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考生的《生活在樹上》火了,同時爭議不斷。
這篇作文最終得了滿分。 據說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後兩位老師都給出55分的高分。最後作文審查組老師認真審閱後,給出滿分。
這篇作文究竟好不好,值不值滿分?
很多網友看過這篇文章後,表示完全看不懂在寫什麼,而有些看得懂的網友對這篇高考作文大加讚揚。前者表示,這篇文章其實是作者在故弄玄虛,完全是在賣弄;後者認為這位考生閱讀量大,有著很高的哲學素養,認知水平超出了同齡人一大截。
對於此事引起的爭議,作為一名獵頭,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些網友認為,這篇作文完全是堆砌辭藻,內容空洞,讓人讀著晦澀難懂,根本不配得滿分,之所以得滿分是閱卷老師也沒有完全讀懂,被裡面一些古語詞彙和哲學詞條給唬住了。
真的是這樣嗎?
完全不是!
其實這篇文章裡面出現的一些古詞彙對專業人士來說並不難懂,只要中文系科班出身的老師也一定能完全讀懂,要知道中文系的專業課程包括《古代漢語》、《古代文學》等專業課程,那難度比這篇作文難多了。
一個省的高考閱卷組一定是由業務能力最強悍的老師組成,在作文分數評判方面一定有系統的嚴格標準。這篇作文的分數,在初評時有兩位教師給了高分55分,一位教師給了39分,兩者分差極大,按照評分標準應該是要複議的,複議時給予了滿分。
可見無論是閱卷老師本身水平,還是閱卷流程,都是沒有問題的。起碼是有兩位閱卷老師能識別這篇文章水平和價值。
受閱讀水平的限制,一些網友讀這篇作文有一定的困難,這很正常。但因為自己讀不懂而懷疑別人也讀不懂,甚至質疑作文評卷老師,那可能是自己的認知水平出了問題。這就太不應該了!
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爭議,主要原因在於比較難讀懂,因為讀不懂很難判斷這位考生的觀點、認知水平和邏輯能力。有網友甚至說這篇作文應該得0分,這對我們普通網民來說很正常。
但問題是一位老師只給出了39分,這是不是就有點問題了呢?很多人認為這很正常呀,因為這篇文章本身就有爭議,閱卷老師不喜歡這篇文章,就有給他判低分的權利。
不過許多網友卻不這麼認為,感覺只給39分的老師一定自身存在問題。獵頭視點覺得,這位老師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懷疑:
1、究竟有沒有讀懂這篇作文,有沒有讀懂這篇文章的水平?
這篇高考作文的水平水準,已經得到了業內的公認。浙江省高考語文作文閱卷組長陳建新教授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這篇文章是高考作文中的佳作,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一句多餘的廢話,可以看出考生閱讀了大量的哲學書籍,認知水平也相當到位。
這位老師有沒有讀懂,有沒有通過作文來綜合判斷出這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問題分析能力……
這很值得懷疑。
2、有沒有認真讀這篇文章?
高考閱卷時間緊張,難免百密一疏。但高考作文分值較大,如果出現評卷差錯,直接影響這位考生的升學,馬虎不得。
這位老師只給了39分,如果沒有最後的複議,10多分的差距足以影響考生的一輩子。這個責任真的有點沉重。
其實這篇文章,對於閱卷老師來說,可能有幾個古語詞彙不認識,讀但懂其大意還是不難的,多讀幾遍仔細推敲一番,不難判斷出考生真實水平和對應的分數。
筆者同大多數網友一樣,在想這位老師認真的讀這篇作文了嗎,有沒有讀懂?
3、評卷老師有沒有因為自己不喜歡而給低分的權利?
假設這位老師真的看懂了這篇文章,但是因為不喜歡這位考生的文風,那有沒有給這位考生低分的權利呢?
獵頭視點認為評卷老師應該沒有這個權利。
高考作文究竟考的是什麼?無非以下幾點:
1、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就是主題,認知是不是到位,是不是深刻?
2、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就是邏輯能力,是否有一定的條理性和層次感?
3、語言表達能力,能不能通過一定的邏輯將語言組織起來,將事情說明白,同時讓人看得懂?
起碼這位考生在前兩方面做到了。既然考生做到了,就應該得到與之匹配的分數,畢竟是高考,關係一生的命運。
很明顯,閱卷老師評分不能憑個人好惡給低分,而要根據閱卷組的評分標準,從文章立意、語言、條理性、整體感覺等方面給出合乎標準的分數。這是對考生最大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