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小學語文閱讀的重要性,是每一位語文老師反覆強調和重點培養同學們學習的能力。可是有不少同學,平時也很注重閱讀練習,也挺愛看書的,為什麼語文成績還是很一般呢?關於語文閱讀能力的差距分層,主要是有沒有看進去,是否掌握了閱讀的技巧以及寫沒寫讀後感。
愛閱讀和語文成績好有沒有關係?是有的,但是愛閱讀不是每天拿著一本書看,首先是要看得懂,也就是把書看進去。其次是,閱讀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有的同學一整個學期就看一本書,有的同學一整個學期能看幾十本書,這就是差距分層。最後便是寫讀後感了,也就是我們看了一本書,有什麼收穫,要學會記錄和總結。而不是看完了書,扔在一旁,過一段時間再拿起來,完全又是一本新書,還能繼續看。讀後感究竟該怎麼寫?取決於你在哪一層。
1、 第一層,能夠複述相關內容
對於不少同學,其實對讀後感的理解就在第一層。也就是我們看過一本書,這本書裡講了什麼,能夠在合上書的那一刻,簡單的複述出來。通過把自己的語言文字組織好,在寫到本上,就是一篇讀後感了。在第一層的同學,在寫讀後感的時候,通常會照本宣科,比如:讀了一本什麼書,講了什麼,主人公是什麼,開始如何,後來怎麼樣了,最後結局是什麼。對於小學生來說,處在第一層的同學們,還是有一定的語文基礎,能夠看懂,實屬不易。
複述就是讀後感總結的常規方法,對小學生來說,語文閱讀複述,就是對內容的概括能力,一般只要表達清楚即可,要求比較簡單。複述鍛鍊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總結能力,對於寫的要求就升級了,因為要有把腦中的想法,再轉換成文字的這一過程,考察的就是寫作能力。書看懂了,如何來寫呢?就是我們的第二層同學,語文能力比較好的。
2、 第二層,有自己的理解和觀點
不管是閱讀一本書還以一篇文章,同學們在看懂了文字所表達的內容,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觀點,這便是第二層。語文學習中的閱讀理解,我們理解的是什麼?就是作者想表達的觀點,所謂共情體驗、理解關鍵詞句段,都是對觀點的提取。在寫讀後感時,語文能力好的第二層同學,會把所讀到的文字,提煉出觀點。這個觀點可能是作者想表達的,也可以是自己理解的觀點。
作為第二層的同學們,想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有進步,除了要多練多寫,還要把自己的觀點應用在每一次考試中,也就是「實戰「中。同學們可以在日常多做讀後感的練習,定期拿給語文老師看看,讓老師給一些建議和講解,來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甚至可以和老師、家長、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物,語文老師也會定期在班上舉辦讀書會,為的就是幫助同學們建立第二層能力。讓大家都有提煉觀點和豐富寫好讀後感的寫作能力。
3、 第三層,結合內容聯繫實際,有自己的想法
處在第三層的同學,正是老師最希望同學們達成的語文閱讀能力。就是能通過閱讀,聯繫自己的實際生活,有一些感悟和想法。這個和第二層有什麼不一樣呢?就是同學們能夠為觀點服務了,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也就是我們通過閱讀,開始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知識點擴容了。比如我們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第一層的同學可以複述課文,第二層的同學可以體會到朱自清先生面對自己老父親背影時的感慨,父親的艱辛。第三層同學就能聯繫到自己的生活,感受到自己父母的不易和對子女的愛,能夠對父母感恩。
在寫讀後感的時候,我們從這3個差距分層,能夠清晰的認知自己對閱讀理解的掌握能力。也能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裡了,那麼在今後的讀後感寫作練習的時候,就知道該如何提高和進步了。關於語文閱讀能力的差距分層,同學們看看自己在哪一層?希望在今後都能提高讀後感寫作練習,加強閱讀習慣的培養和提高。歡迎大家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