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中方的求同思維和西方的求異思維
中式思維趨於求同,比如常見的成語:驚天動地,天涯海角等等。驚天和動地都是形容聲勢浩大,天涯和海角都是形容距離遠。
中文當中對這種重複含義的表述並不介意,反而非常鍾愛,會顯得氣勢磅礴。
但是由於西方思維是求異的,討厭重複和累贅的表述。
比如說翻譯這句話:
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國防建設來增強我們的防禦實力。
用中式思維會翻譯成:we must further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national defence in order to enhance our defense strength.
事實上不需要這麼累贅,而是翻譯成:we must further strengthen our national defence.
因為西方思維認為增強國防建設就是為了增強國防實力,不可能是為了經濟建設或者其他,所以按照西方思維,這個翻譯裡的兩次陳述卻表達了一個事實,顯得十分冗餘。
第二是中方的整體性和西方的個體性
因為中式的思維的整體性,中文當中會注重統一,喜歡給事物進行歸類。比如說我們會把事物表面一層的組織稱作「皮」,然後我們有「人皮」,「樹皮」,「書皮」等等。
但是在英語當中這些都是進行分別命名,人皮是skin,樹皮是bark,書皮是cover等等。它們之間毫無關聯,是相互獨立的個體單詞。
第三是中式的主體思維和西式的客體思維
中式思維強調「天人合一」,人與大自然融合,所以人的主觀意識非常地強烈,反映在語言上就是人常常作為主語出現在句子中,善用動詞。
而西式思維注重「主客二分」,主體的人是理性客觀地審視和探索大自然的,所以在英語表達上,常常是描述的事物作為主語,善用名詞。
舉個例子來說:A bad beginning makes a bad ending.
直譯來翻:一個差的開頭導致一個差的結果。
但是按照中文的主體思維來翻,則是:不善始者,不善終。
這句翻譯就把人作為主體,一看就非常契合中國人的品味。
第四是中式的曲線思維和西式的直線思維
用中式思維說話常常是先進行鋪墊,渲染,介紹背景等等,最後才說明要點。
而用西式思維說話卻是開門直接了當,開門見山地表達想說的要點,之後再闡述細枝末節的內容。
在中文中,我們會習慣地先說因為,再說所以;
而在英文中,會直接先說出結論,再加個because闡述原因。
以上就是四個常見的中西方思維差異導致的語言差異。
只有先意識到這些差異,我們才能在英語學習當中掙脫出Chinglish的囚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