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倫理觀的思辨化與世俗化

2021-01-07 光明網

徽州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徵,是在社會生活中廣泛地、典型地體現了儒家倫理。從新安理學與徽州社會的關係方面考察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新安理學在將儒家倫理觀思辨化的同時,又將它世俗化。

無疑,新安理學的開創人朱熹極大地推進了儒家倫理觀的思辨化。他繼承、發展了二程的「天理」觀念,改造了張載的「氣學」,並且吸納了佛家、道家的若干思辨學說,將倫理綱常提升到宇宙本體的地位,從形上學的層次,論證封建倫理綱常的合理性。他提出「理本氣末」、「理先氣後」的哲學命題,用「理」決定「氣」、「形而上之道」決定「形而下之器」的哲學理論,說明人們應該遵從「天理」。而所謂天理,正如他自己所說:「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豈不是天理?」(《文集》卷五十九),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文集》卷七十)這表明,被哲理化、思辨化了的「天理」,正是儒家倫理綱常的集中體現。朱熹還提出「理一分殊」的哲學命題,採納佛家「月印萬川」的說法,用關於「一」與「多」、「一理」與「萬理」關係的思辨理論,說明每一個人的言行都應該恪守和體現三綱五常。為了給封建倫理綱常尋找形上學的依據,朱熹運用「太極」、「陰陽」、「理氣」、「道器」、「人心」與「道心」等一系列哲學範疇,論證三綱五常的合理性、神聖性。其結果,使得儒家的倫理觀達到前所未有的思辨化高度。朱熹之後的新安理學家們,繼承、發揚了朱熹將儒家倫理觀思辨化的路數。他們嚴格遵循朱子之學,專從「義理」上闡釋儒家經典。而其主要內容,仍然是闡釋儒家的倫理思想。新安理學一派自南宋時期形成,歷經六、七百年而衰微,始終表現出這種追求哲理化、思辨化的學術風格。新安理學家所編撰的數百種理學著作,就反映了這種學術風格。

從朱熹開始,新安理學家在將儒家倫理觀思辨化的同時,也十分注意並且致力於使之世俗化。朱熹曾說,他之所以要講述關於三綱五常的「形而上之道」,是為了將這些道理實踐於「形而下之器」,實踐於百姓的人倫日用。即以朱熹對封建禮制的闡發為例,由於「禮」是倫理綱常的集中體現,他便考訂禮書並撰寫富於應用性的禮學著作。他的《家禮》,分為《通禮》、《冠禮》、《昏禮》、《喪禮》、《祭禮》五卷,另有附錄一卷。此書「明君臣、父子、夫婦之倫,序親疏貴賤之儀」,對日常生活中體現三綱五常的禮儀作了相當全面、細緻的規定,並且為「明世系」、「建祠堂」、「祭祖先」等旨在鞏固倫理綱常的宗族活動制定了行為規範。他的《小學》,內篇分為《立教》、《明倫》、《敬身》、《稽古》四篇,外篇分為《嘉言》和《善行》兩篇,專從兒童教育方面宣揚儒家倫理綱常,講述「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朱熹這種使儒家倫理思想世俗化、普及化的努力,同樣被後世的新安理學家發揚光大。新安地區的理學家還通過書院講學的方式,向社會各階層人士宣揚封建倫理綱常。

在朱熹和後世新安理學家長期一以貫之的努力下,儒家倫理在徽州社會的普及化、世俗化達到十分典型的程度。這種世俗化,有利於新安理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被不同階層的人士所接受,從而濡染人們的思想,影響人們的行為。而且,這種世俗化還使得新安理學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一些規章制度的依據,從而直接規範人們的行為,使之符合封建禮教。例如,徽州地區宗族的「族訓」、「族規」和「家典」的制定,基本上都是「推本紫陽《家禮》」,即以《家禮》為其根據,並且明確作出諸如「祭用文公《家禮》」,「元旦謁祖、團拜及春秋二祭,悉遵朱子《家禮》」之類的規定。這固然是出於對朱熹的遵崇,卻也體現了新安理學世俗化的一面。因為倘若它純粹是一種思辨化的學問,那是難以成為世俗生活中的行為規範的。

鑑於上述,筆者認為新安理學之所以能夠對徽州社會發生巨大影響,使得儒家倫理在徽州的社會生活中得到廣泛的、典型的體現,除了很多論者已經指出的原因——作為「新安人氏」的朱熹,其人其學在徽州被引為鄉裡之榮而倍受尊崇——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朱熹所創立的新安理學,在內容上和形式上都具有十分世俗化的一面,因而易於成為民眾生活中的倫理規範,便於他們「肩聖賢而躬實踐」。朱熹對儒家經典的闡釋,既解析精微,又注重人倫日用,「極高明而道中庸」,思辨化與世俗化並行不悖。後世的新安理學家承襲、發揚了朱熹開創的這種學風,從而使得新安理學不僅在思想史、學術史上產生了理論的影響,而且對於徽州社會發生了實際的影響和作用。

