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資料圖)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2016年臺灣「大選」,民進黨取得完全執政同時掌握行政權與立法權,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提出主張維持現狀,宣稱將依據「臺灣地區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同時秉持「新四不政策」,宣稱「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會在壓力下屈服,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並要提出兩岸新論述及建立兩岸互動新模式。但其兩岸政策仍為「未完成答卷」,蔡英文執政後逐漸拉高對大陸對抗,聲稱從未接受「九二共識」,標籤化「九二共識」等同 「一國兩制」,更直指「臺灣共識」就是反對「一國兩制」;並利用掌握在臺立法機構多數席次強行修訂所謂「國安五法」及預擬通過「反滲透法」,造成兩岸政治敵意及社會的政治敵意如螺旋般上升。
可以說,兩岸關係進入更加「對立、對抗、競爭」新時期,兩岸現狀維持及和平穩定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已從「冷和平」滑向「新對抗」、「熱對抗」。展望2020年兩岸關係發展更不容樂觀以待,從2020年臺灣「大選」發展來看,目前民調相關結果具有以下各種可能性,即民進黨完全執政、民進黨(國民黨)贏得行政權但「立法院」不過半、在「立法院」席次中三黨不過半、四黨不過半、五黨不過半、國民黨完全執政。其中對於兩岸關係衝擊最大且持續惡化,為民進黨完全執政;而對緩和兩岸關係有所幫助且能恢復兩岸協商對話,則為國民黨完全執政或取得行政權。若民進黨雖取得行政權但卻未能掌握「立法院」過半席次,也能產生緩和兩岸關係的緩衝力量,這意味著泛藍增加「立法院」席次及第三勢力崛起改變藍綠僵固二元權力結構。
首先,2016年蔡英文「執政」以來,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衝突不斷,若在2020年持續執政兩岸關係將陷入惡性循環。在兩岸對話與溝通機制方面,兩岸兩會、國臺辦與陸委會已中止協商。兩岸欠缺第一軌道官方間對話,也無第二軌道官方委託民間組織協商,尤其近年國民黨與大陸也無「國共論壇」,兩岸之間最高層級交流僅剩類似「雙城論壇」臺北與上海地方首長對話。在外事與國際空間方面,兩岸當局停止「外交休兵」,臺灣失去七個「邦交國」、七個駐地辦事處名字變更為臺北辦事處,無法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年會。上述這些情況,若蔡英文贏得2020年「大選」,兩岸關係有陷入惡性循環之虞。
其次,美國介入兩岸關係發展力度愈趨強烈,臺灣成為其印太戰略的所謂「民主同盟」成員,導致臺灣成為美國對中國政策之「馬前卒」。美國在臺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指出,川普政府認為大陸試圖改變東亞地區的現狀與權力平衡,中美目前處於「戰略競爭關係」,因此維持一個較為「親美反中」的臺灣當局有利於美國國家利益及印太戰略遏制中國之需要。
若臺灣「大選」仍由蔡英文連任,美方預期蔡英文將會持續企圖在中美之間維持相對平衡,但較為傾向美國;若國民黨2020候選人韓國瑜當選,則韓國瑜則需向美方保證,將務實看待大陸對臺灣構成的挑戰,以及美國對臺灣安全及繁榮的持續重要作用。顯然,韓國瑜「親中」的兩岸路線,並不符合美國國家利益及印太戰略之需要。由於美方寄望親美的臺灣當局以維護其政治利益,美國不僅會介入左右臺灣選舉,同時對於選後的兩岸關係發展扮演著「制衡」臺灣傾向大陸角色。
複次,蔡英文的兩岸路線逐漸偏離中間路線傾向,導致兩岸關係愈趨疏離,但因《反分裂國家法》設定紅線,限制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暴衝。儘管在「九二共識」議題上,蔡英文從提出「九二會談精神」、「九二歷史事實」、「九二共同認知」,到宣稱從未接受「九二共識」;標籤化「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臺灣共識」就是反對「一國兩制」。在漸進式臺獨議題上,蔡英文執政以來所推動政務一再被批評「去中國化」,被批判為「柔性臺獨」、「文化臺獨」、「教育臺獨」及「歷史臺獨」。蔡英文為贏取2020年「大選」,不僅挑選主張「務實臺獨工作者」的賴清德為副手,同時積極連結「獨派」政黨勢力,其維持現狀主張易受「獨派」政治聯盟所掣肘而不易持守。
