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教育公平:三位大家的女兒都沒考上清華?

2020-07-10 觀察者網

很久沒有出現在公眾視線中的大V@薛蠻子 不知道是不是耐不住寂寞了。

7月8日晚,他發布了一則微博,稱有三位大學者大專家的女孩因為差幾分沒有考上↓↓

民國時期的教育公平:三位大家的女兒都沒考上清華?

是哪三位大家?他們的女孩又是因為差了幾分沒有考上什麼學校,或者什麼項目嗎?

圖片裡的信息告訴我們了,原來是清華建築系主任梁思成的女兒梁再冰、文學院長馮友蘭的女兒馮鍾璞、校長梅貽琦的女兒梅祖芬三人1946年報考清華,結果因為差了幾分而落榜。

該圖片還有文字盛讚,「這讓人看到了那個年代中國教育的公平和良心」。

轉發區也有另一位大V@董藩 對此進行附和,還稱「看這些也感動不了那些今天的高考腐敗者」。

民國時期的教育公平:三位大家的女兒都沒考上清華?

這兩天恰好是高考,原來發布相關網貼的用意在此啊。

但稍微願意去了解一下歷史的人就會知道:

梁思成的女兒梁再冰1946年考入了北京大學;馮友蘭的女兒馮鍾璞,1946年先進入南開大學外文系就讀,隨後在1948年再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而校長梅貽琦的女兒梅祖芬則是先到了清華大學的先修班補習,次年才正式進入清華大學。

可以看到,共同點是三人都沒有在1946年進入清華就讀,但是原因和結果各不相同。

有些大家的女兒最終依然是進入到了清華,重提此事並不是有惡意要去攻擊和抹黑前輩大家,而是因為她們的事例反而是能從另一角度反映,當時的辦學制度並不公平。

應該不會有人想當然地認為,這三人就學途徑的不同正好反映了當時入學方式的多元化吧。

民國時期的教育公平:三位大家的女兒都沒考上清華?民國時期的教育公平:三位大家的女兒都沒考上清華?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薛蠻子 選用的照片,其實是林徽因(右)和她的表姐王孟瑜、王次亮和曾語兒,拍攝於1916年,壓根不是三位大家的女兒。

民國時期的教育公平:三位大家的女兒都沒考上清華?

最後,熟悉歷史的人會知道,民國時期的高校的確是十分「自由」的,各校招生都是自主命題,類似於今天的自主招生制度,統考制度則短短存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1938-1940),國家教育部也不直接幹涉招生工作。

這樣一來,表面上看,高校是有了很大的自由度。

可如果以「大家的女兒都沒有能夠進入自己任教學校就讀」作為例子來高唱教育公平,其實忽略了一個本質的問題:教育公平應該體現在全民受教育上。試問一下,民國時期是否普及了義務教育,是否進行過掃盲,是否人人有書讀,教育的資源是不是依然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拋開時局動蕩的因素,民國政府其實並沒有花費很多的心思在教育公平上。

以文盲人口為例,由於民國政府並沒有進行過一次全國範圍的人口普查,因此準確的文盲比例是難以得知的。不過,新中國成立之初,曾粗估全國上下的文盲率在80%左右。從這個數字也可以倒推出民國政府在教育領域少有作為。

民國時期的教育公平:三位大家的女兒都沒考上清華?

單說學費的問題,孫中山創立中華民國時曾頒布規定,初中、小學以及各類師範院校免費。但是對於積貧積弱的很多中國家庭而言,是完全意識不到教育可以改變命運這一作用的。即使到了抗戰勝利後,時局穩定了下來,學齡前兒童的入學率也僅達到7成,他們中有很多又中途輟學了的。

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學費從幾十大洋到幾百大洋不等,這直接導致了很多孩子無法繼續求學。至於外國人興辦的教會學校,師資力量更為優秀,教學實力更強,但卻是更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

