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粽子,粽子又稱『角黍』』簡粽『。在我國,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粽子的品種頗多,有湖州的肉粽,八寶肉粽,臺灣的肉粽,豆沙粽,鹹粽等,蘇州粽子,廣東粽子,北京粽子,寧波和臺灣的粽子等被視為我國的名粽。其中蘇州的粽子為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等品種。廣東的粽子用荷葉包裹,個頭大,正大方形,後背隆起一隻尖角,以蛋黃做成的肉黃粽和會錦粽風味獨特,北京粽分蘿米粽和大黃米粽,大黃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別有風味。
2,喝黃酒,據說屈原投江之後百姓為了避免屈原的屍體被江裡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粽子,鹹蛋投入江中餵魚龍。一個老中醫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裡,說要藥暈魚龍。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鬚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把這條龍拉上岸來,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的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摸七竅,使那些毒蛇和害蟲不敢傷害像屈原一樣心靈純潔的孩子們。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們就將雄黃酒或者雄黃水灑在屋子外面,塗在小孩子的頭和面頰上,以避免毒蟲,蚊子叮咬。驅散瘟疫毒氣。
然而,現代的科學證明,雄黃酒含有較強的致癌物質,即使小劑量的服用雄黃酒,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所以,飲雄黃酒這一習俗,確應該改變了。
3,掛艾枝和菖蒲,民彥』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掛艾和菖蒲可以驅蟲細菌,除病毒。所以成為了民間一種自覺的防病方法,其實,端午節可以算著我國民間傳統的衛生節。
4,賽龍舟,梁吳均《續齊諧記》裡曾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投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掙救。端陽重度,乃遺俗也』說明當初端午節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明朝以後,這種習俗更加盛行,不久宮廷舉行竟渡,民間各地也舉行竟渡,其場面極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