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出現在公眾視線中的大V@薛蠻子 不知道是不是耐不住寂寞了。
7月8日晚,他發布了一則微博,稱有三位大學者大專家的女孩因為差幾分沒有考上↓↓
是哪三位大家?他們的女孩又是因為差了幾分沒有考上什麼學校,或者什麼項目嗎?
圖片裡的信息告訴我們了,原來是清華建築系主任梁思成的女兒梁再冰、文學院長馮友蘭的女兒馮鍾璞、校長梅貽琦的女兒梅祖芬三人1946年報考清華,結果因為差了幾分而落榜。
該圖片還有文字盛讚,「這讓人看到了那個年代中國教育的公平和良心」。
轉發區也有另一位大V@董藩 對此進行附和,還稱「看這些也感動不了那些今天的高考腐敗者」。
這兩天恰好是高考,原來發布相關網貼的用意在此啊。
但稍微願意去了解一下歷史的人就會知道:
梁思成的女兒梁再冰1946年考入了北京大學;馮友蘭的女兒馮鍾璞,1946年先進入南開大學外文系就讀,隨後在1948年再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而校長梅貽琦的女兒梅祖芬則是先到了清華大學的先修班補習,次年才正式進入清華大學。
可以看到,共同點是三人都沒有在1946年進入清華就讀,但是原因和結果各不相同。
有些大家的女兒最終依然是進入到了清華,重提此事並不是有惡意要去攻擊和抹黑前輩大家,而是因為她們的事例反而是能從另一角度反映,當時的辦學制度並不公平。
應該不會有人想當然地認為,這三人就學途徑的不同正好反映了當時入學方式的多元化吧。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薛蠻子 選用的照片,其實是林徽因(右)和她的表姐王孟瑜、王次亮和曾語兒,拍攝於1916年,壓根不是三位大家的女兒。
最後,熟悉歷史的人會知道,民國時期的高校的確是十分「自由」的,各校招生都是自主命題,類似於今天的自主招生制度,統考制度則短短存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1938-1940),國家教育部也不直接幹涉招生工作。
這樣一來,表面上看,高校是有了很大的自由度。
可如果以「大家的女兒都沒有能夠進入自己任教學校就讀」作為例子來高唱教育公平,其實忽略了一個本質的問題:教育公平應該體現在全民受教育上。試問一下,民國時期是否普及了義務教育,是否進行過掃盲,是否人人有書讀,教育的資源是不是依然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拋開時局動蕩的因素,民國政府其實並沒有花費很多的心思在教育公平上。
以文盲人口為例,由於民國政府並沒有進行過一次全國範圍的人口普查,因此準確的文盲比例是難以得知的。不過,新中國成立之初,曾粗估全國上下的文盲率在80%左右。從這個數字也可以倒推出民國政府在教育領域少有作為。
單說學費的問題,孫中山創立中華民國時曾頒布規定,初中、小學以及各類師範院校免費。但是對於積貧積弱的很多中國家庭而言,是完全意識不到教育可以改變命運這一作用的。即使到了抗戰勝利後,時局穩定了下來,學齡前兒童的入學率也僅達到7成,他們中有很多又中途輟學了的。
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學費從幾十大洋到幾百大洋不等,這直接導致了很多孩子無法繼續求學。至於外國人興辦的教會學校,師資力量更為優秀,教學實力更強,但卻是更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
如果能夠想到這些層面,應該能對於民國教育是否公平做出合理的評價。
任何制度都不會是完美的,只要有人參與其中就容易滋生腐敗,我們能做的是儘可能地維持公平。
因為「大家的女兒都沒有能夠進入自己任教學校就讀」,並不能夠說明任何,最起碼都不能回答因而當時就一定沒有處於社會上層的人員嘗試走關係就讀的問題。
不貶低過去,也不拔高過去,或許才是我們對待歷史最好的態度。
版權聲明
本文系用戶獨家授權發布風聞社區的稿件,轉載請聯繫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