如果能夠想到這些層面,應該能對於民國教育是否公平做出合理的評價。

任何制度都不會是完美的,只要有人參與其中就容易滋生腐敗,我們能做的是儘可能地維持公平。

因為「大家的女兒都沒有能夠進入自己任教學校就讀」,並不能夠說明任何,最起碼都不能回答因而當時就一定沒有處於社會上層的人員嘗試走關係就讀的問題。

不貶低過去,也不拔高過去,或許才是我們對待歷史最好的態度。

版權聲明

本文系用戶獨家授權發布風聞社區的稿件,轉載請聯繫觀察者網。

相關焦點

  • 1946年三名女孩考清華落榜,民國教育公平?真相是......
    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歷史研究院」(ID:zglsyjy)綜合整理自風聞社區反謠言中心《民國時期的教育公平:三位大家的女兒都沒考上清華?》
  • 大V狂贊民國教育公平遭群嘲:2020年了,你還當國民是文盲?
    他發布了一條圖文微博感慨:清華建築系主任梁思成的女兒梁再冰、文學院長馮友蘭的女兒馮鍾璞、校長梅貽琦的女兒梅祖芬三人1946年報考清華,皆因差幾分而落榜。「這讓人看到了那個年代中國教育的公平和良心」。此條微博下亦有附和,稱「看這些也感動不了那些今天的高考腐敗者」。
  • 大V狂贊民國教育公平遭群嘲:0202年了,你還當國民是文盲?
    他發布了一條圖文微博感慨:清華建築系主任梁思成的女兒梁再冰、文學院長馮友蘭的女兒馮鍾璞、校長梅貽琦的女兒梅祖芬三人1946年報考清華,皆因差幾分而落榜。「這讓人看到了那個年代中國教育的公平和良心」。此條微博下亦有附和,稱「看這些也感動不了那些今天的高考腐敗者」。
  • 由山東替考事件想到民國大師的子女們差2分考不上清華時
    ,左四梅貽琦在水木清華1946年,住在清華園中的三個女孩梁再冰、馮鍾璞、梅祖芬-報考清華落榜了。馮鍾璞後來南開大學外語繫念了一年,1947年以同等學力考上了清華大學外語系二年級。中國最好的教育是在民國時期,民國最好的教育是在抗戰時期
  • 75年前,3位考生落榜清華,後人評價「這是中國教育的希望」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發展,教育也越來越引起各國的關注和重視。 偶然間,看到一則舊聞。1946年,曾有三位學生報考清華大學落榜,卻得到所有人的一致好評,大家紛紛說「她們的落榜,讓人看到中國教育的希望所在」。
  • 清華大學民國時期招生試卷曝光,回到民國,你還能考上大學嗎?
    清華大學民國時期招生試卷曝光,回到民國,你還能考上大學嗎?卷合筆落,刀劍回鞘,牽動人心的兩天高考今天結束了。高考,承載著成千上萬個家庭和孩子的夢想,寒窗12載,終於到了檢驗自我的時候。今年高考數學一出考生難哭,當數學考試結束之後,很多考生出來就掉下了眼淚,表示題目太難,自己沒做出來。從今年的考試題中可以看出來,高考的改革正在進行大變化。其實高考至今,改革不少,變化也不少。從1977年恢復高考,遂之被稱為「黑色七月」。再到時間被改為六月,再到已經推行十年的文綜一張卷。其實中國在民國時期就已經高考時代了。
  • 林徽因不相信女兒沒考上清華,申請複查試卷,看完說:可惜了!
    林徽因不相信女兒沒考上清華,申請複查試卷,看完說:可惜了!關於林徽因這名才女子,小編之前也寫過很多關於她的文章。她是才華與美貌並存的奇女子。1946年,梁思成擔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而林徽因也以特邀教授的身份在清華教書,那一年,他們的女兒梁再冰也參加了全國高考。父母都是清華教授,梁再冰首先報的也是清華大學建築系。本以為憑藉優越的家庭教育,自家的女兒怎麼也能輕而易舉考上清華,可是天不如願,梁再冰居然沒有考上清華。
  • 兒子沒考上清華,林徽因去查看試卷了?來看看謠言與事實的差距
    講這則段子的人說了,「雞湯」的養分有三:一、民國教育界的人士講究公平公正,不因為首先,梁從誡考清華這一年,是1950年,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事,與民國教育制度什麼的沒有半毛錢關係。周承恩寫有《我的清華老同學梁從誡》一文,文中說梁從誡「喜好美術、工藝及建築設計」。他還舉了一個例子,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在確定國旗、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樣式時,現在大家都知道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牽頭設計的,但國旗是在全國徵求設計圖案。
  • 梁思成子女均未考上清華建築系,都遺憾的去了北大,北大:我委屈
    說到民國時期的才子才女,林徽因和梁思成兩個人是必不可少的。雖然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三人曾有過三角戀關係,但是最後卻是梁思成抱得美人歸,也算是有個美好的結局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結婚以後,林徽因給梁思成生下了一兒一女,生活也是比較幸福的!
  • 民國時期大學轉學轉系制度研究——以清華大學為例
    民國時期的清華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成效斐然,完善而靈活的轉學轉系制度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有相當數量的知名學者曾經受益於轉學轉系制度,例如,清華歷史學系的夏鼐、吳晗、王永興、何炳棣、李埏、何兆武等都有轉學轉系的經歷;清華數學系的鐘開萊、莊圻泰與田方增都曾轉系,施祥林、柯召、許寶騄等則是轉學制度的受益者。
