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那些考上清華的天之驕子,家長從小會在三個方面逼他們

2020-09-11 教育痞子

孩提時期的成長過程非常重要,特別是在6~8歲的年紀,如果在一些教育方面家長注意的話,很可能會讓自己的孩子得益一生。所以說家長們千萬不要以工作忙來推脫對孩子的教育,當你發現自己對孩子無所適從的時候,說明你對孩子的成長幹預已經晚了。

為什麼說別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監督,就可以獨立完成屬於孩子自己的工作?不是人家孩子生下來就省心,而是別人的家長帶孩子的關鍵時期,非常注重對他的教育,才有了後來十幾年的成果。

清華的一位姓馬的教授就這樣說過:青少年時期的一些習慣,有可能會影響到他一輩子,這裡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孩子今後的學習狀況,甚至還會影響到他成年以後的為人態度。

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的天之驕子,家長從小會在三個方面逼他們,特別是在孩子8歲左右的時候,一定要過早地去進行幹預。

一、懂得嚴格地要求自己,放鬆就意味著放縱

青少年時期培養孩子做事情的主動性很重要,如果這樣的習慣一旦養成的話,那麼孩子完全就不需要依靠外界的壓力和動力,驅使著他們不斷地向前行進著。

不要總想著孩子小有些事情做不到很自然,正是因為孩子在有些事情上做不到,還需要家長不斷地督促著他們進行,看起來這只是一件小事情,習慣形成之後孩子以後不用你督促,也會把事情完成得很好。

二、懂得合理地運用時間,為自己的生活做好規劃

老天在為每個人所分配的時間是絕對公平的,沒有哪一個人比別人的時間多,為什麼有的孩子就可以做到學習愛好兩不誤,而有的孩子光用來學習都覺得時間不夠用呢?時間都一樣只是利用時間的方式不同而已。

千萬不要小瞧孩子的規劃能力,只有父母眼中長不大的孩子,沒有完全沒有潛力的孩子,這個孩子的潛力如何就要看父母所下的決心有多少。有的家長習慣為孩子安排生活,雖然一天的活動安排得很合理,可是孩子只是一個被動的執行者,這樣的孩子永遠都長不大。

要讓孩子在成長當中自己參與進來,要讓孩子自己去規劃自己的時間,家長只要教會他們如何去規劃就好了。

三、面對錯誤的時候不害怕,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有的孩子在生活中很膽小怕事,他們常常害怕承擔某項錯誤的責任,因此總會撒謊或者找藉口去推卸責任。

其實有這樣的孩子主要責任在家長,你是否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問緣由就馬上開口批評,讓孩子因害怕你而不敢承認錯誤,時間長了孩子就養成了這種膽小怕事的習慣,遇到事情就推脫不願意承擔自己所擔的責任。

教會孩子勇於面對錯誤很重要,只有肯面對自己錯誤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中積極地去改正,這樣的人的一生是不斷進步的。

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千萬不要著急去教育,而是心平氣和地了解整件事情的起因和經過,有些時候在事情發生之後,孩子可能就已經意識到錯誤了,根本不需要家長去一遍又一遍地重申。

孩子的成長大部分責任在家長身上,所以有時間去羨慕別人家孩子,不如反思一下,家長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讓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優秀。

