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海事職業學院是2011年濰坊市政府投入少量財政資金撬動大量社會資本組建的「政府引領、民辦運營、混合體制」高職院校,是山東省首家混合所有制辦學實踐院校,是全國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研究聯盟發起單位、秘書長單位。建校以來,探索實踐了「院校整體、二級學院、公共實訓基地」等層面的「大混套小混」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逐步完善了以地方政府與企業社會資本合作辦學、動態性產權變更、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為重點的「多元主體辦學機制」;以現代化的法人治理結構、市場化的內部運行機制為重點的「現代法人治理機制」,建立了各類資本、師資、課程、文化深度融合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2019年7月,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濰坊調研時,曾為學院混合所有制辦學改革成效點讚。
一、採取產權保護和產權比例變更形式,以「資本為紐帶,以利益為基礎」,吸引大量社會資本投入學院職教辦學發展
1.明晰產權,構建「多元主體辦學機制」。2011年,濰坊市政府投入536萬元財政資金,以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撬動3家企業3.6億元社會資本組建學院(濰坊市政府1%,3家企業99%)。2013-2014年,運用市場規則,完成資產評估,明晰各方產權,當時學院的產權結構比例是:濰坊市政府1.47%,三家企業分別為67.79%、15.37%、15.37%。
2.建立動態性產權變更機制,暢通各類資本投入職業教育的渠道。依託混合所有制靈活的辦學體制機制優勢,學院採用產權融資的辦法吸納各類資本,加快基礎建設。吸納新的社會資本,適時啟動新一輪資產評估,核定產權比例。2015年以來,學院引進社會資金4億餘元,提升基礎建設。2016-2018年,以產權變更轉讓形式吸引企業投入1.17億元擴大基建規模。2020年,以產權變更轉讓形式吸引企業投入2.1億元建設北校區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6層海洋培訓大樓。2015年以來,以混合所有制模式先後引進5家企業社會資金9300餘萬元,共建3個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和1個中外合作項目「股份制海洋工程(OPITO)公共實訓中心」,學院基礎辦學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滿足學歷教育教學需求的基礎上,落實社會培訓法定職責,年培訓規模突破3萬人次。
二、激活公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屬性,構建「現代法人治理機制」
1.探索總結了「黨委領導、董事會決策、監事會監督、校長負責、專家辦學、教授治學」混合制辦學體制。黨委領導主要體現在政治、組織、意識形態三個方面,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董事會決策主要體現在辦學發展方面,尊重出資方權益;監事會側重於資產的管理,一年一審計,保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校長負責、專家辦學主要是落實法人治理結構,實行校長負責制;教授治學主要是尊重教育規律,讓專業人在專業上說了算。
2.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建立靈活的內部管理機制。按績效貢獻分配工資,按能力大小晉升職務,讓骨幹教師享受公辦院校教師同等社會保障待遇,做到「人員能進能出、職位能升能降、薪酬能高能低」;面向市場、企業、社會辦學,建立市場化導向的教學管理運行機制;引入行業企業質量考核標準,實施校企雙軌雙向運行的教學質量監控評價機制。
三、發揮資源集聚和體制機制優勢,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1.堅持「對接產業」的人才培養導向。學院與企業、專業與產業、教學實施與企業生產對接,基於行業企業崗位需求,定製式培養「適任+拓展」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實施「校企共同體」式的專業建設。組建專業建設共同體,做到校企資源共享、師資共用、課程共建、教學共同實施。
3.創新「混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校企雙方共建師資隊伍,推行企業師資(企業教師在校教學至少一個學期)與學院師資、企業導師與學院導員、全職教師與兼職教師「三結合」,雙方共用、共管、共享。
四、探索了營利性、非營利性兩個混合所有制辦學方向,趟出了混合所有制院校事業法人、民辦非企業法人、企業法人三條法人單位登記註冊管理路子
2011年5月,以濰坊市政府及3家企業為舉辦者,明確各方出資比例,均體現在辦學許可證的登記事項中,隨後照此辦理民辦非企業單位法人證書,標誌著混合所有制辦學衝破體制機制障礙;2018年4月,學院在濰坊市取得事業法人資格,趟出了混合所有制院校事業法人、民辦非企業法人、企業法人三條法人單位登記註冊管理路子。學院在堅持學歷教育非盈利性的基礎上,2018年12月,學院與外資企業股份制註冊山東歐佩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試驗營利性社會培訓辦學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