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中有樂觀?2020年兩岸關係之挑戰與機遇

2020-12-17 華夏經緯網

柳金財(資料圖)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2016年臺灣「大選」,民進黨取得完全執政同時掌握行政權與立法權,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提出主張維持現狀,宣稱將依據「臺灣地區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同時秉持「新四不政策」,宣稱「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會在壓力下屈服,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並要提出兩岸新論述及建立兩岸互動新模式。但其兩岸政策仍為「未完成答卷」,蔡英文執政後逐漸拉高對大陸對抗,聲稱從未接受「九二共識」,標籤化「九二共識」等同 「一國兩制」,更直指「臺灣共識」就是反對「一國兩制」;並利用掌握在臺立法機構多數席次強行修訂所謂「國安五法」及預擬通過「反滲透法」,造成兩岸政治敵意及社會的政治敵意如螺旋般上升。

      可以說,兩岸關係進入更加「對立、對抗、競爭」新時期,兩岸現狀維持及和平穩定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已從「冷和平」滑向「新對抗」、「熱對抗」。展望2020年兩岸關係發展更不容樂觀以待,從2020年臺灣「大選」發展來看,目前民調相關結果具有以下各種可能性,即民進黨完全執政、民進黨(國民黨)贏得行政權但「立法院」不過半、在「立法院」席次中三黨不過半、四黨不過半、五黨不過半、國民黨完全執政。其中對於兩岸關係衝擊最大且持續惡化,為民進黨完全執政;而對緩和兩岸關係有所幫助且能恢復兩岸協商對話,則為國民黨完全執政或取得行政權。若民進黨雖取得行政權但卻未能掌握「立法院」過半席次,也能產生緩和兩岸關係的緩衝力量,這意味著泛藍增加「立法院」席次及第三勢力崛起改變藍綠僵固二元權力結構。

      首先,2016年蔡英文「執政」以來,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衝突不斷,若在2020年持續執政兩岸關係將陷入惡性循環。在兩岸對話與溝通機制方面,兩岸兩會、國臺辦與陸委會已中止協商。兩岸欠缺第一軌道官方間對話,也無第二軌道官方委託民間組織協商,尤其近年國民黨與大陸也無「國共論壇」,兩岸之間最高層級交流僅剩類似「雙城論壇」臺北與上海地方首長對話。在外事與國際空間方面,兩岸當局停止「外交休兵」,臺灣失去七個「邦交國」、七個駐地辦事處名字變更為臺北辦事處,無法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年會。上述這些情況,若蔡英文贏得2020年「大選」,兩岸關係有陷入惡性循環之虞。

      其次,美國介入兩岸關係發展力度愈趨強烈,臺灣成為其印太戰略的所謂「民主同盟」成員,導致臺灣成為美國對中國政策之「馬前卒」。美國在臺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指出,川普政府認為大陸試圖改變東亞地區的現狀與權力平衡,中美目前處於「戰略競爭關係」,因此維持一個較為「親美反中」的臺灣當局有利於美國國家利益及印太戰略遏制中國之需要。

      若臺灣「大選」仍由蔡英文連任,美方預期蔡英文將會持續企圖在中美之間維持相對平衡,但較為傾向美國;若國民黨2020候選人韓瑜當選,則韓瑜則需向美方保證,將務實看待大陸對臺灣構成的挑戰,以及美國對臺灣安全及繁榮的持續重要作用。顯然,韓瑜「親中」的兩岸路線,並不符合美國國家利益及印太戰略之需要。由於美方寄望親美的臺灣當局以維護其政治利益,美國不僅會介入左右臺灣選舉,同時對於選後的兩岸關係發展扮演著「制衡」臺灣傾向大陸角色。

      複次,蔡英文的兩岸路線逐漸偏離中間路線傾向,導致兩岸關係愈趨疏離,但因《反分裂國家法》設定紅線,限制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暴衝。儘管在「九二共識」議題上,蔡英文從提出「九二會談精神」、「九二歷史事實」、「九二共同認知」,到宣稱從未接受「九二共識」;標籤化「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臺灣共識」就是反對「一國兩制」。在漸進式臺獨議題上,蔡英文執政以來所推動政務一再被批評「去中國化」,被批判為「柔性臺獨」、「文化臺獨」、「教育臺獨」及「歷史臺獨」。蔡英文為贏取2020年「大選」,不僅挑選主張「務實臺獨工作者」的賴清德為副手,同時積極連結「獨派」政黨勢力,其維持現狀主張易受「獨派」政治聯盟所掣肘而不易持守。

