4]。然而,對基於原始數據的研究進行 Meta 分析發現,較短時間間隔並不能降低患者手術死亡風險(圖 5)。

2.4   吻合口瘻發生率

通過 Spearman 相關性分析發現 nCRT 與食管切除術間的時間間隔與吻合口瘻發生率存在正相關關係,差異並無統計學意義(Spearman 相關係數為 0.241,P=0.216);見圖 6。此外,劑量-效應 Meta 分析發現吻合口瘻發生風險存在一個相對較低的間隔期,其拐點同樣在 60 d 左右(圖 7)。為了進一步明確時間間隔與吻合口瘻發生率,我們對不同時間截點進行亞組分析。對基於原始數據的研究進行 Meta 分析發現(圖 8),當時間截點在 30~46 d 內時,較短時間間隔可以明顯降低吻合口瘻發生風險[RR=0.39,95%CI(0.21,0.72),P<0.05];當時間截點在 7~8 周時,較短時間間隔並不能明顯降低吻合口瘻發生風險[RR=0.73,95%CI(0.52,1.03),P>0.05],但處於臨界狀態。

2.5   患者遠期生存情況

通過 Spearman 相關性分析發現 nCRT 與食管切除術間的時間間隔與 5 年生存率呈負相關(即:隨著時間間隔的延長,患者 5 年生存率逐漸降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Spearman 相關係數為−0.183,P=0.302);見圖 9。此外,我們通過劑量-效應 Meta 分析發現,患者遠期死亡風險 HR 也存在一個風險相對較低的間隔期,其拐點在 60 d 左右(圖 10)。為了進一步明確時間間隔與遠期死亡風險的關係,我們對不同的時間截點進行亞組分析。對所有提供效應值 HR 及 95%CI 的研究進行合併分析發現(圖 11),當時間截點在 7~8 周內時,較長時間間隔可以顯著增加患者遠期死亡風險[HR=1.17,95%CI(1.00,1.36),P<0.05],而當時間截點在 30~46 d 時,較長時間間隔並不能增加患者遠期死亡風險。此外,利用原始數據進行 Meta 分析發現,在不同截點時,時間間隔並不影響患者 5 年生存率(圖 12)。

2.6   次要結局指標

在不同截點對次要結局進行分析發現,時間間隔長短並不影響患者的 pCR 率(圖13)及 R0 切除率(圖 14)。然而,當時間間隔截點在 56~60 d 時,較短時間間隔可以顯著降低患者切緣陽率[RR=0.53,95%CI(0.38,0.75),P<0.05];見圖 15。

3   討論

3.1   主要發現

(1)目前的 Meta 分析部分證實較短時間間隔可以降低患者手術死亡率、吻合口瘻發生率及遠期死亡風險。

(2)通過劑量-效應 Meta 分析我們發現,nCRT 與食管切除術間的時間間隔存在一個相對較佳的時間窗,然而具體範圍尚不明確。

(3)對主要結局通過不同時間截點分析發現:(a)當時間截點在 30~70 d 內時,較短時間間隔均可顯著降低手術死亡風險;(b)當時間截點在 30~46 d 內時,較短時間間隔可以顯著降低吻合口瘻發生風險;當時間截點在 7~8 周時,較短時間間隔不會明顯降低吻合口瘻發生風險,但該作用處於臨界狀態;(c)當時間截點在 7~8 周時,較短時間間隔可以顯著降低患者遠期死亡風險。因此,該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 nCRT 後手術應在患者體能恢復後儘早進行,不超過 7~8 周最佳。

(4)對次要結局分析的分析結果顯示,當時間截點在 56~60 d 時,較短時間間隔可以顯著降低患者切緣陽性率,同樣支持(3)中結論。

3.2   可能機制探討

延長 nCRT 誘導治療與手術的時間間隔可以使輔助治療所致的腫瘤壞死作用加強,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可切除性和 nCRT 的效果。然而,較長時間延遲會增加腫瘤再生、復發風險,從而使治療的總獲益受損[21]。此外,長時間間隔理論上可增加輻射誘發的纖維化[35],並使後續手術治療中解剖變得更為困難。而腫瘤組織切除困難與切緣陽性率、R0 切除率和吻合口瘻等併發症密切有關。正如我們研究所見,間隔存在一個相對較佳的時間窗。同時我們建議 nCRT 後手術應在患者體能恢復後儘早進行,不超過 7~8 周最佳。

