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雲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大理人民的「母親湖」。5月30日,大理市政府公布《大理市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劃定方案》,贏得市民紛紛「點讚」。日前,記者走訪了大理市「三線」劃定項目工程指揮部,請有關負責人就大家關心的熱點問題答疑解惑。
「三線」定義與劃定方式
指揮部辦公室牆上,一幅洱海流域彩圖格外醒目:洱海周邊,從內向外,標出藍線、綠線、紅線。圖旁有兩句話,一句是「精心組織、精準謀劃、精確實施」,另一句是「逐鎮、逐村、逐戶、逐米落實責任」。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洱海湖泊生態系統的保護,科學劃定洱海湖區、湖濱帶和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的保護管理範圍,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並結合大理市城鄉規劃,市政府按照重大決策程序制定《大理市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劃定方案》,從6月30日起施行。」 大理市常務副市長、大理市「三線」劃定項目工程指揮部專職副指揮長趙永祥介紹,「藍線即洱海湖區界線,綠線即洱海湖濱帶保護界線,紅線即洱海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界線。」
趙永祥談到「三線」功能時說,藍線區域是大理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是國家級大理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蒼山洱海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區域實施生態保育、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生態修復,恢復湖泊健康生態系統。綠線區域(藍線與綠線之間的範圍)是洱海湖濱帶,為洱海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的重點管控區。該區域實施生態保育、生態修復、生態環境治理,恢復湖濱帶的生態環境功能。紅線區域(綠線與紅線之間的範圍)是洱海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該區域內實施汙染控制,構建生態淨化系統。
「『三線』劃定堅持科學性、系統性和協調性原則。」趙永祥介紹,藍線以「2007年環洱海1:500數位化修測地形圖」和2014年勘定的1966米湖區範圍界線劃定。綠線以藍線為基準線外延15米劃定。紅線以洱海海西、海北(上關鎮境內)藍線外延100米,洱海東北片區(海東鎮、挖色鎮、雙廊鎮境內)環海路道路外側路肩外延30米劃定。藍線、綠線、紅線的部分區域,按照大理市城鄉規劃,結合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進行劃定。
「三線」採取什麼劃定方式?」記者問。趙永祥逐條進行闡述:「藍線採用1994年大理城建坐標系和1985國家高程基準,按照『2007年環洱海1∶500數位化修測地形圖』和2014年勘定的1966米湖區範圍界線劃定。雙廊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範圍線與藍線不一致的按藍線劃定。」他在談到對部分區域劃定時說,挖色鎮鹿臥山至下關鎮興盛橋南有陡岸、陡坡、邊坡的共16段,藍線劃定至東環海路、機場路、濱海大道的臨海路肩一側。海東鎮文筆村老太廟抽水站段、海東鎮南村段、機場路與環海路交叉口段、半島酒店以南至石房子段、濱海大道石屏村口段共5段,藍線劃定至東環海路、機場路的臨海路肩一側。
下關鎮洱河北路延伸段(鎖水閣至全民健身中心廣場南),藍線劃定至洱河北路延伸段臨海路肩一側。下關鎮小關邑村北段,藍線劃定至環湖截汙乾渠臨海一側。喜洲鎮上關村大麗路2段、上關鎮大溝尾村南段、挖色鎮康廊村2段,藍線劃定至大麗路及環海路臨海路肩一側。
洱海湖區內的島嶼按照湖區保護管理,不劃定藍線。下關鎮興盛橋至天生橋一級電站取水口的河道段,按大理市城市控制性規劃管控要求執行。海東鎮引洱入賓老青山輸水隧道入口至出口界碑處,按水利工程管控要求執行。
「綠線以藍線為基準線外延15米劃定。」趙永祥介紹對部分區域劃定時說,雙廊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範圍內,綠線重合於藍線劃定。臨湖的大麗路、東環海路段,綠線重合於藍線劃定。城市規劃區域中半島酒店段、菠蘿江入湖口至濱海大道石屏村路口段、普陀路口至陽南河段共3段以藍線為基準線外延15米劃定,其餘區域綠線重合於藍線劃定。
「紅線以洱海海西、海北(上關鎮段)藍線為基準線外延100米,洱海東北片區(海東鎮、挖色鎮、雙廊鎮段)東環海路道路外側路肩外延30米劃定。」趙永祥介紹了對部分區域劃定:大麗高速公路雙廊服務區段,紅線劃定至大麗高速公路臨湖一側路基外側排水溝。城市規劃區內下關鎮、鳳儀鎮段,紅線重合於綠線劃定。機場路與東環海路交叉口至半島酒店東北段,紅線重合於綠線劃定。
「三線」劃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劃定『三線』有什麼意義呢?」大理市「三線」劃定項目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李文標解答:「實施『三線』劃定,是洱海保護治理迫切的現實需要,是嚴格空間管控、疏解洱海湖濱人口和環境壓力的重要舉措,對有效削減入湖汙染負荷、構建健康湖泊生態系統具有重要作用,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需要的必然要求。」
