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籠罩著荊楚大地,打亂所有人的春節安排。在未來,我們再講起這個春節的時候,相信這都是我們記憶中的一個難忘的假期。
我們都傾向於把這個假期發生的事定義為一個非常時期裡的非常事件。我們很容易忘記的一個事實是,很多時候,「無常」是在平常的別處發生。無論何時,對我們而言,所謂一切如常的時候,醫院的ICU裡也都住了好多人。在我們感覺不到的世界的各個角落裡,有開心的事在發生,也有很多傷心的事在發生。那些不被期待,甚至令人恐懼的無常,那些被我們定義為「意外」的事件,其實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暄桐教室林曦談到在道家的觀點裡,世界總是禍福相依,好壞參半。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相生,這個角度裡,無常本是日常,意外也不意外,之所以措手不及,令人驚愕震撼,也許是因為我們自己為自己定義了一種「正常」:都是好的,符合我們利己的需求才算「正常」,但凡坎坷不順,都是不該。但顯然這是我們的美好願望,就像《反脆弱》那本書中所談到的,進化不是服務於一個物種,而是服務於整個自然。我們從恐龍那兒接管了這個世界,也許有一天,人也會消失,「然後故事重新開始,只是沒有我」。殘酷,也是實情。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也是在說這個意思,自然沒有偏頗,它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運轉。
所以每一次的無常,都在教會我們一個道理,就是在所有的風平浪靜後面其實都有著這樣的可能性。如果大家有興趣用一種體驗式的讀法讀讀歷史,就會發現,歷史中很多值得被記住的事,都是那樣的突如其來,真正重要的事件,都不是那種給了你很多時間專門去準備的事。真正的機遇也一樣。考驗的都是日常修為後沉澱下來的功夫,就像禪師當頭的棒喝,只有此刻應機的作答。
有些警覺的人,會常常感受到無常就在不遠處。會用一種人生所剩無多的態度來考量和面對當下。林曦想這並不是一種焦慮或驚恐,而是一種精進警覺,一種不放任的態度。是每一天的行動,不是口頭的重視。
反思此刻的無助和失望,大概有很多都來自一些誤解,比如我們擁有很多時間,對人類無所不能的誇大。跟造物的自然相比,我們的生命從來都非常短暫而渺小,對一切都需要謹慎敬畏。如果人類能先臣服於自然,發自內心地接受自身滄海一粟的渺小和脆弱,接受對我們而言有太多的未知,也接受自己的能力的有限,不妄圖控制根本沒有能力控制的事,如此,會帶來更真實的基本判斷,謹慎的策略,與參悟的契機。
放棄一些僥倖與幻想,將自己置於世界整體之中,更平等地看待自己,將無常視為正常的一部分,如此才能在日常中,更有效的生活、行為,也擁有隨時隨地應對變化的心理機制,否則混亂之中,始終失了先機,便愈發被動。
記得在想要控制想要作為之前,我們可以先臣服。允許那些不喜歡,不期待的事件的發生。當然,它們總會發生,所以不如說,要允許自己去接納這個無常是常的事實,從而避免多餘地消耗我們的情緒。
當接受生活中不會全是順境的事實,接納了無常,接納了我們也與負面事件相伴而生,若是這樣,逆境對人而言,就會有不同的意義。林曦很喜歡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少年說,沒有老虎他很難活下來,這便是逆境的另一面,它帶來危機,也帶來生機。
過於平穩無波會令生命缺乏磨練,意外到來時也無力與之應對。而當人可以自覺地處於應對波動和逆境的狀態中,會更警覺,也讓生命更有活力。當過去的逆境在此刻,已經不再是一種意外,對人而言,是一種考驗過後的升級,意味著你已經可以處理和應對較之先前,更大更多更有挑戰的事情。
順境不是一帆風順,而是你已經有了主動權可以面對更多可能,處理那些問題與波動。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如此。就像老師林曦總被問到的那個問題,想要學寫字,要做怎樣的準備才好?最好的準備,就是放下多餘的情緒,當下做起,開始每天自律練習,而不把「準備」當作一個藉口,想像一個從來就不會存在的,萬事俱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時間,只有在那個時間,你才可以拿起筆來。
真正的準備,就是時刻準備,時刻踐行。
祝安好、進步。(另外林曦老師建議大家不要隨意吃清熱的藥,未經辨證的大劑量的清熱藥物會傷及正氣。保持平穩的心情,出門戴好口罩,多多洗手,好好吃飯,多多睡覺,便對免疫力的提高很有幫助了)
林曦,期待與大家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