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或者看完一部電影、一個電視節目,甚至聽完一首歌、觀看完一個表演以後,你總會被其中的某段故事或某個人物所感染所打動,並且往往會由此及彼地聯想到生活中的許多人和事,從而產生頗多思考、聯想和體會。把這些感受、思考和聯想記錄下來就是「讀後感」(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節目後所寫的感想,叫「觀後感」,與「讀後感」的性質相同)。
「讀後感」從體裁上說,是議論文,要求從觀看的作品當中引出自己的感受思考,提出自己的認識和觀點,並聯繫到現實生活當中的某些現象,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相當於把藝術作品中的內容,還原到現實生活當中,通過自己的思考,引發讀者的關注,進一步提升作品的現實意義。
「讀後感」,由於運用了梗概、議論、聯想、總結等若干手法,寫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小學生很容易寫成一篇「內容簡介加最後一句議論」的作文。所以,初學「讀後感」的小學生應當學習掌握一種「四步法」的寫作方法。
所謂「四步法」其實是「讀後感」的四個內容,把這四個內容寫上,基本就是一篇完整的「讀後感」了。
第一是「引」。用梗概的方式把原文(電影簡介節目介紹等)主要內容引用到「讀後感」中,作為「感」的對象。要求簡明扼要,概括原文中心,引出重要情節或中心意思。引述的內容要有針對性,要根據自己擬題角度而定。這一環節的內容要概括,萬萬不可照抄原文,喧賓奪主。
第二是「議」。「議」就是議論,點明自己的觀點。抓住原作中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感想,用鮮明、準確的表述方式點明自己的看法,文字要少而精。觀點提出後,再圍繞自己的觀點組織材料。可以採取一邊敘述一邊議論的方式,圍繞自己的觀點進行說理。這是讀後感的重點部分,要把自己的感想、看法和主張闡述得清清楚楚。
第三是「聯」。「聯」就是聯繫實際。把感受結合到現實生活中。「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把感受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小學生能聯繫到的現實更多的是學習生活,所以,如何跟學習生活相結合是一個重點。把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同書籍(文章電影節目等)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進行比較,找出差距,同時提出改進的方法,表達向作品中人物學習的意願或者提出思考和警示。
第四是「結」。「結」就是結論、總結、結尾。把全文的主要內容和觀點總結出來,強化論點。也可向讀者推薦這本書(文章電影節目等),表達對這本書(文章電影節目等)的喜愛讚美之情。
完成以上四個內容,這篇讀後感基本就大功告成。另外,還有幾個方面也值得同學們注意。
一是除非有具體要求,否則,同學們最好選擇你感興趣的書文,有人喜歡能從中悟出一個道理或學到人物的某種精神的書籍文章;有人喜歡寫景狀物的;有人喜歡故事性特別強的。從寫「讀後感」的角度,建議小學生們選擇寓言故事、童話故事、成語故事、歷史故事等,雖然屬於故事類,但是很容易提煉中心,擺明道理的書籍等。這樣議論的時候也能觀點清晰鮮明。
二是切記感想太多。一篇「讀後感」有一至兩個感想足夠了。感想多而零碎,沒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內容來寫,就容易讓全文混亂,沒有中心,讀者也不知所云。這篇「讀後感」就掛了。
三是開頭一定要介紹,在什麼時間,讀了一本什麼樣的書(文章電影節目等),對它的總體感受是什麼。這就像讀後感的引子一樣,要簡明扼要、開門見出,不要繞圈子。
還有,讀後感的題目有兩種形式:一個標題的形式是讀《……》有感 ;兩個標題的形式:以中心為正標題,以「讀《……》有感」等為副標題。如,堅持就能勝利——讀《西遊記》有感、一本叫人大開眼界的書——讀《時間簡史》有感。根據你的喜好,想用哪種就用哪種吧。
如此,你就可以寫一篇像模像樣的讀後感了。根據最近兩年高考的作文是實用性的體裁如演講稿等,所以,同學們,尤其家長們要重視包括「讀後感」等類似的實用文體,花點兒時間和精力把它寫好,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