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三月了,很快就要報考CPA啦,我給部分人做的計劃表今晚抽查一下完成進度,大家要開始做準備啦。很快本公眾號會推出一個學習套餐來幫助大家考過CPA,歡迎到時選購。
今天想給大家講講現金流量表,很多新手都覺得現金流量表非常難,感覺那是大神級別的活,當自己嘗試著編制現金流時,發現永遠都編不平。其實不然,只要你把基本原理整清晰啦,剩餘的只是細節問題而已。
有兩件事要提一下:
①當年帶我的師傅說過一千人編制現金流,你可以得出一千種結果,可見在細節問題上,目前還是很有爭議的,比如一些很特殊很不常見的業務;
②編制現金流絕對不要用「前輩」們提供給你的模板,你的師傅要是跟你說只要你把TB(trial balance)和附註貼進去就可以得到現金流量表,那絕對是在害你的。你一定要親自一步一步來,自己總結出一套模板來,而且,模板不是萬能的。
今天我不會給大家講很細,也無法一下子全講完。我負責給大家打通直接法和間接法的邏輯,這樣至少可以保證大家現金流是平的。
問題來啦,現金流是平的指的是哪裡平?
具體指的是兩塊:
①直接法的經營活動現金流與間接法不等;
②直接法的現金流不等於資產負債表貨幣資金期末減期初的金額(暫時不考慮受限資金)。
很多人是第①個不平,如果是第②個不平,那麼大致原因就是業務較為複雜而且沒有挖很細。
何為直接法?很簡單,就是通過每一筆現金流入流出統計,按三個分類(經營活動operating activities、投資性investing activities、籌資活動financing activities)區分,再加上匯率變動對現金的影響,得出的一個企業當期的現金流量表。當然,企業的憑證是非常多的,不可能每一筆都去區分,我們通常不用這麼原始的方式。
有一種簡單粗暴的理解方法,把資產負債表拿出來,已知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除去貨幣資金科目外,將所有資產類科目用期初-期末,所有的負債類和所有者權益類的科目用期末-期初,把這些delta拆分明細後全部放進直接法中,就可以得出差額貨幣資金的期末-期初,也就是當期現金流。我這麼講好理解嗎?
何為間接法?這裡面蘊含一個邏輯,就是先有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後,再後現金流量表,間接法只能得出經營活動現金流,這個數要等於直接法的經營性現金流。邏輯是通過已經得出的淨利潤,扣除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的現金流,加上全部的非付現費用,再減去全部的非付現收入,就可以得出經營性現金流。
編制:
我們在編制時要時刻保持平衡,順序是這樣的:
一邊間接法,一邊直接法,兩張表平了之後,再繼續下一步,得出經營活動現金流後,再繼續編制直接法的投資活動現金流和籌資活動現金流和匯率變動對現金流的影響,最後得出完整的現金流量表。
先在間接法最上面填入淨利潤和資產減值損失,這時就會引起直接法和間接法不平。我們看一下利潤表有什麼科目最後可以得出淨利潤(扣除資產減值損失),我們就能很清晰地在直接法填數據了:
①在直接法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處填入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增值稅先不填,因為增值稅不影響利潤;
②在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處填入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同樣先不填增值稅;
③在支付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處填入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的金額;
④在支付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處填入財務費用中手續費支出的金額,在收到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處填入經營活動的銀行存款利息收入,記住此處一定是經營活動產生的,如果有屬於籌資活動的利息支出等,那麼必須再加一個步驟,在間接法中加回財務費用(籌資活動),同時在直接法的籌資活動現金流填入相對金額,這樣才能保持兩表平衡;
⑤若有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投資收益,也要在間接法裡面填寫,這樣間接法就可以剔除這些投資活動現金流,與直接法保持一致;
⑥若有跟處置長期資產相關的營業外收支,現在也有資產處置這個報表科目,也要在間接法裡面填寫,剔除投資活動現金流的影響,與直接法保持一致;
⑦至此我們發現,在利潤表第一行的收入到下面的淨利潤,直接法和間接法共同該考慮的都考慮了,唯有稅金及附加和所得稅費用未考慮。
這裡要引入一個非常簡單而且很不起眼的公式:
期初餘額+本期增加-本期減少=期末餘額
變形後得到:
本期增加-本期減少=期末餘額-期初餘額;
我以前講過,會計是講究勾稽的,在財務報表中可以體現出來,比如應付職工薪酬貸方對應的借方必須是費用類或成本類科目,應交稅費-營業稅、城建稅等的貸方對應的借方是稅金及附加等等,而已知期初餘額和期末餘額,倒推出來的就是本期實際支付的薪酬和稅金(可以去驗證是否實際支出了這麼多的金額,比如對方科目為銀行存款等),這是最規範的做法,因此財務報表附註一定要遵守這個規則,否則現金流是不會平的。
再回到稅金及附加這個科目上來,在間接法中,第一行的淨利潤已經包含了計提稅金及附加這個「費用」,而這個費用(應交稅費的貸方發生額,即本期增加)是屬於非付現的,我們得加回來,但是我們實際支付的稅金,這是實實在在的現金流出,但這塊並不包含在淨利潤中(借:應交稅費 貸:銀行存款,下同),因此我們在計算現金流時要把這塊實際支付的稅金考慮進來,這屬於付現但不影響利潤的「費用」(應交稅費的借方發生額,即本期減少),我們要把它減掉。
因此我們需要在間接法的「經營性應付項目的增加」中的應繳消費稅、城建稅等補上這一筆,金額為本期增加-本期減少,實際上就是期末餘額-期初餘額(負債類科目)。
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間接法中體現實際支付的稅費為:
-本期增加+(期末餘額-期初餘額)=本期減少(即本期實際支付金額)
PS:負數的本期增加代表的是已計入淨利潤的本期計提稅費,後面加上括號內的期末餘額-期初餘額代表的是「經營性應付項目的增加」。
而直接法這一邊呢?太簡單了,直接在支付的稅費中填入實際支付的稅額,也就是應交稅費的借方發生額(本期減少),到這裡關於稅費(除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及個人所得稅)的直接法和間接法已平衡。
今天講不了太多,還是分多節內容講比較好,因為已經打了2400字啦。
初學者請打起十二分精神仔細通讀我上面寫的內容,尤其是第⑦點,等明天我講完後,再結合起來分析,最好是拿一套簡單的財務報表和附註出來試水編輯一下現金流量表,反覆幾次之後,你會發現你不僅僅在理解邏輯的前提下學會了編制現金流,還能對會計的各個科目和各個分錄之間的勾稽了如指掌。
之前我是因為被很多世俗的事情羈絆著,更新實在太不及時,最勤勞的應該是去年7月份最無煩惱的時候,當時幾乎每日一更,後來財管未更新完感覺都在打副本了。今年我想最大程度幫到各位讀者,因此希望你們隨時隨地提醒我更新,我腦子裡還有很多很多乾貨沒有分享出來,讓我做點奉獻好。
哇咔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