 

相關焦點

  • 中西倫理觀的差異性
    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手機讀報  立論基礎不同→西方倫理觀中有許多道德條目隨著時代的演進而不斷加以豐富和進行新的闡釋,但居於基礎地位的一直是理智。而中國的傳統倫理則是以情感為基礎的,在儒家倫理所主張的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中,「仁」是第一位的。
  • 道家為什麼反對儒家的「仁義」?
    「仁義」是儒家最重要的倫理範疇。自漢代獨尊儒術以來,「仁義」乃成為傳統道德的最高準則,是謂「仁義道德」。然而在先秦,對儒家提倡的「仁義」,道家卻是反對的。至於儒家的仁義,不過是一種狹義的愛,是應該揚棄的。莊子甚至視學仁義如遭酷刑。《大宗師》裡許由對意而子說:「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遊夫遙蕩恣睢轉徙之塗乎?」在莊子看來,仁義是人造的價值,而非天地自然的施為。
  • 朱光潛: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倫理觀
    由前一點說,個人是主體,社會是擴充;由後一點說,社會是主體,個人是附庸。粗略地說,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偏重前一個看法,西方傳統的倫理思想偏重後一個看法。中國思想界最佔勢力的是道家與儒家。道家思想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是極端的自然主義,一是極端的個人主義。惟其偏重自然主義,所以蔑視制度文為。
  • 宗教世俗化背景下新興宗教傳播探析——以巴哈伊教為例
    而宗教世俗化概念所表徵的宗教「去神聖化」過程為觀察這種傳播提供了具體的背景。分析以巴哈伊教在社會現代化進程條件下的傳播, 可以理解新興宗教在宗教世俗化浪潮中是如何通過獨特的傳教活動汲取生命力並重構宗教生活的。縱觀21世紀宗教世俗化的進程中各世界性宗教在傳播和發展中的遭遇, 我們可以看出, 隨著世俗化程度的不斷加深, 各大世界性宗教總體上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
  • 《儒者的智慧》:發掘與實踐儒家文化的當代價值
    一方面系統解讀了傳世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中庸》《禮運》《王制》諸篇以及出土儒家文獻《五行》;並博採中西,探討了《論語》中「親親相隱」的倫理觀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另一方面介紹了明代大儒王陽明對儒學的發展及出色的事功;對「現代三聖」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學術、交遊及成就影響也作了系統梳理。  「大家小書」是「大家寫給大家看的書」。
  • 低俗止於高雅文化世俗化
    在筆者看來,低俗文化之所以會泛濫成災,並非是相關部門對文化市場監管不力,而是審美教育的缺失及高雅文化的世俗化不足所致,故而,方使得各種不良思潮乘虛而入,致使一些人出現了浮躁、頹廢的情緒,不再相信未來會更好,放棄了對真善美的追求,只顧宣洩和表達個人的某種欲望,以獲得眼前的最大利益,或者通過描寫扭曲的人性來展現自我,炫耀自我。
  • 龔鵬程 | 愛談狐仙鬼怪的儒家
    這種世俗化的儒家,由來已久,漢代王充已是如此。談定命、論窮通,以功利成就為命運好惡之徵。但那時還沒有佛教思想。唐代各種啟蒙書便開始以果報來聯繫窮通善惡了,宋代的《三字經》《陰騭文》《太上感應篇》,更是以果報勸善,以定命勸世,以富貴壽考來聳動人。整個世俗化儒家的教化系統及型態,大抵即定於此時。明清之善書、蒙書,在細節及技術上略有變化,例如明末的「功過格」,但思想並未超越或突破此一格局。
  • 教會世俗化的危險
    他們雖口稱是為神作工,但他們對神的供應是沒有信心,沒有「分別聖的和俗的」,就使教會一步一步走向世俗化。現在讓我們看看教會如何效法世界及被世界同化。這正就是我之前所說,作工的人對神的話失去信心,就會投向世界方法,使教會世俗化。傳世俗化福音的結果就是:大批沒有重生得救的假信徒加入教會。他們以為舉舉手決過志就是信耶穌了,甚至教會牧者也草率地在他們未有生命成長的證據下說他們已經得救,但其實他們所聽所信的福音,可能只是完整福音的一部分。
  • 論儒家倫理思想的原點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原點,我認為包括以下幾層意思:    第一,儒家以家庭為中心,認為個人可以通過自我修養擴展到家庭、國家和社會。    第二,儒家傳統中的祭祀祖先是對父母「孝」的情感的擴充和延展的一種形式。祖先作為看不到的、但是仍然可以體會到的父母而進入我們的意識之中。我們通過祭祀祖先,感受到自身生命力量的來源,好像有一種生命的源頭活水在我們血脈中流淌,體會到我們的存在是對這一血脈的實際護持。
  • 佛教《六方禮經》之倫理觀探析
    佛教《六方禮經》之倫理觀探析  邱敏捷  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副教授  摘要  《六方禮經》乃佛教倫理學的重要經典之一,其內容系就親子、師生、夫婦、親友、主從、僧俗等「六方」人際相互對待之「應然」關係,提出行為準則。
