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67,Humanitas/文
已經六十七歲高齡的周天子命造父駕著八駿從洛陽出發,一路西徵至崑崙山,與西王母相會於瑤池,終日飲酒作歌以為樂 。
校/傲慢的上校 畫/聽風者 圖/地緣谷
崑崙山,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神山,是萬山之祖。其最早的記載來自於《山海經》:「西海之中,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崑崙之丘。」但真正的崑崙山位於新疆和西藏的交界處,一條遠在西域的山脈為什麼會被中原的歷朝歷代所銘記呢?
崑崙山
﹀
圖源.shutterstock
濃厚的神話色彩
《山海經》不僅記載了重要的地理知識,還記載了眾多光怪陸離的神話傳說,這裡只提及幾個最為有影響力的。相傳崑崙山是「百神之所在」,裡面住著一位被稱作西王母的神明,她人身豹尾、虎齒而善嘯,執掌天罰與災禍。與西王母最早建立聯繫的傳說人物是我們都熟悉的后羿,后羿射日之後曾登上崑崙山向西王母求取不死藥,但其妻嫦娥偷吃飛升而成仙,后羿聞訊痛不欲生,不死藥也隨之失傳,這便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豹尾、虎齒而善嘯,執掌天罰與災禍的西王母
﹀
原始社會後期,也是華夏文明逐漸形成的時期,崑崙山與西王母再次進入中原的傳說。為了爭奪黃河下遊地區的統治權,黃帝與蚩尤在涿鹿展開大戰。起初,戰局對黃帝相當不利,九戰皆墨的他帶著愁容入睡。轉折點發生在夢中,他夢見西王母遣使者授以兵符,隨後,西王母再命人首鳥身的九天玄女教授兵法韜略、奇門遁甲之術。正是在西王母的幫助下黃帝成功擊敗了蚩尤,黃帝被後代尊為「五帝之首」,而堯舜禹這些聖明的部落聯盟首領相傳也都見過西王母。
得到兵法韜略、奇門遁甲之術的黃帝大破蚩尤軍
﹀
即使進入了文明社會,神話傳說仍然發揮著影響力。西周第五代天子周穆王雖然即位時已年過半百,但歲月攔不住遠徵冒險的喜好,他手下有位親信名為造父,此人擅長駕車,向穆王進獻了傳說能夠日行萬裡的八匹駿馬,由此深受穆王的信任與賞識。在位第十七年,已經六十七歲高齡的周天子命造父駕著八駿從洛陽出發,一路西徵至崑崙山,與西王母相會於瑤池,終日飲酒作歌以為樂。
在崑崙山頂,穆王還參觀了黃帝的宮殿,為雷公豐隆的墓葬封土。但是國內因為無君而守備空虛,東南方的徐國趁機反叛,穆王只得匆匆離開崑崙山,造父再度為他駕車幫助他迅速回京平定叛亂,因勤王大功受封於趙城,是為趙姓的祖先。另一方面,周天子與犬戎等少數民族的關係也從穆王開始惡化,首領們都不來朝見,為西周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造父載著穆王飛馳
﹀
實際上,隨著神話色彩逐漸褪去,西王母的地位悄然發生了變化,不再是那個中原人依靠她的指點才能成就帝業的女神,倒像是一位願意臣屬於周朝的番邦女王,《穆天子傳》提到西王母先是拜受穆王的禮物,在酒宴上又為穆王歌唱「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希望他有生之年能再訪崑崙山,完全不是過去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所以就有學者認為,西王母可能以西域某個古羌族部落為原型,而穆王西徵則能說明在絲綢之路開闢以前,中原和西域就曾有朝貢關係,穆王也可能真的到達過崑崙山脈。
道教文化的聖山
神話傳說能為人們世代銘記,最好的方式就是民間宗教,而渴望長生久視的帝王們更是為其推波助瀾,西王母掌管不死藥的傳說可能就來自這種想法。西漢時,民間對西王母的崇拜已經具備相當的社會影響力,文學家揚雄在《甘泉賦》中讚美道:「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壽兮」,古人的平均壽命遠遠不如現代,長壽無疑是現實的渴望。
地緣谷(用於複製)
「瓊華之闕,光碧之堂,九層元室,
紫翠丹房,左帶瑤池,右環翠水」
﹀
現代國人信奉道教者雖寥寥,但崑崙山卻隨著道教文化的發展深深刻入了我們的價值觀中,時至當代,它與西王母居住的天墉城仍然是玄幻類文學一大素材。
黃河源頭與崑山玉
在神話傳說的影響下,古人還發展出了獨特的地理觀點,認為崑崙山是黃河的源頭,即「河出崑崙」。黃河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母親河,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幾乎都會去參加祭祀,因此這一觀點關係到文化認同的問題。首先持此說的還是《山海經》,認為「河水出其東北隅」,黃河水是從崑崙山的東北部流向中原。
舊時出行不便,交通閉塞的百姓,
為求風調雨順,年年豐收,
自然而然的給崇山峻岭背後的黃河源帶上了一份神聖性
﹀
圖源.shutterstock