你覺得如果我們想讓孩子考上985、211大學,還應該在哪些方面逼他們呢?歡迎評論。

相關焦點

  • 高考狀元:想要考上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這三方面習慣要從小培養
    高考狀元:想要考上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這三方面習慣要從小培養說到清華北大,這是所有學習夢想的學習聖地,可是,考上清華北大這樣的一流名校又談何容易,需要從小就開始做準備,高考狀元就分享了自己上名校的經驗,在學習上有三個習慣需要從開始就培養,這樣才有機會進入名校,尤其是像清華北大這樣的一流大學。
  • 他2次被北大、清華勸退,第4次又考上清華,教授:這孩子沒法教
    「四川考霸」張非,1次考上復旦,1次考上北大,2次考上清華,他本是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但是,當他第4次高考又考入清華時,教授卻直言「教不了」,這是怎麼回事?不過,在家長的讚揚聲中長大的張非,卻沒有養成一個好習慣,他「恃寵而驕」,經常幹出一些出格的事。
  • 他3次考進清華、北大皆被勸退,第4次又考上清華,教授:沒法教
    「四川考霸」張非,1次考上復旦,1次考上北大,2次考上清華,他本是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但是,當他第4次高考又考入清華時,教授卻直言「教不了」,這是怎麼回事?不過,在家長的讚揚聲中長大的張非,卻沒有養成一個好習慣,他「恃寵而驕」,經常幹出一些出格的事。
  • 讓孩子從小就到各種輔導班補習,能不能考上清華北大?
    客觀講,當下孩子確實是普遍要比我們過去任何一個年代都要懂得更多、會得更多。 似乎這也就增加了他們考上名校甚至清華北大的概率。 假設你所在地區每年有100個清華的錄取名額,那麼在過去小孩子們不需要如此早早就開始拼的時候也是100個人能夠考上清華,而當下無數孩子從小就開始拼還是只有100個名額,也就是說名額本身不會因為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努力而變得更多的情況下,最終還是只有那麼多人可以考得上!
  • 清華教授:寫給那些想考大學的學生和家長的一封信
    教授從事研究工作近30年,帶過無數清華學子,見證過他們的成長,也感同身受,了解那些貧苦孩子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清華教授特此寫了一封信,送給全天下想考大學的學生和家長,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以下內容真實警告,希望您仔細閱讀。
  • 那些年,被清華北大「耽誤」了的孩子們
    想起一位高中校長講的事兒:暑假裡她回老家時聽鄉親們都在議論村裡有個孩子今年考上了北大。她十分好奇:這麼大的事兒,自己離得這麼近怎麼沒有聽說?於是親自上門求教,發現這個孩子其實是考上了一所北京的大學,三本院校。
  • 清華教授:從小有這7個表現的孩子,看似是缺點,其實都是閃光點
    清華教授:從小有這7個表現的孩子,看似是缺點,其實都是閃光點大家好,歡迎關注【內容匠人說教育】,記得右上角關注哦!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清華大學教育學教授的育兒觀點,他為我們總結了7個看似是缺點的特點,其實都是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 那些千辛萬苦考上清華北大的農村學生,如今過得怎麼樣了?
    清華北大的一些基礎學科,出來的畢業生必須能坐冷板凳,一時半會想要出成績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比如湖南的那個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張曉勇,先是在廣東日化企業工作,後來回到長沙,輾轉幹起了保安工作,現在是某物業公司客服部主管;又比如人大的那個畢業生,檔案學專業畢業,現在是一個農村家庭婦女。
  • 考上清華北大獎勵50萬 升學率把教育徹底逼瘋
    但她早就聽說過,這所高中去年有30多個學生考上了清華北大,而她也知道今年這個數字將突破40。  這所高中創造的「北清升學率」,整個縣城幾乎盡人皆知。在縣城,計程車司機能準確說出最近兩年考上北大清華的人數,高中門口推著冰箱賣飲料的老闆,熱情地向前來擇校的學生家長詢問學生的考分,並根據自己掌握的招生信息,判斷那些學生能不能進入該校重點班。
  • 他兩次被北大、清華勸退,第4次又考上清華,教授:這人沒法教
    如果說一個人參加高考,參加了四次,你可能以為他是連續三次都失敗,第三次才考上的大學,但是今天講的這個人名字叫張非,他參加了四次高考,一次考上復旦,兩次考上清華,一次考上北大。可以說他在學習這方面是非常有天賦的。但是後來他又經歷了什麼呢?
  • 那些考上北大清華等一流名校的學生真的是老師教的嗎?