在直腸癌中,有證據[12, 36-37]表明,較長的時間間隔可能得到較高的 pCR 率、降低術後發病率和死亡率、改善腫瘤的分期、改善無病生存率並減少復發。與直腸癌不同,儘管在一些文獻中發現食管癌中時間間隔延長可以增加 pCR 率,但其不僅沒有產生有利的臨床結果[16-17],而且導致死亡率增加和總體生存降低[20]。這表明 nCRT 後延遲手術的獲益存在器官依賴性,而這一理論也存在於肺癌 nCRT 治療中。該研究發現肺癌手術應在 nCRT 後 6 周內進行,而且在ⅢA N2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較長的時間間隔會導致更差的臨床結局。

食管癌不能從延長時間間隔獲益的一些原因分析如下:首先,由於各種原因(包括手術能力和患者不確定性等可逆性因素)以及醫學目標(如 nCRT 併發症和患者病情)等原因,nCRT 後延遲手術的原因往往是不可避免的[9, 20-21]。這些醫學因素本身會惡化臨床結果,並可能掩蓋更長時間間隔的益處。其次,較長時間間隔組晚期食管癌患者相對較多[11, 25],而晚期癌症本身與不良結局相關,這也可能是影響較長的時間間隔作用的因素。第三,文獻[4]報導表明食管鱗癌比腺癌更具化療敏感性。然而,大多數研究並未對此進行單獨分析。由於存在各種混雜因素,因此,尚需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闡明該問題。

3.3   局限性

首先,本文基於回顧性隊列研究,存在潛在的偏倚,但本文並沒有發現明顯的異質性。其次,該時間間隔的分組截點多變,可能會混淆研究結果。我們根據不同的時間間隔截點進行了亞組分析。第三,儘管 nRCT 的作用與食管癌的病理類型相關,但由於納入的研究較少而無法進行相應的亞組分析。考慮到上述幾點,該結果應謹慎解讀。

目前 Meta 分析表明,在一定時間間隔內,nCRT 與食管切除術之間的間隔時間縮短可以降低患者手術死亡率、吻合口瘻發生率、遠期死亡風險及切緣陽性率。同時,我們的研究結果建議食管切除術應該在患者體能恢復後儘早進行,最佳不超過 7~8 周,支持目前的推薦(食管切除術應在 nCRT 完成後 3~8 周內進行)。然而,由於回顧性觀察研究的局限性和臨床異質性,在能夠達成確定性結論之前,尚需要進行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

