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將結束,你家孩子作業寫完了嗎?
在眾多的作業中,有沒有一個叫&34;?
隨著中考、高考語文改革對整本書閱讀的重視,不管寒假還是暑假,老師都會布置讀書任務。
可書好讀,讀後感卻並不好寫,面對這樣的作業,很多孩子會感到一籌莫展,最後求助度娘,一抄了事。
而家長雖然明知道這樣做不好,可是又不會輔導,只在心裡暗暗責怪老師為什麼不換成練習題。
但寫讀後感並不是老師在為難學生,布置這個作業除了督促孩子讀書,提高讀書的質量外,最重要還是為了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
近2年,不管是《中學語文課程標準》,還是在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對考試大綱的分析解讀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思辨能力已成為未來高考和中考的必備技能。
要培養它,讓孩子寫出學會獨立思考,辨別分析,獨特的讀後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
那該怎麼做呢?
其實讀後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寫,它的重點是&34;,&34;上這樣寫道:
所謂&34;,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諷刺。
具體該怎麼寫呢?作為一個教了十多年語文的資深老師,我給你3個方法:
讀後感,顧名思義,讀後的感悟,要會結合書中的故事、內容,不能脫離原文,因此我們可以採用&34;的模式。
第一個故事指書中故事。講一個書中讓你感受最深的故事,或者是把書中總體內容進行概括,以引出你要表達的觀點。
第二個故事是自己的故事。結合生活實際,圍繞上文的觀點講一個和書中內容有相似主題或中心的故事。
最後的感悟,是把兩個故事連起來的紐帶和橋梁,也是讀後感的重中之重。
通過幾句畫龍點睛的話,表達感悟,明確主題。
以《西遊記》為例,書中故事可以寫《三打白骨精》《過火焰山》等耳熟能詳,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也可以簡單概括整個取經過程。
自己故事,則要先用一兩句話寫出自己讀後的思考,然後引出與上面主題相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克服困難、不被假象迷惑的故事。
最後的感悟可寫讀書的意義或者是書中的道理對你的深遠影響等等。
這種模式,適用於讀書時遇到特別有感觸的金句或者是哲理句的情況。
也分為3步,第一是對書中金句分析提煉觀點,第二結合觀點寫自己身上發生的或生活中見過的真實事例,第三進一步表達感悟升華主題。
例如在《水滸傳》第21回《虔婆醉打唐牛兒,宋江怒殺惜》中有這樣一句話:三尺舌為誅命劍,一張口為葬身坑。
經過分析,這句話所講的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禍從口出,要謹言慎行的道理。
以此作為文章的觀點,結合生活實際講一個同類故事,最後升華或總結觀點,就是一篇完整的讀後感。
不管是短篇還是長篇小說,最重要的就是對人物形象的塑造。
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在讀後感中也較為常見。
或對書中人物進行全面具體的分享評價,或針對某個人物較為突出的性格特徵進行評價,也可以分析一個人物或者一類人物在書中作用。
如讀了《童年》,可以對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等人物的性格進行評價;
讀了《平凡的世界》,對孫少安敢衝敢幹,不安分的性格,孫少平不甘於平凡,的性格進行分析評價等。
記得聽過北京語言大學周思源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講的《紅樓夢》系列講座,有一期的主題就是《紅樓夢裡的配角》,印象較為深刻的有《穿針引線劉姥姥》〈紅樓夢〉裡的大丫頭》。
集中分析一類人,引人入勝,讓人耳目一新。
當然寫讀後感的方法還有很多,我只是寫了其中最簡單、最常見、最好寫的三種。
朱熹說:&34;,讀後感還可以對書本內容進行質疑,找出書中漏洞等等。
但要注意的是,不管採用哪種寫讀後感的方式,都需寫出自己對書中內容獨特的思考,既避免人云亦云,鸚鵡學舌,也不可無的放矢,隨心所欲,要觀點突出,言之有物。
除了鍛鍊寫作能力,寫讀後感,我們還可以在讀完全書後,針對自己所寫內容進行二次跳讀,增進對書中內容的理解。
心理學研究表明,有意注意的效果要遠遠高於無意注意。
帶著目的去讀書,才能讀出更多內容,發現書中更多的精彩。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讀好書,寫出好文,提高能力,在新學年更上一層樓,成為語文尖子生。
文/龍飛老師
講了這麼多學霸學習故事,我們發現,學霸和普通同學的最顯著區別就在於——學霸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高效的學習方法。
這套學習方法,正是他們超過其他同學、遙遙領先的關鍵所在。家長們不妨思考一下,自己孩子學習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嗎?這套學習方法是否可以讓孩子擁有等同於學霸的學習效率?
如果答案是「沒有」,那不妨看下下面的視頻,免費幫孩子了解一下10萬學生都在學習的來川學習方法課,學習數學、語文、英語等單科學習方法,掌握如何背單詞、如何考試不粗心、如何復盤、如何做總結的訣竅。
(孩子數學成績差,因為沒有正確學習方法,試試6萬人都在用的方法)
學習學習方法課時,會使用的相關教材,請點擊「了解更多」免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