    因為這樣的學校,每年考取清華、北大的人最多。考上的人數多,當然是和老師的教授有關係了,他們有李永樂這樣的名師。你能不說是老師在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嗎?老師本身的優秀,再加上他們的經驗,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北京的孩子更容易考上清華北大?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傳說「北京人400分就能上清華」,作為北京人的我只想說:「瞎扯!」即使本地人會享有一定程度的照顧分,但最多也就講個十幾分,而清華每年的錄取分數都在650分以上吧,怎麼會因為是北京戶口就降200多分呢?
  • 清華教授直言: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家長要做好「三松兩嚴」
    很多家長過於忽視事情的結果,最後卻忽略了孩子成長過程中付出的那些努力。所以在清華教授看來,培養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要先關注孩子的內心,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以淡然的心態教會孩子理性的看待別人的評價,而不是用暴力的評價方式,改變孩子內心對自己的判斷。
  • 全民都在炒「清華北大」正常嗎?沒考上清華北大就感覺沒考上大學
    ;刷抖音也都是看到高調慶祝上清北的學生視頻;就連人民網和官方媒體也都是在報導那些考上清北的學生故事。這些考上清北的學生,平時在學校不受到關注,一旦被清北錄取就受到萬千寵愛。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感受到,好像只有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才叫考上了大學,至於其他的學校,關注的人就非常至少。感覺整個中國就兩種大學:一種大學叫「清華北大」,一種大學叫「其他大學」。
  • 考上清華,卻在工地安靜搬磚,黑龍江一學子感動眾人
    考上了清華大學,這是多讓人豔羨的一件事啊!要知道,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一個省也不到100人。這樣的學子,那可是鳳毛麟角,誰能不仰慕啊?可是,搬磚,這可是粗重的體力活兒。頂著高溫烈日,在太陽底下曬著,黃汗淌黑汗流的,有幾個人願意啊——除了那些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在建築工地上討生活的農民工,恐怕沒有幾個年輕的身影吧。
  • 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靠的都是高智商嗎?在老師看來智商並不超群
    在我國,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都深受人們的羨慕,對於很多局外人來說,清華北大都是智力超群的天賦異稟學生。記得清華某大學教授,曾經對清華500個學生家庭進行了深入調查,結果發現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其核心的原因非家庭背景也不是智商超群,這些學生的平均智商均在130左右。
  • 清華大學教授:孩子能考上清華核心原因是智商
    能考上清華的核心原因不是努力,是智商。這話出自清華大學王晶教授之口。據@新華視點報導,家庭教育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王晶對清華五百個學生的家庭教育深入調查發現,這些孩子能考上清華的核心原因並不是家庭背景、個人努力程度等,而是他們的平均智商在129至131之間。「大家要承認個體差別。
  • 就憑你,不要想著考清華北大
    有人說:考清華,考北大,名牌大學全拿下,大人吃了白又白,既能升官又發財。 聽到這首歌謠,似乎又回到了多年以前,一群天真的孩子,暢想著自己的未來,那未來只有清華和北大。其實那只是一個夢,很多家長都懂,就憑自己的孩子,清華北大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地方。
  • 清華教授說出方法,想考上985高校,可不全是憑個人努力而已
    每年高考志願填報上,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就會填報985、211大學,而最後錄取的機率也高。學生進入名校學習,不僅靠個人努力,還需要家長的頂力支持上清華、北大是多少人的夢想,可是慢慢地發現,自己能考上這種頂級學校不是那麼容易之事,學校也就只有那些佼佼者才有機會攀得上這種高校。
  • 清華教授:能考上清華原因並非個人努力而是智商
    新華視點【教育專家:要承認個體差異】家庭教育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王晶對清華五百個學生家庭的家庭教育深入調查發現,這些孩子能考上清華的核心原因並不是家庭背景、個人努力程度等,而是他們的平均智商在129-131之間。「大家要承認個體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