      然因大陸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可以運用非和平方式處置臺灣問題,劃定「法理臺獨」的底線與紅線。十九大政治報告中更展現有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揭示「六個任何」不僅遏制「法理獨立」,也威懾「文化臺獨」、「柔性臺獨」等「漸進式臺獨」。從大陸提出反對「臺獨」、處置「臺獨」、遏制「臺獨」及挫敗「臺獨」,逐漸強化打擊「臺獨」力度,武力威懾程度逐漸攀升。因此,即使民進黨當局大打「臺獨」擦邊球宣稱「中華民國臺灣」,也不敢公開宣稱「獨立建國」、「臺灣正」名,此種傾向「法理臺獨」之舉,恐引發臺灣安全明顯而立即危險。

      再者,中間第三勢力崛起衝擊藍綠政治結構,民進黨可能喪失完全執政地位,臺灣未來行政與立法機構、政黨間溝通協商成本提高,決策趨於緩慢,提出躁進兩岸政策可能性趨於下降。若臺灣地區領導人當選得票率僅是相對多數而非過半或絕對多數,而泛藍或泛綠政治聯盟本身分化,難以有一黨取得「立法委員」席次過半數,單一政黨難以遂行己意。原第三大政黨「時代力量」黨可能陷入萎縮或泡沫化危機,其政治路線與「臺澎黨」、「喜樂島聯盟黨」、「一邊一國行動黨」相近,勢將遭新興「獨派」政黨分食其政治資源。

      短期內,由於臺北市長柯文哲政治光環及實力,促成臺灣民眾黨穩居第三大政黨地位;但臺灣民眾黨作為組織鬆散、政治主張傾向中間路線的柔性政黨,其對傳統政黨如新黨、親民黨、「時代力量」及其他新興「獨派」政黨,產生排擠及邊緣化作用,造成既有政治版圖重組。而具溫和務實理性及在兩岸路線持「友中」立場的第三大政黨出現,也會創造藍綠政治緩衝地帶,降低國、民兩黨惡鬥及避免激進兩岸路線揚升,利於兩岸關係之和平穩定發展。在「立法委員」選舉上,民進黨不易掌握如同2016年過半席次,而泛藍政治實力提升及臺灣民眾黨崛起,阻礙激進「臺獨」路線,試圖變更兩岸現狀的政治路線、躁進兩岸政策皆不易在立法機構通過。

      最後,從許多臺灣民調結果顯示,蔡英文當選的機率相對高,這意味著將帶來更為惡化及不確定兩岸關係。儘管大陸也一再表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及「融合漸統」的對臺政策主軸並無改變。普遍觀點以為,若是主張「九二共識」政黨重新掌握政權,將會帶來兩岸關係緩和,儘管兩岸結構性問題仍不易解決。若是由不承認「九二共識」政黨取得連續執政,臺灣「大選」後兩岸關係將走向惡化。儘管中國大陸仍會積極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措施,穩定兩岸和平發展;然目前確實有些美國學者評估一旦民進黨繼續在2024年、2028年執政,國民黨競爭優勢嚴重弱化,臺灣民心傾向追求「臺獨」目標固著化,也可能會刺激大陸社會主張武統聲浪,從而促使大陸為進行長期性的非和平性措施而提早做準備。

      展望2020年兩岸關係發展,美國因其國家利益及印太戰略遏制大陸之需要,不斷會試圖透過打「臺灣牌」扶植「親美抗中」的臺灣當局。若民進黨蔡英文連任,因其否定「九二共識」,則兩岸關係朝「更趨複雜嚴峻」及「持續惡化」方向發展的可能性比較大。若國民黨候選人韓瑜當選,因其稱熱愛與支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兩岸當局在重大政策上將可保持相向而行,兩岸關係發展或可暫時穩定,不會出現「更趨複雜嚴峻」局面,兩岸關係轉趨和緩、重新開啟對話協商、外事休兵、降低軍事敵對是可預期的。但兩岸間主權、政治自主性等結構性問題,也非泛藍執政即可解決。至於臺灣民眾黨取代「時代力量」成為第三大黨的發展則相當明顯,這將會抑制及降低激進兩岸路線的抬頭。

 

周志懷:在制度博弈與融合發展中前行的兩岸關係

邵宗海:2020兩岸關係的分析與展望

 

 

 

