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胖妲己
必記本原創文章
5月15日,有一條驚人的消息:從本年度開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停招本科生。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於2002年4月21日。前身是1985年在中文系設立的編輯學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傳播系。
成立十八年,正值青春年少的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停招本科生的決定意味深長。
還是講講以前的清華吧!
1946年,對於時任清華大學營建系主任的梁思成與清華營建系特聘講師的林徽因而言,是極其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林、梁終於在闊別北平9年後重歸了這片已「物非人非」的故土。
這一年,也是他們作為父母操心的一年:因為:這年,他們的女兒梁再冰正備戰高考。
詩人、建築大師林徽因此時的身體已經有些欠佳了,但在女兒的高考面前,她絲毫不敢半分懈怠。好在平日裡,女兒梁再冰一直成績優異。
17歲的梁再冰和父母一樣對建築情有獨鍾,因為從小耳濡目染,她在建築設計上也表現出了相應的天賦,梁再冰心裡的目標和父母所想完全一致:清華建築系。
林徽因與女兒
相比其他學子,梁再冰在清華和清華建築系具有明顯的優勢,畢竟:她所報考的這個建築系正是她父親一手創辦。
實際上,梁再冰與清華的淵源遠不止這般簡單。
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真正提出者,正是梁再冰的爺爺梁啓超。
此外,梁啓超還曾出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雖然梁再冰考清華時爺爺梁啓超已去世17年,但他的淵源一直與清華緊密相連。
為了順利考上清華,梁再冰在父母的陪伴下艱苦奮戰。
可是放榜當日,林徽因一家全都懵了:差兩分,未上榜!
這樣的結果,林徽因怎麼也沒想到。結果公布那天,聽到消息後的她呆呆在原地愣了很久,而女兒梁再冰更是一臉地難以置信。
林徽因不甘心,當晚,她和梁思成商量了很久,商量的結果是:他們決定調出女兒的試卷看看是否有疏漏。
很快,素來行動力驚人的林徽因便託人拿到了女兒的試卷,她一個個挨個看過去,只要兩分,只要有兩分的疏漏,女兒梁再冰便可以進入清華建築系。可偏偏,整個試卷上,竟連兩分的錯判、漏判都未有。
林徽因感嘆著高考閱卷老師的認真、公正,良久,她起身將試卷慎重地交給了老師。
林徽因是個極有原則的人,「後門」二字她從未開過,自然也不會為自己的女兒去開,即便這事對女兒的打擊極大。對於大學的規章制度,她和丈夫只會是堅定的執行者、守護者。
看完試卷後,林徽因和梁思成平靜地接受了事實。他們意識到,他們的衣缽是不可能傳給女兒了,即便她有天賦且也喜歡建築。
後來,梁再冰轉身去了錄取分數線稍低的北大西語系。也是自這開始,梁再冰的一生便與她最初理想中的建築再無半點瓜葛。
梁再冰
最終,沒有受過新聞訓練的梁再冰成了新華社的駐外記者,這一點倒似乎與今天清華大學停招新聞傳播本科生的決定不謀而合,雖然極具諷刺意味。
因為,本文想說的是從前的清華不以權謀私、不看人下菜,不以領導的意志為標準,比較公開、公平、公正,昔日的清華很單純。
1946年,除了梁思成的女人梁再冰,還有兩位女生落榜清華,體現了當時清華的鐵面無私和教育的公平正義。這兩個女生分別是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女兒梅祖芬和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馮友蘭的女兒馮鍾璞。
梅貽琦是與北大蔡元培齊名的校長,1946年,他的女兒梅祖芬報考清華失利。當時有人提議破格錄取,梅校長拒絕。結果,梅祖芬就去了錄取分數略低一點的燕京大學。
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馮友蘭的女兒馮鍾璞(宗璞)現在是著名作家,據她的好友文潔若回憶:「宗璞也提及一樁往事,說當年沒考上清華的豈止梁再冰,她和梅祖芬的考分也是沒夠上清華的分數線。她只好在第二志願南開大學外語繫念了一年。」
清華這樣的做法並不新鮮。
1938年後,清華與北大、南開組成西南聯大,因為地處雲南昆明,西南聯大在各個方面都要仰仗當地的實力派雲南省主席龍雲,而事實上龍雲也曾給了聯大很大的支持。
一天,龍雲專門找到梅校長,說這次孩子沒考好,沒能進入聯大附中,請求破例。梅校長委婉地拒絕了,但為求變通,他還是替龍雲找了聯大的教務長,大學者潘光旦做龍雲孩子的輔導教師,讓其明年再考,但潘老師的補課費事先講好由龍雲自己出。
梅校長的作風深深影響了周圍的人。
一次安徽省主席劉鎮華為孩子讀書的事給清華教務長潘光旦寫信,讓他安排自己的兩個孩子入校旁聽,請求通融。按規矩,清華不設旁聽生,收到信後,潘光旦給劉主席回了一封信「承劉主席看得起,但清華之所以被人瞧得起,全是因為他按規章制度辦事,如果把這點給破了,清華不是也不值錢了嗎?」
就是建國初期,清華也一直堅守制度、按章辦事,而當時的整個環境也習以為常。