  • 儒家思想與中國書法
    但無論如何,趙壹《非草書》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將書法納入儒學體系,強化了書法的文化品格,從而「明確地樹立了一個儒家文化形象——書家對儒家文化的遵循將是最根本的宗旨」(陳振濂《書法學》),書法的審美從此確立了一個影響及今的模式——文化認讀模式。
  • [學子論文]論自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倫理觀【4】
    第4章 自媒體時代下樹立健康新聞倫理觀的若干建議 對於當前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倫理缺失現象的改善建議。首先完善自媒體相關約束機制勢在必行,這是必須也必行的。監管的完善也需要個體的強化來輔助,提升公眾基本媒介素養,讓每一個自媒體人都具有「從業資格能力」這也是重點。
  • 儒家思想文化到底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
    那麼儒家思想文化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儒家思想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呢?    儒家思想的形成  首先看下儒家思想是怎麼形成的,春秋時期是正值西周政治體系崩潰,諸侯群起而爭雄的時期。最終的實踐證明道家並不適合治國,因為道家思想太難世俗化。  獨尊儒術  最終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登上政治舞臺,雖然董仲舒的儒家對比孔子的儒家有一定改變。但是畢竟儒家思想創始人是孔子,所以後世人都尊孔。將孔子奉為聖人,萬世師表!  漢朝覆滅以後並沒有出現其他的思想取代儒家,自此以後朝代一直在更替,可是儒家治國思想卻始終沒變。
  • 中外學者探討儒家與猶太倫理:聖賢是否該有利益優先權?
    今天下午,第三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圓桌對話第二分會場猶太與儒家文明對話的圓桌會議舉行。著名的猶太教、猶太歷史學者、哈佛大學猶太研究中心主任沙耶·科恩,東亞研究系的教授,國內外著名的猶太研究專家張平,著名漢學家、希伯來大學教授、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浦安迪等參加了會議。其中,聖賢擁有優於其他人的優先權引起了眾人廣泛討論。
  • 王安憶濮存昕等共話《哈姆雷特》:世俗化是經典流傳的要素之一
    作家王安憶昨天在大劇院與北京人藝導演李六乙、著名演員濮存昕和翻譯家李建鳴一起談及即將於16日上演的《哈姆雷特》時表示:「莎劇中有一個關鍵詞,就是——世俗化。例如《李爾王》也是一個分家產的故事,就缺一位老娘舅了……」李六乙萬分贊同:「世俗化,也是能讓經典永流傳的要素之一。」
  • 土耳其總統總理公開反駁「土耳其應終結世俗化」言論
    25日,土耳其國會議長要求廢除憲法中的世俗化條款、新修伊斯蘭化憲法的言論在全球範圍內都引發了爭議。而僅僅一天後,同屬一個政黨的土耳其總統、總理都出面與該議長劃清界限,並反駁了他的言論,表示土耳其憲法將依然是一部世俗化的憲法。
  • 土耳其現在偏世俗化還是偏伊斯蘭化,埃爾多安會利用宗教搞集權嗎...
    鄒志強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土耳其研究項目主任 土耳其現在偏世俗化還是偏伊斯蘭化
  • 戰略哲理系列第一說——世俗化和體制化的力量
    戰略哲理之一:世間存在的兩大力量,即世俗化力量和體制化力量先說體制化力量,大家都看過一部著名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吧,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的,「一個在監獄裡待了幾十年的犯人說,體制化就像這個監獄一樣,剛來的時候,你特別的不習慣,覺得四處都不舒服,到處都在壓抑你。可是,時間長了以後,你已經非常習慣這一切了。
  • 越來越「世俗化」的民進黨,曾經有過怎樣的「初衷」?
    剛從民進黨秘書長裸退的羅文嘉最近受訪,感慨民進黨已成為「世俗化政黨」,不再是他熟悉的政黨,「遲早會出事」。此話引起不小迴響,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兩位綠營前大佬的反應。林濁水認為,羅文嘉說得客氣了,他前年就說過民進黨「已經失蹤」。
  • 彼得·哈裡森︱世俗化,源於科學與宗教的合意互動
    接下來我將對科學的這種參與做出簡要概述,指出就西方的確發生了世俗化而言,這個過程最初源於宗教與科學之間的合意互動,而不是日益分離和對立。也就是說,世俗化並非源於科學信念與宗教信念之間的簡單對立,而是間接源於與現代科學的成功相伴隨的信念條件。這個故事有三個要素:第一涉及對自然因果性和超自然因果性的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