然因大陸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可以運用非和平方式處置臺灣問題,劃定「法理臺獨」的底線與紅線。十九大政治報告中更展現有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揭示「六個任何」不僅遏制「法理獨立」,也威懾「文化臺獨」、「柔性臺獨」等「漸進式臺獨」。從大陸提出反對「臺獨」、處置「臺獨」、遏制「臺獨」及挫敗「臺獨」,逐漸強化打擊「臺獨」力度,武力威懾程度逐漸攀升。因此,即使民進黨當局大打「臺獨」擦邊球宣稱「中華民國臺灣」,也不敢公開宣稱「獨立建國」、「臺灣正」名,此種傾向「法理臺獨」之舉,恐引發臺灣安全明顯而立即危險。
再者,中間第三勢力崛起衝擊藍綠政治結構,民進黨可能喪失完全執政地位,臺灣未來行政與立法機構、政黨間溝通協商成本提高,決策趨於緩慢,提出躁進兩岸政策可能性趨於下降。若臺灣地區領導人當選得票率僅是相對多數而非過半或絕對多數,而泛藍或泛綠政治聯盟本身分化,難以有一黨取得「立法委員」席次過半數,單一政黨難以遂行己意。原第三大政黨「時代力量」黨可能陷入萎縮或泡沫化危機,其政治路線與「臺澎黨」、「喜樂島聯盟黨」、「一邊一國行動黨」相近,勢將遭新興「獨派」政黨分食其政治資源。
短期內,由於臺北市長柯文哲政治光環及實力,促成臺灣民眾黨穩居第三大政黨地位;但臺灣民眾黨作為組織鬆散、政治主張傾向中間路線的柔性政黨,其對傳統政黨如新黨、親民黨、「時代力量」及其他新興「獨派」政黨,產生排擠及邊緣化作用,造成既有政治版圖重組。而具溫和務實理性及在兩岸路線持「友中」立場的第三大政黨出現,也會創造藍綠政治緩衝地帶,降低國、民兩黨惡鬥及避免激進兩岸路線揚升,利於兩岸關係之和平穩定發展。在「立法委員」選舉上,民進黨不易掌握如同2016年過半席次,而泛藍政治實力提升及臺灣民眾黨崛起,阻礙激進「臺獨」路線,試圖變更兩岸現狀的政治路線、躁進兩岸政策皆不易在立法機構通過。
最後,從許多臺灣民調結果顯示,蔡英文當選的機率相對高,這意味著將帶來更為惡化及不確定兩岸關係。儘管大陸也一再表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及「融合漸統」的對臺政策主軸並無改變。普遍觀點以為,若是主張「九二共識」政黨重新掌握政權,將會帶來兩岸關係緩和,儘管兩岸結構性問題仍不易解決。若是由不承認「九二共識」政黨取得連續執政,臺灣「大選」後兩岸關係將走向惡化。儘管中國大陸仍會積極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措施,穩定兩岸和平發展;然目前確實有些美國學者評估一旦民進黨繼續在2024年、2028年執政,國民黨競爭優勢嚴重弱化,臺灣民心傾向追求「臺獨」目標固著化,也可能會刺激大陸社會主張武統聲浪,從而促使大陸為進行長期性的非和平性措施而提早做準備。
展望2020年兩岸關係發展,美國因其國家利益及印太戰略遏制大陸之需要,不斷會試圖透過打「臺灣牌」扶植「親美抗中」的臺灣當局。若民進黨蔡英文連任,因其否定「九二共識」,則兩岸關係朝「更趨複雜嚴峻」及「持續惡化」方向發展的可能性比較大。若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當選,因其稱熱愛與支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兩岸當局在重大政策上將可保持相向而行,兩岸關係發展或可暫時穩定,不會出現「更趨複雜嚴峻」局面,兩岸關係轉趨和緩、重新開啟對話協商、外事休兵、降低軍事敵對是可預期的。但兩岸間主權、政治自主性等結構性問題,也非泛藍執政即可解決。至於臺灣民眾黨取代「時代力量」成為第三大黨的發展則相當明顯,這將會抑制及降低激進兩岸路線的抬頭。
周志懷:在制度博弈與融合發展中前行的兩岸關係
邵宗海:2020兩岸關係的分析與展望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