責任編輯:邱夢穎

相關焦點

  • 逾百位學者探討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機遇與挑戰
    原標題:逾百位學者探討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機遇與挑戰  中新社青島7月25日電 (記者 楊程晨)以「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第二十七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5日在青島舉行。  本次研討會為期一天半,來自兩岸及港澳的百餘位臺灣問題專家、學者共提交論文82篇,圍繞世界格局演變中的涉臺國際環境、臺灣政局走向及民意變化等議題進行交流。
  • 心理學最新研究結果:悲觀有損壽命,樂觀未必延壽
    邱吉爾曾經說過:「 悲觀者會在每一個機會中看到困難;樂觀者會在每一個困難中看到機會。」 關於悲觀和樂觀,人們普遍認為: 悲觀和樂觀是相反的,兩者此消彼長。樂觀的人比悲觀的人更長壽,更幸福快樂。 但是,最近的兩項心理學研究挑戰了我們的常識。 01 悲觀可能對壽命有害,但樂觀對壽命可能沒有什麼影響。
  • 兩岸媒體人廬山論劍 共話機遇、挑戰和交流
    兩岸媒體人廬山論劍 共話機遇、挑戰和交流 2011年05月26日 15:5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攝影:李桂英)  中國臺灣網5月25日廬山消息 第三屆海峽媒體(廬山)峰會24日舉行,在下午舉行的分項討論中,兩岸二十餘位媒體人,圍繞著兩岸媒體交流的感性和理性、兩岸媒體所共同面對的挑戰和機遇等各抒己見,展開了充分交流。
  • 兩岸學者聚焦新形勢下兩岸關係的挑戰與應對
    兩岸近50位專家學者圍繞主題「新形勢下兩岸關係:挑戰與應對」展開研討。11月26日,第四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在昆明舉辦。兩岸近50位專家學者圍繞主題「新形勢下兩岸關係:挑戰與應對」展開研討。李亞飛指出,儘管今後一個時期兩岸關係還會遭遇諸多挑戰,但風險是可控的,僵局中更孕育新機,兩岸關係發展機遇仍大於風險。未來兩岸關係完全可以在一個新的起點上迎來新的發展。  李亞飛指出,「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始終是兩岸關係發展面臨的最主要風險。我們始終保持高度警惕,絕不容忍「臺獨」分裂行徑的挑釁,絕不坐視「漸進臺獨」侵蝕一個中國原則與和平統一的基礎。
  • 「復談悲觀,對抗加劇」,蔡英文落井下石,讓兩岸關係到達新高度
    中國軍魂編輯:軍尚目前兩岸關係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由於蔡英文的港臺讓兩岸的關係就已經開始緊繃,但是目前大陸出現了疫情,國難面前蔡英文的做法讓很多大陸人民感到心寒,兩岸關係更是到達了冰點。尤其目前滯留武漢的同胞想要加班機返鄉事件中,臺當局百般阻撓,並且還肆意抹黑大陸,這讓兩岸關係加劇,也讓很多人感到氣憤。不僅不接受「九二共識」,在如此緊要關頭還為一己私慾不顧一切的與大陸對抗,簡直可恥。「復談悲觀,對抗加劇,臺灣受害」目前就有人總結了兩岸之間的關係,可以說這樣的總結非常到位。
  • 當前兩岸關係雖面臨挑戰,但主導權在大陸一方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1月2日重要講話中指出:「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      兩岸和平統一面臨四方面風險和挑戰      當前兩岸關係面臨的最大挑戰有哪些呢?現在兩岸之間不僅官方半官方的聯繫中斷,而且民間交流也受到限制,連中華文化在臺灣也遭到排斥。現在兩岸關係實際上處於一種「冷對抗」的局面,兩岸之間在漸行漸遠。實質是分裂和反分裂的鬥爭,儘管大陸方面先後推出31條、26條惠臺措施,一再表達誠意和善意,但無法改變臺灣當局「抗中保臺」、仇視大陸的兩岸政策,也不能阻擋兩岸政治上分離的趨勢。「抗中保臺」實際上是一個偽命題,是很荒謬的。
  • 邱毅談兩岸:國共關係悲觀 蔡英文「一條道走到黑」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針對明年的「民共關係」和國共關係,前「立委」邱毅今天在孫文學院記者會中表示,明年的「民共關係」不可能改善,民進黨不回到一個中國框架下,不可能有「民共會談」。至於國共關係,邱毅說,大陸對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所定義的九二共識有疑慮,加上蔡當局不可能讓吳敦義去大陸,所以「習吳會」幾乎是不可能發生,即使國共論壇舉行,能帶來哪些正面效應,他個人是悲觀的。
  • 2021年兩岸關係怎麼走?關鍵時刻,國臺辦鄭重表態,蔡英文聽清了
    自蔡英文上臺以來,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令兩岸關係每況愈下。那麼,在新的一年裡,未來的兩岸關係將如何發展呢?據中國臺灣網2020年12月31日報導,2020年是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不平凡的一年。這其中既有前所未遇的「不平凡」挑戰,更有兩岸同胞攜手同心,共同創造的「不平凡」成果。
  • 悲觀是本能,樂觀是選擇
    人生在世,就是一個不斷跌跌撞撞的過程,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有的人適應能力強,能夠接受現實,有的人則陷入消極悲觀的情緒中不可自拔。那有哪些類型的人容易消極悲觀呢?第一類 心思敏感細膩的人。心思敏感的人感情豐富,觀察力敏銳,能捕捉細節,容易察覺到旁人所忽視的地方,不由自主的多思多想,容易受到消極悲觀的情緒圍繞。
  • 英語美文賞析: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有什麼區別?
    每個人的周圍都有兩種人--積極的人和消極的人,又可以說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馬雲曾經說過一句話「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對於這句話,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樣,我的理解是,當你在經歷困難和殘酷時,一定要堅持,對未來保持樂觀,最後等到後天的太陽的人就會是你。
