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會考到讀後感或者觀後感嗎?是的,而且還是以作文的形式。
具體的試題,大家可以去看2019年高考課標二卷的作文試題。任務驅動型寫作的考法之下,完成一篇特定的應用文體,實在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考法。
而且任務往往會布置得非常具體,就比如我們上面所列舉的作文題目,就是要求大家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來完成寫作:
1919年5月4日,一篇學生集會上的演講稿;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慶祝遊行之後,一封寫給家人的信;1979年9月15日,新生開學典禮後,給同學寫封信;2019年4月30日,觀看五四運動百周年大會,寫觀後感;2049年9月30日,給某位百年功勳人物,寫一封國慶節慰問信。
高考要寫議論文的考查方式,雖然沒有根本的變化,形式和具體的規定上卻有極大的創新。
演講稿、書信體、讀後感,具體情境之下的寫作要求,將越來越成為高考的常態,這符合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有利於考試的區分度。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今天我們單獨來講一講觀後感或讀後感的寫作。
先說一下,讀後感或觀後感是什麼?
簡單點說,就是讀完書或看節目之後所寫的觀感。既然名字裡面有「感」,就少不了感受或感發。感受多種多樣,可以是從活動中悟出來的思想和道理,也可以是閱讀之後受到啟發引起的聯想和思考,而很多時候,這樣的思考會有作品延伸及社會生活,觸及歷史的層面。
比如上面我們所舉的例子,要寫具體的觀後感,就要回顧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緬懷五四先驅崇高的愛國情懷以及革命精神,總結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探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的寶貴經驗。
要談一談如何發揚五四精神,要想到這種精神對於新時代青年的激勵作用,要想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國夢的徵程中,這種精神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要有現實的關照,又要有歷史的高度。在寫作的行文中,當然也可以加入個人的情感,談談個體的感受,但是這種感受不能夠太自我,而是要和時代的脈搏共呼吸。
形式是讀後感,骨子裡卻依然是議論文。但絕不是一般的議論文,他必須建立在觀看節目的基礎之上所引發的感想。
這裡要注意的是,雖然要求大家寫成觀後感,卻要把觀後感當議論文來寫。
基本的閱讀經驗大家也都知道,觀後感不僅僅是思想性,但是這篇文章的觀後感卻務必強調思想性。
或許你會有些疑問,不強調思想性,那還會有哪些方向?別忘了觀後感,有時會談人物形象,有時會談藝術手法,有時會談節目選材,真正的觀後感是由許多角度可供選擇的。
但是在這篇文章裡,觀後感只是對形式的要求,重要的還是對於思想的考查。
其實僅僅就觀後感的寫作來說,也是要防止一些誤區的。
第一,摘抄太多。
在平時的寫作中,許多同學只注重材料的摘抄,卻不注重感想的抒發。看著非常勤奮,其實是一種思想的惰性,只積累一堆素材,不肯去加工,如何會有精美的產品?
第二,脫離對象隨便感想。
讀一本書,觀看過一個節目,有許多感想再正常不過。但是如果沒有方向的去說話,也不考慮邏輯,必然會跑偏。失之毫釐謬之千裡,考試的時候其實是有內在規定的,要讀懂題,嚴格按照題目的內在規定來。
第三,泛泛敘述缺少探討。
觀點的表達不是憑空產生,但有些同學寫觀後感,只是泛泛敘述,字數雖然沒什麼問題,卻在主題內涵方面挖掘不夠,方向是對,裡程卻沒有走夠,一樣沒有達到目標。
今天就談了觀後感的一般規定,以及所要注意的問題。具體的例文,也就不給大家列舉,2019年的高考作文選,以及我們之前所發的講義,大家可以自行去看真題例文。
高考語文,立德樹人導向,優秀傳統文化內涵,2020年如何備考?
高考語文,2020備考要有大格局,家國情懷核心價值觀不能缺
高考語文,2020年命題會有哪些特點?
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