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鳥中熊貓」獲譽拒馬河「英雄母親」
黑鸛。李理攝
本報記者 於麗爽
這兩天,在房山十渡地區拒馬河畔的崖壁上,三隻黑色的大鳥站在巢穴前的平臺上來回踱步,不時扇動翅膀,練習飛翔。它們是今年孵化成活的黑鸛寶寶。它們所在的3號巢穴,自2013年以來,連續6年累計孵化成活了19隻黑鸛寶寶,這對於有「鳥中熊貓」之稱的黑鸛種群的保護意義非凡。它們的母親——黑鸛「大壯」,因此被野保工作者們稱為拒馬河「英雄母親」。
拒馬河滔滔奔流,河邊是幾乎直上直下高聳入雲的陡峭崖壁,黑色的鏽跡和黃褐色的石頭交錯,產生了一種迷彩般的掩護效果。在這崖壁之上,通過望遠鏡能觀察到黑鸛的巢穴。這兩天,民間野保組織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的工作人員發現,位於崖壁之上的3號巢穴有動靜:今年孵化的3隻黑鸛寶寶經常走到平臺上,一會兒扇動翅膀練習飛翔,一會兒用嘴啄旁邊懸崖上的樹枝玩,一會兒相互之間梳理羽毛。「看來它們準備離巢了。」黑豹隊員郭小民說。這讓18年來一直駐守拒馬河從事黑鸛棲息地保護工作的黑豹隊員們心情格外激動,因為,這是3號巢穴連續第6年成功孵化成活黑鸛寶寶了。
「2013年,我們首次發現了3號巢穴,當年就孵化成活了一隻黑鸛寶寶。2014年,4隻;2015年,4隻;2016年,4隻;2017年,3隻;2018年,3隻。全部成活,簡直是奇蹟。」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說。更神奇的是,這些小鳥有共同的母親——黑鸛「大壯」。
2000年,由李理髮起,民間野保組織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宣布成立,目的就是保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拒馬河畔的黑鸛。當時,由於環境變化、人為幹擾等因素,拒馬河地區的黑鸛數量急劇下降,只有三四隻左右。
「黑豹」成立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對當地的黑鸛進行普查。經過普查,拒馬河地區共發現黑鸛的巢穴11個,其中,還在使用的只有4個。「通常,黑鸛喜歡在同一個巢穴繁殖,但是,使用一段時間後,巢穴裡會產生很多寄生蟲,最致命的是蜱蟲,它們會寄生在小黑鸛的羽毛裡,吸食黑鸛的血,導致小黑鸛死亡。因此,有時候黑鸛不得不換巢穴。」李理介紹。2005年,黑豹隊員發現了「大壯」,當時它還是一隻幼鳥。2013年,隊員們發現3號巢穴的同時,驚喜地發現,它的主人正是隊員們熟悉的「大壯」。
從那年孵化第一個寶寶開始,「大壯」就表現出了英雄母親的氣質:年年產卵,年年孵化成活。「大壯」的美名也由此而來。而其餘3個巢穴,1號巢穴在2008年至2014年,斷續孵化成活了6隻黑鸛寶寶;2號巢穴從2008年至2016年,斷續孵化成活了8隻黑鸛寶寶;4號巢穴從2009年到2018年,斷續孵化成活了8隻黑鸛寶寶。伴隨這些黑鸛寶寶的出生,拒馬河地區黑鸛數量持續增長,高峰時達70餘只。2014年,房山因此被授予「中國黑鸛之鄉」稱號。
「英雄母親」明年還能再創佳績嗎?對此,黑豹隊員們有些擔憂。野生黑鸛的壽命,在十幾歲左右。而「大壯」今年也十三四歲了,對於在野外環境中生存的黑鸛來說屬於高齡。明年是否能繼續產卵孵化,隊員們也很期待。
「紅顏色的嘴,紅顏色的眼斑,紅顏色的腿,腹部有白斑。其它部位為黑色,在陽光下,有銅綠色的反光,非常漂亮。」說起成年黑鸛的美,李理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這麼多黑鸛,隊員們又是如何區分誰是誰的?原來,這也是野保工作者們正在開展的一個課題。每一隻黑鸛都會有不同的眼斑,而李理是一位畫家,他通過畫下黑鸛的眼斑來區分不同的鳥。黑豹隊員們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確認誰是「大壯」的。
最近兩年,拒馬河流域黑鸛的數量有所下降。原來,小黑鸛成年後會開闢自己的領地,有時它們也會隨遷徙的候鳥去異地安家。除了房山,門頭溝、延慶、密雲、懷柔地區也能看到黑鸛的身影,北京黑鸛種群數量已達到100隻左右。而全世界,黑鸛的數量只有2000隻上下。
(責編: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