  • 關係破冰?兩岸合作迎來新機遇!
    日前,兩岸企業家峰會正式拉開帷幕。在峰會上,兩岸企業屆代表都表達了想要共同合作的期願。如今,大陸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與傳統產業的深入結合,讓數字經濟迎來更多新的機遇。這不由讓人抱有疑問,這會不會是兩岸關係破冰的開始?兩岸合作正當時,數字經濟發展快現在正是兩岸合作發展的高峰期,數字經濟帶來的不僅是機會,還有趨勢。
  • 在人口結構巨變的挑戰中把握機遇
    在中國發展歷史上,2020年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和充滿不確定性的外部環境,讓中國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複雜而艱巨的挑戰。即將過去的這一年,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社會發展前景長期向好。
  • 臺媒悲觀預測:蔡英文把臺灣的兩岸籌碼玩完了!
    &nbsp&nbsp&nbsp&nbsp「困」和「亂」兩個字,分別是2019年兩岸關係和臺灣島內評選出的關鍵字,可見兩岸關係去年一年的緊張,那麼,新年伊始,兩岸關係會不會有什麼轉機呢?對此,臺媒「中時電子報」作出了分析,結果並不樂觀。
  • 樂觀與悲觀就在你的一念之間
    期間劉禹錫經常變換任職之地,公元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安徽和縣)刺史返回洛陽,這時被貶的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二人在揚州相逢時,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詩贈與劉禹錫。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唐 白居易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 王義桅:2020中歐關係的機遇與挑戰
    就在新一屆歐盟委員會就職當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應約同歐委會新任主席馮德萊恩通電話,開啟2020年「中歐合作大年」。明年,三場中歐峰會大幕即將上演,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17+1),第22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以及默克爾邀請習近平主席9月赴德國(明年下半年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萊比錫市參加中歐特別峰會(27+1)。
  • 2020年A股投資筆記38:樂觀與悲觀
    2020年A股投資筆記38:樂觀與悲觀這周五收盤後,上證指數日線的均線系統已經全面修復,上周五(12月11日)下跌,觸及到日線的60日均線,然後本周基本五天上漲,周五收盤站在了10日均線上。所以說從短期,可以樂觀的期待牛市走進情緒化的泡沫期,但從中長期,要轉變到悲觀主義的立場,考慮風險要多過於考慮收益。上漲A股調整的時候,煤炭股調整得比較多,誘因是調控煤價,技術面上短期上漲過快,不同策略的交易者中繼換手也是原因之一。當時很多討論煤炭股的行情是不是結束,我的判斷是沒有。
  • 2020或是決定兩岸關係未來走向關鍵年
    2020年將是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年,大陸已啟動最壞打算,或將在今年決定對臺方針走向「和統」或「武統」。受疫情影響,全國兩會延至5月21、22日登場,這是兩會首次在「5·20」之後開幕,預料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的「5·20」演說涉及兩岸內容,將成為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們討論重點。
  • Google替代、阿里協作,人工智慧不只有樂觀與悲觀之爭
    ,作為網際網路的下一代,人工智慧的未來也必將成為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協作式人工智慧的發展路線似乎更能讓人工智慧有個樂觀的未來,但更需要企業有長遠的眼光。過去幾十年,人工智慧的發展形勢一陣陣的並不明朗,樂觀也好悲觀也罷,做做談資也沒什麼。
  • 港媒:兩岸攜手迎接挑戰 振興中華民族經濟
    香港中評社今日發表社評指出,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嚴峻複雜,兩岸經濟面臨挑戰,也面臨新的合作機遇和發展前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兩岸共同繁榮發展開闢空間,創造有利條件,兩岸在經濟領域的合作,應著眼於發展大局,將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手足之情充分融合在共同攜手振興中華民族經濟的進程中來,為兩岸關係不斷和平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英語美文賞析: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有什麼區別(續)?
    前面分享了3點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的區別,主要就是樂觀的人會把失敗當成學習的好機會,比較喜歡挑戰,而且凡事全力以赴。除了這三點,其實還有其他區別,下面再分享3點。樂觀這段話意思是「樂觀的人喜歡傳播正能量。他們密切注意別人什麼時候表現好,並且很快告訴他們。悲觀的人會說:『我為什麼要稱讚人們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