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它!中國粒子物理研究終於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2020-12-16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央視網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新中國第一個中國大科學裝置,不僅產出了一批舉世矚目的科學成果,更培養了一支勇於探索、敢打硬仗的隊伍,傳承了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財富,中國的高能加速器由此步入從無到有,不斷加速迭代的進程。

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批關鍵部件亮相

近日,來自全球的300餘位高能物理學家雲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這些致力於推動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項目的專家學者,將見證項目第一批關鍵設備的測試情況。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加速器中心研究員 高傑:這是第一批(關鍵設備),雙孔徑的二極鐵這些在過去都是沒有的,都是第一次設計。世界上加速器沒有按照這樣設計的,這些雙孔徑的二極鐵、四極鐵,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次進行採用的。

高傑的自豪和興奮溢於言表。從高能所的上空俯瞰,這個酷似羽毛球拍的建築群,是新中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在它的支撐下,中國的粒子物理研究終於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 院士 王貽芳:在研究強子的結構,在研究陶輕子的質量,它的精確的性質,那麼在研究量子色動力學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

2008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經過改造後,又多次引起全球關注,發現四夸克態這一全新的物質形態,在粲介質、新強子物理、電弱統一理論的精確檢驗等方面捷報頻傳,在國際一流雜誌上發表論文200多篇,裝置所在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為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高能物理實驗室之一。不過,在王貽芳看來,新中國第一座大科學裝置產出的遠不止科學成果。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 院士 王貽芳: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應該是我們中國加速器技術,走上現代的一個真正的起步。

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加緊建設 目標全球領先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在加速器上積累的技術和人才,為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東莞散裂中子源成功建設奠定了基礎,它們賦予中國科學家們一雙探索未知世界的慧眼,揭開了一批科學家們苦苦追索的奧秘。然而,前沿科學研究從來就沒有止境,當國家確立建設科學強國的目標後,無論從技術發展和用戶需求,都迫切需要一個新的光源。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立足全球領先目標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在北京懷柔破土動工。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 院士 王貽芳:它的設計指標比目前正在運行的要高得多,比目前國際上正在設計的光源的指標也要高了,所以說我們相信它在建成以後,維持五年以上的國際領先地位,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中科院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項目副經理 董宇輝研究員:它的亮度比原來第三代光源,要提高至少一百倍,一般是一千倍的水平,那麼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到比原來更小,比如說原來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微米大小的一個區域裡面的變化,(現在)我們能夠看到十個納米,十個納米什麼意思,就是一根頭髮絲的八千分之一。

加速推進技術設計 物理學新時代可期

對於王貽芳和高能物理科學家而言,設計、建設光源項目更多是滿足國家需要,滿足其他學科的研究需求,他們還要向更高遠的目標發起衝擊:他們要去開創新的物理學時代,要建設更強大的粒子加速器。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 院士 王貽芳:環形對撞機是一個專用的高能加速器裝置,它是給高能物理學家用的,是研究我們整個粒子物理研究當中,目前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希格斯粒子到底它的性質跟我們標準模型預言的是不是一樣。這是整個全世界高能物理發展的大家都同意的最重要的一個發展方向。

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規模和指標均屬國際一流的大科學裝置,也給國內相關企業以巨大的挑戰和機遇。環形對撞機設計束流能量達到120GeV,需要通過超導高頻腔源源不斷地給對撞機中的正負電子束流提供能量。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加速器中心副研究員 沙鵬:打個簡單的比方,我們開汽車需要發動機,超導腔就是CEPC(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發動機。

在國內生產企業的全力配合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項目自去年十一月正式發布概念設計報告,僅僅一年時間,大晶粒超導高頻腔、增強器各類磁鐵、超高真空管道等技術設計階段的關鍵部件、核心技術上取得一批令人期待的進展。更令人期待的是,如果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能夠建成,我國將成為世界粒子物理學的中心之一。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 院士 王貽芳:這些大科學裝置的設施都是互為繼承的關係,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雖然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老一代科學家基本上都退休了,但是他們的學生、學生的學生,還有他們的學生送出國培養最後又回來的,都是我們整個現在建設隊伍的中堅力量,是能力的傳承,技術的積累,人才隊伍的培養,這個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基礎。

