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牆淋壞了。他兒子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居家的一位老人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裡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有沒有關係呢?是什麼樣的關係呢?請就「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範圍之內。試題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體自選。④題目自擬。⑤不少於800字。⑥不得抄襲。
以上是我當年的高考的作文題目,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時至今日拿到這樣的題目仍覺得無從下筆,我就嘗試著來寫一下。
這篇《韓非子》的寓言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社會現象,即同樣的一件事情,經過不同的人描繪,受眾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正如文中提到的,同樣是因下雨淋壞了牆面這件事兒,富人的兒子在勸誡富人時富人會覺得孩子聰明,而鄰居同樣勸告卻反而飽受懷疑,當真的丟了東西之後,在行竊之人的認定上,富人本能地想到了同是提出告誡的鄰居,而選擇性地排除掉了自己的兒子。
富人的邏輯推理看上去近乎「正確」,無可挑剔,其實漏洞百出。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我們看到,「富人」全程都在憑直覺在進行判斷,我覺得這件事「兒子」說得有道理,我覺得鄰居這樣說肯定有他的小算盤。家裡東西丟了,我覺得應該,似乎、八成是鄰幹的。對!就是他!越想越對,越描越黑,從開始懷疑到認定事實也許只用了短短的幾秒鐘。但過程中存在著幾個疏漏。事先,無論是「兒子」還是「鄰居」都表達了牆因淋雨會壞的忠告,而富人選擇了無動於衷。之後,家中失竊,沒有經過調查,僅憑藉著個人想像力就對結果做出了判定,而決定因素竟然是我選擇性的覺得兒子不會騙我,因此我覺得他該就是別人,最好是我熟悉的人,因為這樣的認定對於「我」所產生的成本最低,代價最小。造成這一判斷的核心因素竟然是個人偏好以及我們的情感選擇。這是多麼荒唐的事!在大是大非面前,我們有多少次用了非理性的非A即B方式做出了我們的判斷,而真相也許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大搖大擺地溜走了!
我們太過相信自己的直覺,而放棄理性的思考。我們寧可相信自己的猜想,也不肯睜開眼睛面對現實。蒙蔽自己雙眼的不是旁人,竟然是自以為是的內心。像寓言中提到的那樣,我們大費周章的做出我們的判斷,竟然沒有給我們帶來實質性的幫助,我們僅僅是找到了一個內心的寬慰,而並沒有解決實質性問題。或者說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竟然是找來一隻「替罪羊」來彌補自己思考上的不足以及自己的所有損失。儘管有很多地方仔細推敲下來,並不能自圓其說。細細品來,不由得汗毛倒豎,驚嘆不已!
其實,人的大腦生來就是混沌的,它易衝動、易受環境的影響,易被錨定,而且越是過去久遠的事情,它的判斷越容易產生偏差。這是生理規律。因此,請停止我們的衝動與非理性,冷靜下來,深度思考,在情感與事實面前,真相只有一個。您更願意相信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