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修道病》讀後感【暄桐作業】
轉載自:青崖公子白鹿君 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glyvivi
在老師推薦之前,就有幸在暄桐(教室)夥伴的推薦下看過《修道病》這本書,除去JT的嘮嘮叨叨不說,此書看起來還是頗有趣味和啟發,難得的是全書都充滿了「吐槽」的爽快感。直到老師布置了讀後感,便開始藉機提煉出書中的「乾貨」,既方便了日後查閱,也算是交了作業,可直到要提交作業的當口,恰逢暄桐暑假過後的開學,掐指一算,在暄桐的時間轉眼已一年有餘,便又開始想藉此寫點別的。
如之前所述,《修道病》一書,充滿著JT跳躍的邏輯與絮叨的舉例,其實呢,這些絮叨蠻好,看起來也很是過癮,只是不多看幾遍,就很容易丟掉這些段子下頭真正在說的東西。歸根結底,這本書在講一件非常簡單卻又非常難的事情:如何與真正的自己相處——用JT的話說,是一個人的feeling tone;用老師的話說,是一個人的「出廠設置」。這本書主要應用了莊子道家的思路和方法,與一些所謂心靈成長書籍不同,本書最好的地方就是那些「形而上」的東西不多,更少出現「不說人話」的狀況——JT用了大量通俗的例子與犀利的語言,「惡毒」地戳穿了生活中的各種「皇帝的新衣」,直白淺露俗地告訴你「如何做」,才能真正的快樂、進而心想事成。
當然,以目前的「修為」,做到書中600分的境界還是很有難度。但有時候停下腳步,回頭看看來時路,仍會感到進步。很多人問起如何知道和進入暄桐的,對此除了說說真實的過程,每次我都會說,這完全出於巧合。我既不像很多同學那樣,對老師關注或心嚮往之已久,更不像很多夥伴那樣,因為錄取而無比雀躍,感到得償所願。對我來說,邁出的這一步仍是遊疑而不定的,但有時候,這就是所謂的「機緣」,從JT書中的解讀,或者說,這是某一種「心想事成」,只是當時的我並不知道:學習書畫確實是我當時報名的原因,但真正認識的暄桐,卻早已不僅是學習字畫本身,又或者說,書畫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在這裡,好像打開了一道「未知」卻又「熟悉」的大門,充滿著「久別重逢」的喜悅,真實地感覺到「心力」的增長。
如此說來,或許會覺得這些是個「意外收穫」。但仔細回想,當時選擇的真正動力是什麼?恰恰切合了這個所謂的「意外收穫」。在打算開始學習書畫之前,我先後經歷過身體與情緒的低谷。身體的低谷,用JT的話就是那種「自己打自己」的狀況;而之後經歷的情緒低落,焦慮無奈,急於擺脫卻反而助長焦慮。
現在有時候想起來那段經歷,卻感覺也是一種幸運,正是那時的身心俱疲,才促使自己不得不去面對內心的脫節與背離,嘗試學著認識和面對慣性。用書裡的觀點說,當時的狀態或許已與feeling tone或是出廠設置已離得太遠,這是身心發出的需求的訊息——雖然那時候或許是無意識的甚至是功利的,但背後的動力卻是真實需要的——也或許就是這一點讓我在報名暄桐的事上,體驗了「心想事成」,儘管當時的我並不知道會是這樣。
JT在書的前言中,說到這本書的使用方法,比起後頭的內容來說可能容易被忽略,但在我看來,卻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我曾經很喜歡舉的一個例子是「一個心思細密的人,試圖用心思細密的方法,去解決他心思細密的問題」——我們常常嘗試改變,但使用的方法卻往往強化了我們試圖改變的問題——這又何嘗不是書中提到的「修道病」(在好多追求心靈成長的人身上更常見)呢?
他建議:
就當閒書翻翻就扔著,三五個月以後,再回頭翻翻,一小點一小點地去觀察這本書所提到的事情,在生活中有沒有什麼可以驗證之處?
千萬別急著要「做什麼、修什麼、改什麼」。我完全沒有期待任何人要一下子就大徹大悟、更加不是要你「照我說的去做」。
觀照自己的工夫,說來也只是從生活中的小小事「多留心」練起而已。「心向內」三個字的重要性,遠勝過一本《莊子》加三百本心靈成長書籍。
先能「意識到」,是最要緊的;其他的,都不急。
我想,不妨將此當作一生的功課,幸運的是,我們已開始學著在這條路上行走,至於終點,或早、或晚,或可達到、或達不到,只要還在路上,便不著急。
至於暄桐,或許是這條路上的一段旅程,相伴長久也好、短暫同行也罷,仗劍走天涯的終歸還是那個自己。
點擊「閱讀原文」,可瀏覽《先做真小人—讀JT叔叔<修道病>一書有感【暄桐作業】》
欲購譚傑中先生(人稱JT叔叔)的《修道病》一書的朋友,可登陸JT叔叔內地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jtchina 了解詳情。謝謝。
書籍《修道病》 ,50元;
光碟《莊子內七篇》,1400元;
光碟《傷寒雜病論》偷偷教,700元;
光碟《2013年醫道課經典-方劑-本草以及岔題JT》,700元;
《傷寒雜病論》慢慢教(全七期),370*7=2590元;
U盤《經方本草》全一期,錄音檔含電子版講義,370元;
《中醫基礎》全一期,215元R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