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增195個顆粒劑產品登記,同比增加43%,其中77%的產品毒性為低毒,這樣的品種結構變化,釋放了什麼信號?
不到4000億日元的日本農藥市場,憑什麼打造了聞名世界的精緻農業?
價值29.4億的地下害蟲市場,克百威、甲拌磷等高毒顆粒劑退市後,誰來接盤?
「減量控害 安全發展」的背景下,綠色顆粒劑將承擔怎樣的角色?
11月23日上午,在中國「有福之城」,福州,由「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植保產品推廣工作委員會」與「第三十五屆全國農藥藥械交流會組委會」聯合主辦,由河北千百季(博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獨家冠名的「首屆綠色農藥顆粒劑發展及應用論壇」,給出了答案。
為探討我國農藥顆粒劑的發展及未來,主辦方特邀國際上在農藥顆粒劑研發應用最有特色的日本國農藥專家,講述農藥顆粒劑發展史和使用技術,並邀請國內農藥主管部門、科研機構、生產企業等專家介紹有關進展,共同推動綠色農藥顆粒劑健康發展,助力我國綠色發展。
本次論壇吸引了200餘位代表到會交流學習,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藥械處副處長張帥和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植保產品推廣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陳昶主持。
參會嘉賓
「農藥顆粒劑具有控釋長效、使用方便、施藥對靶、天敵安全、環境友好等優點,在植物地下害蟲、鑽蛀性害蟲、植物病害、水田雜草等防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顆粒撒施是農藥使用技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省工、長效、無飄移風險,顯著減少田間噴藥次數和減輕勞動強度,符合綠色發展戰略,受到用戶歡迎。」
在論壇開幕致辭中,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植保產品推廣工作委員會袁會珠主任如此說到。
確實,隨著我國高毒農藥淘汰進程加快,涕滅威、克百威、甲拌磷、甲基異硫磷等廣泛應用於地下害蟲防治的殺蟲劑顆粒劑將被淘汰,再由於毒死蜱的限制使用,地下害蟲防治對殺蟲劑顆粒劑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基於此,農藥顆粒劑品種結構正在悄然發生調整,一批符合綠色發展戰略的高效、低毒、綠色農藥顆粒劑正在引起關注,農藥顆粒劑配套的撒施裝備日趨成熟,新型農藥顆粒劑的登記應用也推動了我國水稻田秧盤緩釋處理技術的發展,豐富了我國農藥使用技術體系。
關於農藥顆粒劑的登記,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藥效審評處王曉軍副處長介紹,2018年是顆粒劑登記跨越式發展的一年,新增195個顆粒劑產品登記,同比增加43%,劑型數量排名由第9名上升到第七名,超過水乳劑、微乳劑,佔比得到了大幅提升。此外,近3年新增顆粒劑產品362個,其中微毒57個,低毒281個,佔比高達93.3%,無一例高毒登記,由此可見,我國顆粒劑品種結構已經悄然調整。
最後,王處長基於顆粒劑的劑型、應用、政策優勢,也提到,顆粒劑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同時也看到,顆粒劑存在載體用量大、配方存在不合理、用藥量差別大等諸多問題,為此,王處長建議,在產品開發上,開發更多更安全有效產品,如水田省時省力省工的顆粒劑產品,同時關注高毒農藥禁限用政策,隨時調整產品結構;在工藝改進方面,研發更加安全、高效配方產品,如提高擴散和分布性能的日本大粒劑技術。
從王處長的講解中,我們看到了我國目前農藥顆粒劑已經在發生改變,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農化企業投入到顆粒劑的應用推廣上,農藥顆粒劑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
2017年,日本的農藥市場容量為3890億日元,論市場規模,不及我國五分之一,然而日本農業卻成為了世界上「精緻農業」的典型代表,是如何做到的?日本農藥株式會社市場開發部部長菊武和彥帶來了精彩的講解中。
在1976年以前,日本農藥對進口農藥高度依賴,但是隨著對高活性農藥的自主開發大力投入,以及製劑技術的進步和新處理方法的持續開發,日本農業逐漸實現了減量控害,和諧發展。以高活性,減少農藥使用量;以低毒性,確保人畜和水生生物安全;以高選擇性,確保生態鏈安全;以省力性,減少勞力投入;以經濟性,降低處理成本。同時,隨著高達89%的低毒農藥的推廣及應用,日本農藥在農業生產與環境發展、食品安全之間也獲得了最佳平衡點。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堅持,日本農業由此走到了世界農業的前沿。而佔比高達38%的顆粒劑,則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據菊武先生介紹,顆粒劑在日本水稻上有著壓倒性的使用比例。源於機插秧的盛行,自上世紀60年代始,日本水稻逐步推動秧盤處理替代噴霧處理,此後,隨著1980年一次性處理劑的登記和普及,以及90年代末吡蟲啉等長效緩釋顆粒劑的上市,加上2001年大粒劑技術的上市和普及,秧盤處理顆粒劑成為了日本水稻植保管理的主流產品。水稻秧盤處理顆粒劑的磅礴發展,也帶動了韓國等東亞國家的顆粒劑市場發展。
那麼,我國農藥顆粒劑的發展及應用現狀如何?