李文標介紹,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殷殷囑託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採取斷然措施、開啟搶救模式,保護治理好洱海水環境」的重要部署,大理州、大理市黨委和政府全力推進洱海流域「兩違」整治、村鎮「兩汙」整治、面源汙染減量、節水治水生態修復、截汙治汙工程提速、流域執法監管、全民保護洱海等工作,初步遏制了洱海水質下降的趨勢,湖內水生態有了積極的變化。
長期以來,洱海周邊湖濱溼地受到不同程度侵佔,人進湖退、田進湖退,一些湖灣和灘涂被蠶食,部分湖岸房屋、客棧、餐飲密集,鋼筋混凝土和石砌擋牆阻斷了水體和溼地生態系統。李文標說:「從目前情況看,高強度人為活動對湖泊尤其湖濱區影響日益加劇,湖濱區域生態系統結構失衡,群落結構簡單化,湖泊生態退化,生態系統穩定性降低,湖濱區域生態緩衝功能減退。」他介紹,近年來監測數據表明,洱海仍存在由於富營養化造成的水質惡化、藻華爆發的潛在風險。洱海保護治理必須「減排」和「增容」雙管齊下。
「國內外湖泊的保護治理成功經驗表明,湖濱區域空間管控和分區管理是實現湖泊生態系統恢復極其重要和必要的措施。通過實施空間管控,對臨湖人口密集區劃定一定距離的保護帶進行生態搬遷,恢復湖濱生態空間,可有效降低湖濱人口和環境壓力,保護湖泊生態系統。」李文標說。
「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劃定方案,明確了各區域的具體範圍和功能定位,旨在進一步加強洱海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空間管控,恢復自然生態岸線,構建連續完整的湖濱生態屏障,給洱海留下休養生息的空間。」李文標說,實施「三線」劃定和分級管控不僅要構建洱海湖濱緩衝空間,實現有效的物理隔離,削減現有湖濱汙染負荷,同時也是持續有效解決近岸湖濱區域人為活動形成的汙染威脅和隱患的前提和基礎,有利於保障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推動洱海流域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還洱海寧靜、和諧、美麗,促進大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洱海湖濱緩衝帶作為湖泊最為重要生態空間,多年來被人為侵佔情況比較突出,岸帶碎片化,沒有形成完整連續的湖濱生態岸線,嚴重削弱了湖濱帶應該發揮的汙染物截、蓄、淨等生態功能。」李文標說,實施「三線」劃定有利於恢復洱海自然生態岸線,構建湖泊健康生態空間和完整生態屏障,有利於提高洱海生物多樣性和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防止生態退化和改善水質。
李文標說,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村生活方式改變、高強度種植活動加劇、環湖旅遊業興起等因素,導致洱海流域汙染負荷快速增加。同時,臨湖村莊環保基礎設施嚴重滯後,汙染物直排偷排,不達標排放等現象突出,對洱海影響更為直接。「因此,要實施『三線』劃定,增加環保生態淨化空間,強化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削減入湖汙染負荷,降低汙染風險。」
實施「三線」劃定,開展洱海湖濱帶的生態恢復和生態廊道建設,將給人民群眾創造一個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生活和生態空間,實現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願景,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洱海保護治理成果。
「三線」劃定依法依規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明確指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對風景名勝區水體、重要漁業水體和其他具有特殊經濟文化價值的水體劃定保護區,並採取措施,保證保護區的水質符合規定用途的水環境質量標準。」大理市「三線」劃定項目工程指揮部工程技術組專職副組長段能表示,「三線」劃定有法律和法規依據。比如依據《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第四條、第五條、第十三條、第十五條相關規定;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海西保護條例》第十七條;《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水汙染防治管理實施辦法》第十條;《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關於劃定和規範管理洱海流域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的公告》等。
「實施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與溼地修復工程,同樣有項目實施依據。」 段能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條、第十三條相關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及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同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國務院《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關於雲南省洱海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規劃的批覆》,要求加快推進新一輪環洱海三退三還與湖濱帶生態修復工程,洱海1966米界樁以內及外延15米範圍內加快實施退塘、退田、退房與生態修復,構建洱海生態屏障。
許多人關心,「三線」劃定方案實施後,將實施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與溼地建設工程。那麼,土地徵收範圍和補償方式如何推進呢?