1957年,一個叫翁如璧的女孩,報考清華大學建築系失敗,她極度傷心,找到自己的父親,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翁獨健,要求他幫忙,翁獨健當時是北京教育局局長,應該說權力很大,在得知女兒的事後,他只淡淡地對女兒說了一句話「正因為我是教育局局長,更不能那樣做。」
清華大學不唯上、不唯權的傳統其來有自。
在清華學校時期,校長由外交部任命。據現有資料看,外交部任命下達後,校長來校就職,並無隆重儀式。
1928年,國民黨北伐勝利後,南京政府改清華學校為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由國民政府簡任,這比北京政府時期顯得更為鄭重。同時,與政府高級官員類似,校長就職典禮開始舉行隆重儀式,並由政府代表監誓。同時也意味著南京政府努力將大學管理逐漸嵌入國家行政管理體系之中,政治主動地、有意識地逐漸影響於教育。
1928年9月18日,國立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羅家倫就任時,革命元老周震麟監誓,北平政治分會、平津衛戍總司令、北平特別市黨部、北平市政府、外交部北平檔案處、清華董事會以及美國公使館均派代表參加。羅家倫挾北伐勝利餘威而來,初期頗受師生歡迎,就職典禮自然開得隆重而成功。
羅家倫(1897—1969)
1929年開始,中原大戰爆發,北方政局動蕩,羅家倫校長與教授、學生矛盾逐漸激化,清華先是爆發驅趕校長風潮,羅家倫校長離開學校,後清華師生又拒絕閻錫山任命的喬萬選當校長。直到1931年3月17日,國民政府第16次國務會議上,通過了羅家倫辭職及吳南軒的任命案。4月3日,兼理教育部部長蔣介石籤署教育部第550號令,正式任命吳南軒為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1931年4月20日,吳南軒到校,在大禮堂宣誓就職,國民黨中央委員張繼、褚民誼,北平市黨部、北平市政府、外交部、燕京大學等代表出席。正是在這次典禮上,黨國元老張繼倚恃資深經歷,罔顧學府尊嚴,受到了清華學生的批評。
張繼(1882—1947),字溥泉,河北滄州人。國民黨元老、民國政要。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民國成立後,任第一屆參議院議長。後參加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後歷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國民黨北平政治分會主席、國史館館長等職。1947年12月15日病逝於南京。
4月20日的就職儀式,原定10點開會,張繼等人遲至10點45分才到。如此重要、隆重的集會,政府代表居然遲到45分鐘,這讓師生深為不滿,學生噓聲不斷。張繼非但不為自己姍姍來遲道歉,反而因學生的噓聲大為生氣。
吳南軒宣誓完畢,監誓人張繼發言。或許高居廟堂的日子久了,或許被氣昏了頭,張繼全然不顧自己的身份與發言場合,發言中多處指責清華,諸如學生多屬紈絝子弟,飛揚浮躁,缺乏讀書風氣,清華並沒有培養出人才,等等
這些批評,並無新意。
早在1908年,章太炎就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上撰文批評美國&34;辦學倡議,認為&34;,實則是&34;,清政府&34;,遊學美國,&34;。
進入20年代,國內民族主義思潮高漲,清華受到更加猛烈的抨擊。社會上部分輿論指責清華培養的學生是「感化受美最深」,「未」出&34;預備「留美」,而未嘗預備「回國」,可恥孰甚。
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肖楚女甚至認為帝國主義「通過退回庚款辦清華這樣的買辦學校,一天一天地陸續製造出這種賣國的買辦」。因此,張繼的這些批評不過拾早先某些社會輿論牙慧而已。發言完畢,張繼還公然挑釁:&34;
此時的清華,已非五四運動前&34;的清華,此時的清華學生也早已從以前接受嚴格管束的乖學生變成了校園中的&34;。經歷了五四運動的洗禮,尤其剛成功進行了驅逐羅家倫拒絕喬萬選運動的清華學生,對張繼傲慢、無理的指責自然不會接受。
果然,張繼話音未落,即有中文系學生王香毓(五級)站起來,大聲質問張繼:&34;
民國時期的清華大學
王香毓的質問,犀利尖刻,句句擊中要害,令張繼異常尷尬。好在張繼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隨機應變、能屈能伸的能力自不一般。張繼連忙向清華師生道歉,自認應邀演講,交通堵塞以致遲到;至於中山陵之設計者,盡人皆知出自清華校友呂彥直之手云云。張繼道歉後,&34;鄒韜奮評論&34;。
清華學子不唯上、不唯權、只唯理,舌戰張繼的情形,被許多校友津津樂道,陳岱孫、錢端升、許振德、黃開祿等校友回憶中均有提及此事。
在當時,即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被鄒韜奮以《清華學生與張繼之舌戰》為題,在《生活》第6卷第20期上發表。
鄒韜奮指出:&34;
鄒韜奮批評張繼,稱讚了清華學生有理的反抗:&34;訓&34;
鄒韜奮的評論可謂深刻到位、言猶在耳。
END
作者胖妲己
更多精彩請關注必記本、胖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