對此,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李永平表示,顆粒劑發展方向和發展前景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智能控釋、水面擴展等劑型,比如在水稻秧盤處理上使用,有著更大優勢,二是新的有效成分,三是新的使用方式,四式新的用途,五是新的防治對象,例如草地貪夜蛾等發生不整齊的害蟲。
顆粒劑作為防治地下害蟲的主要劑型,又在哪些地下害蟲上有更大的應用空間呢?
來自河北省滄州農科院的王慶雷研究員表示,地下害蟲是重要的農林害蟲,種類多、分布廣、食性廣雜、為害嚴重,其中,蠐螬、地老虎、金針蟲、根蛆、螻蛄等害蟲是主要的地下害蟲。地下害蟲種類複雜,需要充分了解其生活習性,以及掌握作物的特性與害蟲發生的關係,才能便於使用對應的顆粒劑產品進行有效防治。
那麼,除了掌握地下害蟲本身習性,關於顆粒劑本身,又有哪些關鍵因素是影響顆粒劑的使用效果呢?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楊代斌博士介紹殺蟲顆粒劑時表示,顆粒對藥劑的釋放及與靶標接觸和藥劑的水溶性、藥劑的親水性、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機質等因子密切相關。顆粒本身除了美觀以外,能否釋放、釋放快慢、擴散範圍等也很關鍵。基於顆粒劑的應用特點,楊博士提出,顆粒數量是關鍵因素,為均勻、有效控制地下害蟲,更好發揮顆粒劑的效果,建議使用少於1毫米的顆粒。
自草地貪夜蛾2018年入侵我國以來,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如何有效防治成為重中之重。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朱峰博士表示,研究發現農藥顆粒劑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效果優異,特別是對貴州等以山地種植玉米為主的地區,由於水源條件缺乏,大容量的噴霧不易,更加具有很高的價值,值得進一步開展研究和試驗工作。農藥緩釋顆粒劑施用於玉米喇叭口處,可以有效提高農藥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效率,減少農藥使用次數,降低農藥使用量,降低了對非靶標生物的負面影響,降低對環境的汙染,具有很好的生態環境效益。
農藥顆粒劑的發展,離不開企業在應用技術、終端推廣上的持續探索。本次論壇得到了河北千百季、陝西標正、中農聯合等企業的大力支持,他們也代表顆粒劑企業分享了企業在農藥顆粒劑推廣應用方面的實踐。
河北千百季(博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迎春分享了千百季智能化顆粒劑應用技術的探索。
千百季(博嘉)農業基於「智能化顆粒劑」技術,以省力藥劑為載體,以解放老齡化時代下的勞動力為願景,大力推動秧盤撒施,引領植保變革,致力於成為中國最具創新力的顆粒劑專家。
作為中國水稻秧盤撒施技術的先行者,從2013年立項以來,千百季歷經六年,開展過千餘次配方驗證試驗,累計近12萬畝大田試用,全面登記水稻省力植保相關產品14個,公司根據不同區域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水稻顆粒劑撒施應用方案,為中國水稻管理帶來了「省工省力、預防早治、安全環保」的全新植保模式。
相對於日本近半個世紀的推廣歷程,水稻顆粒劑在我國方興未艾,面臨著「認知改變難、病蟲害發生複雜、應用技術突破難」等問題,尤其是顆粒釋放技術,王迎春認為更是水稻顆粒劑應用的關鍵技術。千百季發現,顆粒劑在水稻上使用,需要在造粒工藝、助劑選擇、藥效釋放控制上突破技術壁壘。比如,噻呋醯胺和三環唑水中溶解度相差近400倍,如何同時使三環唑和噻呋醯胺兩種成分互不幹擾的在同一個顆粒劑中保持其合適且穩定的釋放速度,達到其在水稻上所需要的效果?經過六年摸索,千百季發現通過改性載體、特殊粘結劑、釋放速度調節劑等關鍵技術,可以解決釋放控制問題。目前,這個技術壁壘的突破,千百季顆粒劑產品可以實現「能快能慢、能長能短」,對顆粒劑釋放實現智能化控制。