大理市「三線」劃定項目工程指揮部生態搬遷安置組專職副組長高柳泉介紹:「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與溼地建設工程項目實施範圍內的現狀建設用地進行徵收。涉及的建築物、構築物及附屬設施、零星林果木等按相關規定補償。」
高柳泉說:「根據大理市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與溼地建設工程技術方案,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方式為:在綠線範圍內的土地一律進行徵收補償並對建構築物進行拆除,就過線的特殊問題有兩種方式供被搬遷戶選擇:一是整院評估補償後進行異地安置(一戶一宅),土地全部清退;二是綠線外剩餘部分房屋土地不予評估補償,保留自用,不再安排安置用地,只對退出部分進行貨幣補償,未退部分不得私自翻建、擴建和改建,拆除後依照相關規定進行風貌整治。」
「建設工程安置原則:一是堅持『一戶一宅』,對認定為『一戶多宅』的被搬遷戶不再安排異地安置地塊,採取貨幣補償的方式進行安置。二是堅持「就近靠後(洱海界樁外延100米即洱海水生態保護核心區外)安置;在村莊建設預留用地無法滿足安置需求、基本農田無法調整的情況下,採取異地集中統一安置、零星分散安置相結合、鼓勵貨幣補償安置。」高柳泉說,按照國家相關徵地補償相關法律法規,集體土地按照徵地補償標準進行補償。集體土地上建築物以及房屋裝修部分實行重置成本法進行房屋評估補償;國有土地上的房屋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建築物及裝修部分進行評估,並按照評估價進行補償;對被搬遷戶清退土地面積與安置地面積差額部分實行貨幣補償。具體徵收補償標準,待大理市人民政府審定後以公告形式予以發布。搬遷群眾過渡期安置分為3類:群眾投親靠友的方式(政府給予過渡期安置補助);使用村內公共建築臨時安置的方式;統一建設臨時過渡安置用房,保障過渡期內群眾居住問題。
針對洱海生態環境保護「紅線」內的建房問題及原有手續齊全停工在建房屋問題,高柳泉介紹了「紅線」內個人建房的總體要求:「洱海流域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內,禁止新建除環保設施、公共基礎設施以外的建築物、構築物,核心區內原則上實行只拆不建、不得拆舊建新。對核心區內住房困難戶,按照『批新退舊』原則,在核心區外的村莊規劃範圍選擇安置用地進行妥善安置。對核心區內的危房按程序批准後可進行適當修繕加固。」
在談到「紅線」內叫停個人建房戶處置意見時,高柳泉說:「屬『藍線』、『綠線』範圍內的叫停個人建房戶,結合環洱海流域湖濱帶生態修復與溼地建設工程建設,納入近期搬遷計劃在核心區外安置。屬核心區『綠線』範圍外叫停個人建房戶,計劃2018年10月前制定方案後啟動分類處置工作。核心區內屬『一戶一宅』的住房困難戶,以及有搬遷意願的叫停建房戶,結合環洱海流域湖濱帶生態修復與溼地建設工程建設,納入近期搬遷計劃在核心區外安置。」
談到餐飲客棧恢復經營及手續辦理方式時,高柳泉說:「在洱海生態環境保護『藍線』『綠線』範圍內的餐飲客棧經營戶,按照《大理市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管理規定(試行)》進行處理。在洱海生態環境保護『紅線』(紅線至綠線區域)範圍內的餐飲客棧經營戶,按照《大理市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管理規定(試行)》、《大理市餐飲業管理辦法(試行)》、《大理市鄉村民宿客棧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進行處理。其他區域的經營戶按照《大理市餐飲業管理辦法(試行)》、《大理市鄉村民宿客棧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進行處理。」
「洱海保護治理是一項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沒有捷徑可走、沒有後路可退。」 趙永祥強調,「保護洱海是歷史賦予我們共同的責任,我們唯有下最大決心,花最大功夫,盡最大努力,匯集全社會的力量,全力以赴打好洱海保護治理攻堅戰。」(莊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