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有活力,還是健身教練。25歲的張先生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和腦中風搭上邊,但意外就是這麼來了,幸運的是,他沒有錯過最佳康復期。
「因為中風來康復的病人中,有這種越來越輕的趨勢。」浙江省中山醫院康復科主任陳靜說。
10月30日是「世界卒中日」。今年6月,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論文,找出了2017年中國人的十大死因,排在首位的就是中風。
「最近幾年,前來針灸的中風患者中,40歲到50歲之間的在增多。」浙江省中山醫院副院長、針灸科主任馬睿傑主任中醫師同樣表示。
三四十歲的年輕中風患者,越來越多
在浙江省中山醫院濱江院區康復科經過了5個多月的康復鍛鍊後,張先生的日常生活終於可以自理了。「總覺得自己年輕,沒想到也會中風,我一直覺得這種病是老年人才會得的。」
生病前,張先生是一位健身教練,他5年前診斷出高血壓,但並沒有持續服藥,用用停停。「我覺得自己身體挺好,平時也沒什麼症狀,沒覺得有哪裡不舒服。」
去年年中的一天,正在健身房工作的張先生突然感到頭痛,噁心,右手活動變得不利索,抬不起胳膊,一度沒有辦法說話。
緊急情況下,同事們將他送到附近醫院,頭顱CT示:「腦幹出血」。
因為送醫及時,經過積極治療後,張先生並沒有生命危險,但身體的右半部分,特別是右手完全不能活動。這對年輕的他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
「他剛來時,說話口齒不清,右手完全不能動,右腳下垂,不能自己坐站,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因為張先生太年輕,陳靜對他印象深刻。
陳靜表示,這幾年,因為中風前來康復的患者中,出現三四十歲的人群,而且還在增多。
浙江省中山醫院針灸科馬睿傑主任同樣感嘆,前來針灸的中風患者中,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以前中風患者大多都是老年人,60歲以上的比較多,最近幾年,40歲到50歲之間的患者在增多。」
針灸科接診的患者中,因為中風來接受治療的,40歲到60歲的年齡段,約佔10%。
馬睿傑主任接診過最年輕的患者是一位20多歲的女孩,「馬上要籌備婚禮了,突然腦出血,之前沒有任何症狀。」
他們的共性是:熬夜、飲食高油高鹽
馬睿傑主任提供了一組數據:中國腦中風發病率排名世界第一, 比美國高出一倍,中風患者平均年齡為65歲,比美國患者年輕7歲。
今年6月的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了重磅論文,分析了1990~2017年近30年間、中國居民的死亡原因,並從282類致死原因中,找出了2017年中國人的十大死因,排在首位的就是中風。
腦中風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其中,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35歲以下人群發生中風佔總數的9.77%。
為什麼許多年紀輕的人也會「中風」?
「導致中風的重要因素一般是因為高血壓、糖尿病、房顫、動脈硬化、血脂高、年齡大等。」馬睿傑主任解釋,但是他們發現,除了一些先天性的,前來康復治療的偏年輕的患者,在生活習慣上,有一些共性:生活不規律、熬夜、工作壓力大、久坐、不健康的飲食結構,包括高鹽、高油脂。
中風康復,三個月是黃金期
馬睿傑主任說,中風具有極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近幾年,隨著診療水平的提高,中風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殘率仍居高不下,約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各種功能障礙,如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失語,吞咽困難,記憶減退,煩躁抑鬱等。
但是中風康復是有黃金期的。
「中風患者在生命體徵平穩後早期針灸治療有利於儘早康復,半年之內是較好的恢復期,3個月內更是『黃金時間』。」
半年前,馬睿傑主任所在針灸科曾接診一位78歲的退休教師,因突發腦梗,被120急送至急診搶救,病情穩定後及時轉入浙江省中山醫院針灸科住院部治療。
「入院時,他的右半邊身體完全不能動彈,右手右腳對刺激毫無反應,在醫學上評定肌力為0級,且語言功能也受到極大的影響。」
針對周老師的病情,針灸科的團隊成員們制定了相適應的針灸治療方案,配合中藥及康復鍛鍊。經過半年的治療,周老師從一開始只能整天躺在床上一言不發,到慢慢地被人扶著走,到現在已經可以不用拐杖自己行走,也基本恢復了自理能力。
「康復在病後功能恢復過程中要早期介入,全程參與。在黃金期過後的康復治療可以降低致殘率,及時的康復訓練能幫助患者回歸社會和家庭。「陳靜解釋,這種「回歸」是根據患者恢復後的功能情況,幫他適應合適的工作,「並非是和中風前一模一樣,但起碼日常生活可以自理。」
馬睿傑主任也提醒年輕人,要預防中風的發生,首先應當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菸、過量飲酒、高脂飲食、久坐的工作和長期處於精神緊張狀態等。另外要積極治療和控制中風的危險因素,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和肥胖等。
「很多中風病的發生有一個由輕到重的過程,如果能夠在中風早期或中風先兆時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將會對疾病的預後有很大的幫助。」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