同時,王迎春還表示,隨著高毒顆粒劑退市,噻蟲胺以其「微毒」「壯根提質」等特性,有成為高毒顆粒劑替代首選化合物的潛力。公司大力推動高毒顆粒劑替代,樹立「地引力」綠色顆粒品牌,圍繞「噻蟲胺+」方向打造大產品。針對不同作物靶標防治需求、不同氣候條件下藥劑釋放需求,圍繞千百季獨有的釋放控制技術,圍繞噻蟲胺,通過混撒、復配線蟲劑,混撒殺菌劑GR等混用方式,以智能顆粒劑為定位,打造「噻蟲胺+」為核心的「地引力」綠色顆粒品牌。
王迎春表示,千百季未來還將陸續有新產品下證,助力高毒顆粒劑替代,守護綠色未來。
陝西標正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總經理溫忠群分享特種藥肥應用案例時表示,特種藥肥具有五大特點:
一是緩慢釋放,以肥帶藥,藥促肥效,保苗健壯;
二是後期病蟲,前期防地上病蟲,地下防;
三是早用、少用,精準施用迅速降低病蟲基數;
四是使用安全、作物安全環境友好、省工省時。
而作為特種藥肥佼佼者,「地騰」效果明顯。未來要在現有覆蓋經作和大田作物的產品線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產品布局,打造高品質作物管理方案引領者。
山東中農聯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姜洪威介紹了新型小麥田顆粒劑的應用與開發情況。小懶豬產品依託公司吡蟲啉原藥優勢,針對小麥進行重點定位,在顆粒大小、形狀、比重、緩釋性方面進行了多次篩選 ,藥種同播,省工省力,是小麥施藥方式的革命性的改變。即將上市的金懶豬具有證件升級、防蟲防病、藥種同播、省工省時等優勢,可以起到促根、壯苗、分櫱多、防病、防蟲、增產等效果。未來,顆粒劑方面, 公司依託日本、美國等專家技術力量,在新藥開發、項目建設、工藝技術提升方面的先進經驗,進一步提升公司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將顆粒劑車間進一步升級為萬噸製劑國際化標準車間。
鶴壁弘昌化工有限公司王俊凱介紹新型顆粒劑NGR工藝流程時表示,新型顆粒劑系統有七大優勢:
一是能可靠而持久地防治多種害蟲;
二是不危害益蟲,保護天敵;
三是既能控制葉面害蟲,又能控制地下害蟲;
四是藥物能夠在土壤中移動,並能幫助植物吸收傳遞;
五是有益根系生長,增產增收明顯;
六是使用簡單,能夠實現機種肥藥於機械一體化作業,大幅降低勞動耗費;
七是對環境、使用者安全,無粉塵、飄逸。
公司新型顆粒劑NGR生產車間,雙線產能10000噸,生產設備先進,生產過程安全,生產工藝環保,廢水廢氣零排放,致力於成為NGR行業技術的領跑者!
安陽全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副主任劉越介紹了植保無人飛機顆粒撒施裝置研發及應用情況。2018年,在安徽桐城等多地進行了植保無人飛機拋灑顆粒劑防治水稻田雜草試驗,效果突出且穩定。
諸多試驗表明,植保無人機平臺是傳統施藥方式的一個的補充,具有高效、施藥質量(均勻性等)好等優點;結合合適的藥劑,合適的施藥方式,才有市場應用;亦可適用於播撒草籽、油菜花籽、樹種等。目前,安陽全豐已有毒死蜱、辛硫磷、二嗪磷等數款顆粒劑殺蟲劑,在實施植保無人飛機拋灑顆粒劑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王鳳樂致閉幕詞時表示,本次論壇主題與大會主題不謀而合,以綠色為導向,替代高毒顆粒,對生態環境與農藥行業的協調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同時,我國農藥顆粒劑的推廣應用等成績有目共睹,希望未來為綠色發展作出更多貢獻。此外,他本次論壇的舉辦非常成功,座無虛席,也說明了行業對顆粒劑發展的高度重視,希望主辦方總結經驗,把首屆變成系列,把顆粒劑論壇辦成植保雙交會的品牌論壇!
精彩花絮:
作者 | 謝斌
編輯丨農財君
報料丨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網農化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