相關焦點

  • 局部進展期食管癌新輔助治療後微創手術可行性分析的病例對照研究
    關鍵詞:新輔助同步放化療;新輔助化療;微創食管切除術點擊查看本文圖表目的  探討局部進展期食管癌新輔助治療後行微創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鑑於新輔助治療對食管腫瘤本身及食管周圍組織結構的影響,就新輔助治療後再手術而言,早期臨床上多選擇常規開胸手術完成。然而,隨著胸腔鏡微創技術趨於成熟和微創食管切除術(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較之傳統開胸手術可明顯降低患者術後心肺併發症的優勢得到證實[5],新輔助治療聯合 MIE 的嘗試也逐步開展。
  • 不適合立刻手術,是不是沒救了?——聊聊食管癌與新輔助治療
    消化科醫生建議他到胸外科進一步就診,考慮是否手術治療,可做完胸部食管癌分期CT後胸外科醫生告訴他:雖然沒發現遠處轉移,但是腫瘤較大,目前手術可能效果不佳,建議他做新輔助治療,之後再考慮手術。手術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早期位於黏膜層內的腫瘤主要應用內鏡下黏膜切除或黏膜剝離術治療,而對於超出黏膜層侵及黏膜下層的早、中期食管癌主要選擇外科手術治療為主,術後根據病理類型、淋巴結轉移情況,必要時給予輔助化療或放療。對於中、晚期食管癌則主要採用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通常術前給予放化療(即新輔助放化療),隨後再行手術治療。
  • 醫生如何書寫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
    例如,在最近一篇無縫合主動脈瓣置換的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8)中,研究人群定義為需要進行外科主動脈瓣置換的患者(P),幹預是微創主動脈瓣置換(I),對照是傳統主動脈瓣置換(C),結局包括圍手術期死亡率和併發症(O)。   構建一個好的臨床問題的難點在於定義研究人群和幹預方式的範圍。
  • 4成食管癌查出來就是中晚期!中大腫瘤專家新治療方案可讓生存期...
    8月14日,39健康網從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獲悉,該院傅劍華、劉孟忠教授牽頭NEOCRTEC5010研究,歷時10年努力,證實新輔助放化療並手術治療局部晚期食管鱗癌的III期效果更好且耐受性良好。  劉孟忠教授表示,這將優化國內外食管癌治療指南,推廣食管癌綜合治療。相關研究也在9日正式發表於Journal ofClinical Oncology(《臨床腫瘤學雜誌》,以下簡稱JCO)。
  • 系統綜述與Meta分析(4/5): 評價原始研究質量及分析數據
    第九節 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進展研究的目的在於求得真實,只有真實可信的結果才能作為決策依據的基礎。觀察到的結果和真實值之間的差別叫做誤差,包括隨機誤差和系統誤差。隨機誤差的大小主要由樣本量決定,在系統綜述中評價研究質量時通常不評價該項,因為meta分析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合併多個研究來增加樣本量、減少隨機誤差。換言之,既然需要通過系統綜述、meta分析來回答一個問題,那麼原始研究的樣本量較小就是很正常的,不能將其視作一個「問題」。因此,系統綜述研究者關注的主要是原始研究中的系統誤差,又叫做偏倚。
  • 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學習班
    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將舉辦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學習班。由吳泰相老師主講。吳老是我國主要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學習班的老師,曾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荷蘭Erasmus大學、澳大利亞Monash大學/澳大利亞-紐西蘭Cochrane中心(Australasian Cochrane Centre)進修學習;專業和主要研究方向:循證醫學、循證實驗醫學、臨床流行病學、Cochrane系統評價。
  • 食管癌的臨床表現是什麼?哪些原因會導致食管癌,如何預防?
    舉個例子,一開始吃饅頭不舒服,但是吃麵條喝水都沒問題,一月後饅頭吃不下去,吃麵條感覺不舒服,但是喝水沒有不適,再一個月後,饅頭麵條都吃不進去,只能喝點水了,這就是進行性吞咽困難,是因為隨著腫瘤的增長,食管的空間會越來越小,食物通過食管時越來越困難,又叫做進行性吞咽困難。 除此之外,晚期食管癌因為腫瘤壓迫喉返神經還會出現聲音嘶啞等表現。
  • 得了食管癌能活多久?食管癌怎麼治療?食管癌早期症狀有哪些?