原標題:《因為它!中國粒子物理研究終於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相關焦點

  • 訪諾獎得主McDonald:中國將成粒子物理領域研究先鋒
    近些年來,粒子物理領域一直是諾貝爾獎的寵兒。對此,Arthur McDonald教授認為,粒子物理吸引諾貝爾獎的原因有很多。這些年物理界在深入理解世界的運行機製取得了重大突破,已經有三四次諾貝爾獎都頒給了與基本粒子適用的標準模型相關的研究。另外,理解微觀物理結構與理解宇宙之間也有很強的聯繫,所以很多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天體物理學的測量有關,比如宇宙微波背景,對遙遠超新星的測量。
  • 華裔科學家發現「天使粒子」:改變世界基礎物理
    Ettore Majorana從那開始,尋找這一神奇粒子也就成了物理學中許多領域研究工作的崇高目標。在物理學裡,存在兩大分支,分別是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基礎物理與應用的「雙突破」張首晟將發現的手性Majorana費米子稱為天使粒子,這一靈感來自於小說《天使與魔鬼》。在Dan Brown的這部小說中,正反粒子的碰撞會將所有質量以能量的形式釋放出,從而湮滅整個世界。而天使粒子的發現,就好像發現了一個完美的世界,這裡只有天使,沒有魔鬼。
  • 胡震:傾心物理 擁抱粒子
    粒子物理學正是這樣一門學科,它研究的是構成萬物的基本粒子以及這些粒子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粒子物理學在改變人類對宇宙認識的同時,也在其他科學領域以及教育與生活質量的改變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從科學史上看,粒子物理學的研究範圍極為廣泛,涉及最大、最複雜且最精密的實驗。
  • 神秘粒子如何「震蕩」世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獲國家自然...
    神秘粒子 來去無蹤  中微子常用符號ν表示,與帶電輕子、夸克一同被稱為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粒子。它難以琢磨——中微子有大量謎團尚未解開,包括它的質量大小和起源、磁矩、CP破壞大小等等,卻又無處不在——宇宙中充斥著大量的中微子,大約每立方釐米300個,大多數粒子物理和核物理過程中都伴隨著中微子的產生,例如核裂變、核聚變、貝塔衰變等等。
  • 粒子物理的統一夢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對撞機是位於瑞士日內瓦西北部郊區的歐洲核子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碰撞機,一般將它稱之為LHC,那是一個巨大的科學工程(圖1),已經和當年的第一個粒子加速器不可同日而語。    圖1  CERN 的強子加速器LHC歐洲核子中心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科學研究最前沿的地方。
  • 粒子物理到底是如何誕生的
    粒子物理是研究最基本粒子的一門學科,換句話說它是從最小尺度說明了物質構成的問題。 在物理界,一般獲取粒子的方法是通過加速器,讓粒子以極高的能量相互碰撞,從而將粒子「打碎」,直到碎片在我們現有的條件下不能再碎,我們就認為那就是目前我們已知的最小粒子。 除此之外,更多的粒子則來源於高能宇宙射線。也因為粒子的獲取需要極高的能量,因此它還有一個別稱——高能物理。
  • 什麼是物理?它主要研究什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為你科普!
    我喜歡這樣的黑暗的部分,因為這意味著整個物質世界在我們面前,實際上是很黑的,我們知道的東西很少很少。我們的知識和文化就像這些零一樣,那都是散在整個宇宙當中的星星,它很微弱,但很頑強,照亮了整個物質世界。用米表示的空間尺度我們如果靜下心來,仔細聆聽一下宇宙的聲音,你會發現宇宙真的並不那麼平靜。
  • 【番外篇】粒子物理領域的諾貝爾獎
    這篇文章是專欄【鹹魚的粒子物理入門】的番外篇,意在總結粒子物理領域的諾貝爾獎,作為歷史部分的補充。一、粒子物理的萌芽時期1935年,頒給英國人詹姆斯·查德威克,他於1932年發現了中子的存在。查德威克的發現表明原子核是有結構的,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組成。1936年,頒給美國人卡爾·戴維·安德森,他於1932年發現了反電子。
  • CERN宣布建造大型粒子加速器探索粒子物理領域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樊俊卿】歐洲核子研究中心(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CERN)發布了一項建造世界上體積最大、能效最高的大型粒子加速器(Particle Accelerator)計劃。
  • 研究表明電子有望被再分為三種粒子
    導讀:電子是我們熟悉的一個物理粒子,初中就開始接觸。我們都知道,電子是基本粒子,不可再分。電子的概念也非常重要。對於電磁學,元素性質等影響很大。但有研究表明,電子是可以再分的,這個新認識,也是很大突破。那麼電子可以再分,意味著什麼呢?電子究竟是如何再分的?一起來看看科學家是如何回答的。
  • 看似不相干的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為什麼存在深刻的聯繫?