漢武帝在位時,朝廷聽說西邊有一個月氏國與匈奴有著國讎家恨,便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希望能夠聯合起來攻打匈奴。十三年後,儘管張騫沒能拉攏到月氏國,但他在向武帝的匯報中提到了這麼一個國家——于闐。他發現于闐的水向東流入鹽澤(羅布泊),鹽澤的水在地下潛行,南邊就是黃河的源頭。
于闐另外一個吸引武帝的地方是玉石。崑崙山盛產美玉人所共知,李斯在《諫逐客令》中首次用「崑山之玉」這個成語,指出嬴政喜好的寶物都不是秦國出產,暗指傑出的人才也多數不來自秦國,希望嬴政收回成命禮賢下士。神山腳下出產的美玉,自然深受帝王的喜愛,崑山玉在周朝時就已經進入中原,只是它和崑崙山一樣神秘。
自古玉之"貴重者盡出于闐",于闐(和田)玉石更是馳名中外
﹀
圖源.shutterstock
張騫之後,漢朝的使者們打著「博望侯」的名號在西域四處活動,其中一些人承擔了繼續尋找黃河源頭的任務,回朝後他們向武帝匯報于闐「確實」如張騫所說是黃河的源頭,並且將當地盛產的玉石運到了長安。武帝查考古代的圖書,發現這與《山海經》中的記載相匹配,於是他認定于闐南山就是傳說中的崑崙山。而于闐就是今天新疆的和田,恰好位於崑崙山脈的北麓。
儘管司馬遷將張騫及其他漢朝使節的旅程寫入《大宛列傳》中,但他本人卻對漢武帝欽定的「崑崙山」是否就是傳說中的崑崙山持謹慎態度,也對「河出崑崙」說提出質疑,認為還是《尚書》的記載更為可靠。隨著交通條件的進步,「河出崑崙」最終被證偽,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7月14日,乾隆帝遣侍衛阿彌達前往青海尋找真正的源頭,阿彌達認為星宿海西南有一條名為阿勒坦郭勒的河就是答案,經現代勘察,它得到了證實。
乾隆派出的官員阿彌達認為星宿海西南有一條名為
阿勒坦郭勒的河就是答案,經現代勘察,它得到了證實
﹀
圖源.shutterstock
眾說紛紜「崑崙山」
中原人雖然知道崑崙山位於西域,但對於它的具體位置,人們卻莫衷一是。清朝學者張穆在《崑崙虛異同考》總結出五種主要觀點:于闐南山說、肅州說、大荒說、青海說、西藏岡底斯山脈說。
在漢武帝之前,古人對崑崙山的認識很寬泛,認為西方綿延不絕的高山都可稱為「崑崙」。漢武帝欽定于闐南山為「崑崙」後,首先質疑的就是司馬遷。
肅州說同樣是站不住腳的。唐朝地理著作《括地誌》殘篇中記載前涼酒泉太守馬岌認為崑崙山位於肅州酒泉縣南八十裡,他的依據來自《漢書·地理志》,裡面提到了西王母石室和崑崙山祠。但崑崙山必須和黃河的源頭掛鈎,故而《括地誌》只承認肅州南山是「小崑崙」。
肅州南山是「小崑崙」,那「大崑崙」呢?
﹀
圖源.shutterstock
大荒,意指邊遠荒涼的地方。《水經注》認為崑崙山遠在春秋時晉國正西方七萬裡,但這不過是後人求崑崙而不得就以萬裡之遙來搪塞,根本經不起推敲。
吐蕃國也加入了崑崙山的「爭奪戰」,他們認為崑崙山在吐蕃的西南部,也是黃河的源頭,不過這一觀點被唐朝使節用行動駁斥。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唐朝與吐蕃終於實現和平,朝廷委派劉元鼎前往邏些(今拉薩)與赤祖德贊會盟,劉元鼎路經黃河上遊,將青海境內的紫山認作崑崙山與黃河的源頭所在。但紫山其實是今天的巴顏喀拉山,劉元鼎的旅途最多也只能說猜對了謎題的一半——黃河源頭的大概位置。
朝廷委派劉元鼎前往邏些(今拉薩)與赤祖德贊會盟
﹀
圖源.shutterstock
崑崙山作為道教的神山竟也受到了佛教的青睞,《釋氏西域記》說:「阿耨(nou)達大山,其上有大淵水,宮殿樓觀甚大焉,即崑崙山也。」古代的佛教徒認為崑崙山與佛教的須彌山非常相似,都是神佛居住的仙境。由於佛教在我國的盛傳,該觀點還很有市場,《括地誌》同時承認肅州與阿耨達的「崑崙」地位,阿耨達為「大崑崙」。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軍入藏驅逐了準噶爾部,皇帝將阿耨達山命名為岡仁波齊峰,屬岡底斯山脈。
而岡底斯山意為「眾山之主」,與崑崙山「萬山之祖」的地位倒也暗合。後來,乾隆皇帝重拾起了漢武帝的觀點,欽定崑崙山就在新疆于闐南山,意在彰顯自己的十全武功可與漢武帝相媲美。他的詔令與現代崑崙山脈的位置有多大關係我們無從得知,只是岡底斯山脈是否就是傳說中的崑崙山,卻落得個不了了之的結局。
真正的崑崙山口,仍然被尊為「萬山之宗」、「龍脈之祖」,
因而有「國山之母」的美稱,藏語稱「阿瑪尼木佔木松」,即祖山
﹀
圖源.shutterstock
綜上,每一種說法都有其依據,也各自有著支持者,但也都有其硬傷。所以,傳說中的崑崙山到底在哪兒一直沒有爭論出個結果。但客觀上講,爭論會極大地提升其知名度,人們總願意對充滿神秘的事物抱有興趣,若是早早確定位置,崑崙山的超自然屬性就不復存在了,不僅會失去人們的敬畏,甚至還可能動搖古華夏文化的根基。
參考資料 l 山海經 . 佚名;穆天子傳 . 佚名;史記 . 司馬遷;漢書 . 班固;清人文集地理類彙編 . 譚其驤;崑崙地名與崑崙文化 . 牛汝辰;西王母神話傳說研究 . 張勤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