    我國每年有幾十萬新發現的食管癌病人。由於食管癌病情發展比較快,很多人對食管癌比較絕望。食管癌病人家屬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得了食管癌能活多久?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首先,目前食管癌的治療方法比較多,得了食管癌不代表很快就會死亡。其次食管癌的治療效果因人而異,不同的患者,體質不一樣,發現食管癌的早晚也不一樣,採取的治療方案也不一樣,最終的治療效果也會有很大差別。
  • 上海德杏堂中醫點評 癌症術後、放化療後為何選擇中藥調理
    上海德杏堂中醫點評 癌症術後、放化療後為何選擇中藥調理 時間: 2018-01-04 10:32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萌萌 上海德杏堂中醫腫瘤醫院專家介紹到:中醫藥可參與各個階段癌症患者的治療,有時輔助西醫 手術、放療、化療以減毒增效;有時單獨治療, 舒緩不同階段癌症病人的不適。
  • 如果你是一名食管癌患者,那麼請看完它!
    食道癌是發生在食管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是世界上第九位的惡性腫瘤,在全球死因中排名第六位,全世界每年新發食道癌病例約為30萬,中國是食道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食道癌的發病率在我國約為13/10萬,佔全球食道癌患者總數的46.6%。
  • Meta分析系列之:常見的Meta分析類型
    幹預性Meta分析。一般這種meta分析以合併臨床試驗,如隨機對照試驗、非隨機對照試驗等研究的效應量為主。這類Meta分析方法學最成熟,文章也最多。例如:A藥與B藥治療某病療效及安全性對比的Meta分析
  • 一文搞定Meta分析
    ;3)之前沒有做過系統評價。在進行meta分析過程中,常規需要經歷以下步驟,且每一步都要有明確的方法:-鎖定評價問題-納入/排除標準-文獻檢索策略-對檢索到的研究進行選擇-數據提取-質量評估-數據整合-計劃傳播鎖定評價問題已經在第一點中提及,接下去會對每一步進行分析,考慮到步驟間的交叉,所以在順序和分點上有所改變
  • 一文搞定Meta分析
    在例文中,作者闡述了做這篇meta的原因如下:1)老年人中跌倒頻發,後果嚴重;2)維生素D可能有效,但是之前的各RCT結果不明確;3)之前沒有做過系統評價。如何衡量meta分析文章的質量呢?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1.
  • Meta分析的類型簡介
    5 累積Meta分析累積 Meta分析 (cumulativemeta—analysis)最早應用 於1981年,是指將研究資料作為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按研究開展的時間順序及時將新出現的研究納入原有 Meta分析的一種方法。
  • ...血管活性藥物對腹部大手術患者的術後影響:系統回顧與meta分析
    圍術期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對腹部大手術患者的術後影響:系統回顧與meta分析翻譯:佟睿 編輯:馮玉蓉 審校:曹瑩背景:臨床麻醉中血管活性藥物應用普遍,然而其藥物種類、劑量及血流動力學目標卻各不相同。結果:本次分析共納入26項試驗、5561名參與者。在最長的隨訪中,患者術後死亡率無差異;RR:0.84(95% CI: 0.63-1.12; P=0.23)。幹預組發生一種及以上術後併發症的患者人數明顯降低;RR:0.76(95% CI: 0.66-0.88; P=0.0002)。幹預組的住院時間減少0.91天。
  • meta分析應該怎麼搭上circular RNA?
    前幾天,我們分享一了一篇關於meta分析搭上lncRNA的文章~Meta分析該如何搭上lncRNA?
  • 成年患者髖部骨折術後譫妄的危險因素:系統回顧與meta分析
    本文由「罌粟花」授權轉載成年患者髖部骨折術後譫妄的危險因素:系統回顧與meta分析翻譯:何幼芹  編輯:馮玉蓉  審校:曹瑩背景:術後譫妄(POD)是髖部骨折患者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
  • 圖說meta九:質量評價圖暨RevMan軟體使用方法簡介
    系統評價/Meta分析指全面收集所有相關研究並逐個進行嚴格評價和分析,再用定量或定性合成的方法對資料進行處理得出綜合結論的研究方法
  • Meta分析的進展與思考
    其中,Meta人種學分析(meta-ethnography)與Meta整合(meta-synthesis)用於質性研究,在醫學領域中的護理學科中常用。除了傳統Meta分析之外,當前還存在的Meta分析方法有:①間接證據比較的Meta分析;②合併了直接與間接證據比較的網狀Meta分析;③IPD(individual patient data)的Meta分析;④前瞻性Meta分析(prospective meta-analysis,PMA);⑤序貫Meta分析(sequential meta-analysis)或試驗序貫分析(trial sequent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