  • ...發問:什麼是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所有人考上北大清華復旦嗎?
    什麼是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不是所有學生都考上北大清華復旦就是公平?是不是所有學校課堂都打造得一模一樣就是公平?回顧69年教師生涯,她坦言最難的就是真正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這正是新世紀教育改革的核心價值所在。「今日的教育質量,就是明天的國民素質,因此必須教好每一個學生。」所謂教好,不是說每個人都要一百分,因為學生是有差異性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不能用標準化的一把尺子。標準化只是一個基礎,學生在這個基礎上一百種發展。
  • 出生在民國時期的一位女子一生生下八個子女,個個都十分有本事!
    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生育出好的孩子,在孩子們還年幼的時候給予他們最好的教育,讓這些孩子們在長大成人之後,可以成為一位有文化,優秀的人才。在長大之後,可以散發出自己的光芒,可以憑藉自己的一份力量為自己的國家做出貢獻,可以成為國家的棟梁,報答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國家。在民國時期,曾出現過不少優秀的人才。雖然說民國並沒有維持很長的時間,僅僅只有幾十年的時間。
  • 民國時期前十大學排名,復旦沒上榜,這所大學的排名卻高得驚人
    民國大學排名近年來,中國教育部加大了對各高校的投入,中國高校的整體實力也在不斷地提升。其中「985」「211」大學更是飽受親睞,許多學子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就是為了考上這些大學,在將來的工作學習中取得更多的優勢。
  • 教育的力量,把高考落榜生放到清華、北大旁聽課,結果讓人感動
    這是民國時期的風氣。現在能不能呢?北大保安隊清華、北大的保安隊非常著名,很多沒考上大學的人都慕名來參加保安隊。北大保安隊每年都有考上大學的,甚至有人考上北大。在2011年,有位甘相偉的保安,在北大旁聽課程,考上了北大中文系,還寫了一本書《站著上北大》。
  • 昔日清華不唯權
    這樣的結果,林徽因怎麼也沒想到。結果公布那天,聽到消息後的她呆呆在原地愣了很久,而女兒梁再冰更是一臉地難以置信。林徽因不甘心,當晚,她和梁思成商量了很久,商量的結果是:他們決定調出女兒的試卷看看是否有疏漏。
  • 全民都在炒「清華北大」正常嗎?沒考上清華北大就感覺沒考上大學
    ;刷抖音也都是看到高調慶祝上清北的學生視頻;就連人民網和官方媒體也都是在報導那些考上清北的學生故事。這些考上清北的學生,平時在學校不受到關注,一旦被清北錄取就受到萬千寵愛。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感受到,好像只有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才叫考上了大學,至於其他的學校,關注的人就非常至少。感覺整個中國就兩種大學:一種大學叫「清華北大」,一種大學叫「其他大學」。
  • 民國時期北京的大學
    [摘要]民國時期的大學,基本上分成三類:公立或者叫國立大學,比如北大、清華、北師大;一類是教會大學,燕京和輔仁都是教會大學;還有一類是私立大學和半公立半私立大學,像中國大學、中法大學。「清華園」三個字是清末軍機大臣那桐寫的,今天這個匾還掛在清華西門,「文革」的時候給砸了,後來又恢復了。清華大學是當時國立大學中比較特殊的。庚子賠款,中國賠給美國三千二百多萬兩白銀,折合二千四百多萬美元,後來美國退還了30%的庚子賠款,指定這筆退還經費只能用於教育,因此就在1911年春由外務部和學部在西郊清華園籌辦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選派人才留學美國。
  • 民國時期清華、北大、復旦等大學的國文課本裡,究竟藏著什麼?
    前幾年,民國時期的小學教材突然走紅。實際上,和小學教材相比,民國時期的大學教材,也獨具特色,尤其富有人文氣息。自民國時代起就在各高校普遍開設「大學語文」,是當時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當時稱為「大一國文」,居於十分重要的基礎地位。民國時期思想活躍,大學可以自編教材。
  •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浪漫,都在這三部電影中
    要問小編最喜歡的浪漫風格,那一定是民國其實大上海的浪漫了。那種中外結合的服裝、建築、顏色,經過這麼多年的沉澱後,充滿了復古風情的浪漫。而帶有這種風格的電影也是小編的最愛。今天時間電影院就為大家介紹三部身處民國時期大上海的電影。
  • 清華教授:那些考上清華的天之驕子,家長從小會在三個方面逼他們
    孩提時期的成長過程非常重要,特別是在6~8歲的年紀,如果在一些教育方面家長注意的話,很可能會讓自己的孩子得益一生。所以說家長們千萬不要以工作忙來推脫對孩子的教育,當你發現自己對孩子無所適從的時候,說明你對孩子的成長幹預已經晚了。為什麼說別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監督,就可以獨立完成屬於孩子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