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下你自己朗讀。
有時候,當我們用聲的時候很難聽到我們真實的聲音。錄下你自己聲音,你的朗讀練習,和你最喜歡的歌曲,聽你的聲音。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你就不會進步。
一 、聲音和氣息結合
對於朗誦藝術家的發聲有較高的要求:吐字必須清晰、音質必須優美、聲音必須賦予活力及感染力。所以,這樣的要求,即便是天生的一副好嗓子,不經鍛鍊,也是難達到的。而且,文藝作品內容的廣博、形式體裁的多樣,思想感情的多彩,準備時間的長短,這些都要求我們要有高度的用聲技巧。聲音,是運用人體內的氣流,緩慢地震動聲帶形成聲音,氣 流變化影響聲音的響亮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優美圓潤、嗓音的持久及情緒的飽滿充沛。只有在呼吸得到控制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運用聲音。人們日常的說話呼之既出,因而氣息較淺,聲音不需要大的氣息力量支撐。如果把日常說話的氣息量運用到朗誦中來,情感表達想引人入勝就難以實現。朗誦時聲音的張力來自音高、音強、音色的變化,這些變化的基礎就是要有強有力 的氣息力量支撐,因此,強有力的氣息是完成朗誦的前提,也是朗誦者首先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功。
二、聲音和喉部控制相結合
朗誦者每個人的喉部的具體形態和健康狀況都不同, 在朗誦者發聲的過程中對喉部的支配能力和支配技巧, 決定了音色特徵和聲音質量,影響語言表情達意的效果,還影響著發聲器官自身的藝術壽命。作為用聲的藝術語言工作者,單憑自身優良的先天條件和自然能力,是無法滿足工作需要的。1 、音高變化由於朗誦作品的需要,朗誦者聲音一定有高低起伏的變化, 有較好的駕馭作品的能力和寬闊的音域。音域的位置每個人都不同,人不能大幅度的改變自己的音域,但可以擴展音域。首先要認清自身的自然音域, 然後在自然音域中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擴展音域, 還要遵循聲音美的原則。擴展音域不能像邯鄲學步,這樣反倒會把自己學壞了。一個人的音高偏高或偏低要看個人的喉部構造,但在朗誦中,在自身最自如的音高範圍裡,中音偏低的位置用的最多,也是朗誦者發音時最舒服的音高位置。另外,音域的擴展還必須有氣息的支撐,要保證聲音的質量,又要擴展音域,就要在氣息供給足夠的條件下讓音域擴展。2 、音量變化音量是物體振動時聲音的客觀量,從語音發聲學角度來看, 在音高穩定的情況下, 音量取決於發音體鎮定的幅度, 振幅越大,氣息量增加,音量就越大。每個人都有發聲最舒服的狀態, 如果片面的追求音量而使朗誦時聲音出現嘶啞或者僵硬, 忽視自身的嗓音條件單純增加音量,這樣獲得的聲音是不美的。音量的大小與朗誦者的情緒和表現欲望有關,表現欲望愈強烈,音量也會隨之增大。例如關山的作品朗誦作品《海燕》 中,文字裡表達的力量的強弱使音高和音量起伏變化,第一句交代環境,是渲染氣氛的, 其中出現主角的一句「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處理時音高和音量相對加強,表達出海燕矯健、高傲、銳不可當的雄姿。「高傲」給海燕的行動賦以情態,賦以人的神韻,音高和音量都應加強。文章的第二段,從「聲音」裡正面闡述了海燕「叫喊」的深刻含義── 「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 」,「烏雲聽出了歡樂」,「烏雲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朗誦家用排比句式渲染了海燕朝氣蓬勃、鬥志昂揚的氣概,隨著情緒的積累,音高和音量的逐漸增強,將朗誦推向這一部分的高潮。
3 、音色變化在朗誦作品中,朗誦者不同,聲音特質也不同,對稿件的理解也不同,表達手法和表達習慣都有所不同,所以,同一篇稿子, 不同的朗誦者,表達的效果也就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發聲特點,具有獨一無二的個人特色,朗誦藝術的魅力就在於別人不可複製,只能模仿,而藝術的價值是創造,朗誦者本身的聲音特點使稿件表達出不同的意境。 講到音色不同的韻味,舒婷的《致橡樹》,丁建華和林如都朗誦過此作品,因為兩個人音色有差異, 因此朗誦中表達的情感就不一樣,帶給受眾的感受也不同。丁建華的作品中「木棉」的形象給人的感受是柔弱中帶著堅貞,恬靜而文雅, 展示出來的形象是女人的心像雨露, 滋潤著這一方土地。她朗誦時聲音虛實結合,「凌霄花」、「痴情」、「泉源」這些字虛化的處理顯示出女性的溫柔親切多一些,甚至「險峰」這樣有力量的詞她運用自身的音色處理時都會覺得不那麼「險」了,更表現出女人柔美的一面。 而林如作品的「木棉」給人的感受形象熱烈而明朗,在朗誦中,表達樹木生存的必需條件中「日光」和春雨 貴如油的「春雨」時,音色明亮,給人的感受就不是博愛,而是對橡樹奉獻的愛。整首詩的朗誦讓人感受到「木棉」也是樹,雖然弱小,但是仍能頂起半邊天,冰霜風雪也無法將它摧垮,聲音表達中噓聲運用較少顯示出女性堅強的性格,屬於大女人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