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夏問孔子道:「古詩說:『美的笑容,酒窩微動;美的眼睛,黑白傳神;潔白紙上,燦爛顏色。』這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道:「你看繪畫,不是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後才在它上面作畫嗎?」
子夏又問道:「那麼,是不是說禮也是後起的事呢?」孔子道:「子夏啊!啟發我的是你呀,這樣我可以與你講《詩經》了。」
本章孔子講的是禮。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這一句出自於《詩經·衛風》之《碩人》篇。「巧笑」,即好看的笑容;「倩」,形容笑的表情很自然,很好看;「美目」,即漂亮的眼睛;「盼」,形容眼睛黑白分明的樣子;「素」,指的是素顏;「絢」,有文採,此處指面容給人一種很有藝術的感覺。
子夏在此處引用了《詩經》上的名句,表面來看,是為了向孔子請教其中的道理。然而,深入分析之後,就可以發現,子夏此舉實則是為了與孔子論《詩經》中的意義而進行的鋪墊準備。也正是因為此原因,子夏才會在第二詢問孔子時,提出「禮」這個概念。
「繪事後素」:「繪事」,指的是繪畫這件事情;「後」,在……之後的意思;「素」,即素色,也就是白色。孔子回答子夏的疑問時,並沒有直接進行解釋,而是從另外一個事例講起,雖然給人一種不相及的感覺,但卻是能恰到好處地說明之自己的觀點,可見其在教授弟子這件事情之上,並不墨守成規,而是因時、因事、因人而異。這也讓孔子對弟子的教育,要好於其他人的講授。
「禮後乎」:「禮」,此處指的是孔子所提倡的「禮」這種思想;「後」,在……的後面。子夏這一句話,也是接著之前孔子的話而說出來的,表達出他對於「禮」這件事情的思考。
「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起」,通「啟」,就是啟發、啟示的意思;「予」,指的是「我」,即孔子本人;「商」,指的是子夏;「始」,從這個時候開始的意思;「已」,已經。
孔子一直都把《詩經》這本書的地位擺得很高,因為他覺得從其中可以學到很多的知識,明悟很多的道理。此處,孔子見子夏能夠從《詩經》之中悟出「禮」的道理,心中欣喜而讚揚其學識、悟性。同時,孔子還覺得子夏能夠啟發自己,讓自己又有所獲,所以才會說出「可與言《詩》」之言。
子夏問《詩》這一章,目的是為了說明「禮必有本」之意。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向來是講倫理和「禮」「樂」的,「禮」是外在的表現,是其本身品德的具體表現。孔子認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就好像一張「素色」的白紙一樣,沒有受到任何汙染。而正因如此,這樣的人就可以在自己這樣的品德之上,描繪出更多更好的「色彩」,達到普通人不能達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