    我們大部分人研究粒子物理既不是因為這些現象奇妙有趣,也不是因為其中的實用價值,而是因為我們在追尋一種還原論的圖像。普通物質之所以具有這樣或那樣的性質,是因為它們遵循原子物理和核物理的原理,而這些原理又來自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再往下是因為……好吧,我們不知道。這裡就是還原論者的前沿陣地,也是我們正在探索的地方。
  • 物理終極探秘:粒子是什麼?
    研究人員將經典場論量子化,對場作出限制使其只能以離散量進行振蕩。除光子外,狄拉克等人發現,該思想還可以外推到電子和其他所有粒子:根據量子場論,粒子是全空間量子場的激發。量子場論剝離了粒子的狀態(否定了「粒子」),把它描述為擾動場的微小能量(「粒子」是量子場能量漲落過程中的微小「勢能」)。
  • 10分鐘讀懂粒子物理到底是如何誕生的
    作者:超級數學建模粒子物理是研究最基本粒子的一門學科,換句話說它是從最小尺度說明了物質構成的問題。
  •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 探尋粒子的奇妙世界
    (資料圖片)在高能物理研究領域,BEPC是陶—粲物理能區最先進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實時觀測基本粒子對撞產生的「碎片」,研究、探索粒子的性質和相互作用規律,發現新粒子。1.55GeV的正負電子束對撞時,會產生J/Psi粒子(由粲夸克組成的一種粲粒子);1.78GeV的正負電子束對撞時,產生陶輕子(輕子的一種,電子也是一種輕子)。通過控制對撞的電子束流的能量,BEPC就可以研究這兩種不同的粒子。這兩種粒子是BEPC的主要研究對象,它們所在的能量區域屬於陶—粲物理能區,是物理研究的富礦。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人才需求招聘啟事
    優勢研究領域是:高能物理、粒子天體物理、同步輻射及其應用、加速器物理及技術、核分析技術。     高能物理研究所建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和兩個中國科學院開放實驗室:核分析技術重點實驗室(北京分部)、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設有七個研究單位:實驗物理中心、粒子天體物理中心、理論物理室、計算中心、加速器中心、多學科中心(包括原同步輻射室、核分析室、自由電子雷射室)、研發中心。
  • 希格斯粒子與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
    它被喻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最後的一塊拼圖」,可是為什麼當它終於被發現,科學家們卻說這是新物理的開端?中國科學家為什麼想要建造下一代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來研究它?  時隔四年,閱讀本篇文章,希望能讓你對「希格斯粒子」與「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了解深入一步。  1什麼是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
  •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在世界上到底處於什麼水平?
    (圖片來源:央視、澎湃等網絡截圖)隨著中國載人飛船、月球探測、量子通信等科技成果的逐漸顯現,很多人逐漸認識到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對國家發展的重大意義。當然,對基礎科學缺乏了解、認為其沒什麼實際用處的也大有人在。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在世界上到底處於什麼水平?
  • 糾纏的粒子為什麼可以超距感應?關於量子糾纏的物理史話
    現在物理學界已明確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於微觀世界的現象,源於量子系統的不可分割性,即當幾個粒子彼此相互作用後,粒子們所擁有的特性可能糾纏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各個粒子的性質再也無法被單獨描述,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為什麼會這樣?沒有公認的回答。如果說,疊加態是一個粒子擁有多個對立物理量,糾纏態就是多個粒子共用一個物理量。
  • 世界最大粒子加速器創造了世界最重粒子的「四胞胎」
    世界上最大的原子加速器創造出了一組四個超重粒子——被稱為頂夸克。 根據2019年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D》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頂夸克是已知的最重的粒子。每個頂夸克的質量大約相當於一個鎢原子。 然而,每個頂夸克都比一個質子小得多,這意味著頂夸克不僅保持著最重粒子的記錄,它們也是已知的最密集的質量形式。
  • 粒子對撞機歷史回顧與展望 | 「小粒子 大宇宙」科學公開課
    我們要研究的就是構成物質深層結構的、也就是我們從科學角度上講的「標準模型」。它有點像門捷列夫表,門捷列夫表是在原子層面的,標準模型是在基本粒子層面的。標準模型當中有個希格斯粒子。希格斯粒子是在2012年7月4號發現的,我們自從那時候就進入了希格斯時代。也就是說希格斯粒子使人類找到了一個通向未知世界、探索未知世界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