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山在哪裡?
假設遠古時代全球只有一塊大陸、一座山,猶太聖經稱它為伊甸園,那麼伊甸園的特徵,將有相當多地方跟崑崙山吻合:
1)
中國《河圖括地象》曰:「崑崙山為柱,氣上通天,崑崙者,地之中也,下有八柱,柱廣十萬裡,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十洲記》曰:「崑崙山有紫翠丹房」;《拾遺錄》曰:「崑崙山密雲房,東西千步,望之如丹霞」。
2)
猶太聖經《約伯記》:「上帝將北極鋪在空中,將大地懸在虛空,天的柱子震動,因他的斥責驚奇,他以能力攪動大海……」
《創世記》:「當挪亞六百歲…….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洪水汜濫在地上四十天、水往上長、把方舟從地上漂起,水勢浩大、在地上大大地往上長、方舟在水面上漂來漂去,水勢在地上極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沒了。」
3)
印度古老傳說:「須彌山聳立在大地中央,山峰直插雲霄,峭壁上有寶石,山上住了天神和阿修羅,是座美妙的寶山,有一天,天神和阿修羅找來大蛇舍沙幫忙拉動曼陀羅山,以攪拌乳海,為要提煉出永生甘露,過程中大蛇舍沙因過度用力導致口出煙火,煙火升空成烏雲,並下大雨,此時曼陀羅隨鑫王沉入海底,山上眾生落入海中,蛇再度因劇毒從口中湧出毒汁,匯成大河,快將眾生及眾神都毀滅之際,溼娑為了拯救眾生,把毒汁吞下,頸部因而變青,」
綜合上述三個古老民族的數據,我們先假設「崑崙山」是聖經中懸在虛空的「大地」;印度傳說中的「須彌山」是以突顯「伊甸園」作地標的大地;「曼陀羅山」則是上帝把亞當趕出伊甸園後的須彌山,簡言之,崑崙山、大地、須彌山和曼陀羅山,全都是同一座山,同一塊土地,只是各民族著眼點不同,所以衍生出不同版本稱呼。
在這個假設下,我們將可以把全球(包括歐洲、日本和波斯等地)遠古傳說串聯起來,歸納出一個史前真相。給崑崙山一個時代定位:有關其記載,從《山海經》到《淮南子》等古代官方文獻都曾獨立提及它,即崑崙山是古老文獻的主體,而非一種修辭手法,是一座曾經獲得古代學者廣泛認同存在的山峰,偏偏從來沒有一份記載,談及誰人對崑崙山有過親身遊歷,即古人認同崑崙山的存在,卻從未被文字時代的人踏足過。
若一座存在於文字時代的聖山,總有人會去親身遊歷,然後以第一人的身份加以描述,反之若只有數據作客觀記載,說明崑崙山在文字時代已成為歷史,在文字時代中己消失於世上(倉頡造字後的文字時代約公元前4700年),問題是一座「柱廣十萬裡」的超級聖山,因何一夜消失?答案是大洪水,即7000年前挪亞大洪水,將整座崑崙山夷為今天的七大洲,古老文獻對聖山特徵的描述。將有助證明齋山是被大洪水所毀:
《河圖括地象》「崑崙山為柱,氣上通天」,是寫實描述,與天界奇觀無關。「山為柱」是崑崙山被海水長年累月切割侵蝕而成的地理形態。「氣上通天」則指霧氣升騰,都是自然現象,非神話,所以《拾遺錄》中「望之如丹霞」,是指崑崙山具備如廣東丹霞山柱狀特徵,且山上有綠林,山腰有被海水切割侵蝕留下的橫紋,橫紋寬度與水位下降速度有關,一般上百年,相對因陸地上升造成「望之如丹霞」的可能性較低因地殼運動通常不穩定和短暫。
「望之如丹霞」與大洪水有何關係?地球誕生時有水,後來水中物質因引力聚合成地,地因重力成為地球核心,反之水因引力流向地心,導致水位下降;水位下降使大地露出水面,水位繼績下降,高出水面千米的陸地開始失去海水承託(浮力),同時大地底部露出水面的地方被海浪拍打和侵蝕,千年歲月下,大地(崑崙山)終於被雕琢成柱狀,因此「下有八柱,柱廣十萬裡」,是指昆崑崙山底部四方八面都是柱狀。「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也是描述因海水拍打和侵蝕昆崑崙山底部形成的地理形態。
上重下輕的崑崙山(須彌山倒三角的形狀)是構成大洪水來臨的地理形態。「柱廣十萬裡」的底部因海水侵蝕開始變得纖幼和脆弱,無力承託整座崑崙山的重量,最終出現崩塌,當昆齋山下塌海面時,便成了上述「曼陀羅隨龜王沉入海底」的印度傳說、「沉入海底」就是洪水漲上陸地,
崑崙山墜海解體後成了今天的七大洲,浮在海面上的大地(崑崙山)繼續下沉(包括我們今天認知的海底也向地心繼續崩塌和下沉,即海底下的海水溢出於海底之上),其實崑崙山自創世以來都在下沉,但下沉速度在7000年前開始放緩,因為昆崑崙山下崩後,平鋪在海面上(平面浮力強於柱狀),猶如今天我們認識的陸地是平坦,不再是「柱」狀,有趣的是7000年前,正好是挪亞大洪水的日子,地質學家認為地球在6000-8000年前發生過大洪水,
大洪水的過程為何?當崑崙山下崩墜海時(曼陀羅隨筆王沉入海底),海水湧上大地(昆崑崙山),就是大洪水,後來大地因浮力上升,大洪水在40天內退去(大地上部分地區會出現水位下降和上升的連漪現象)。
有關大洪水的描述,可參考古印度傳說和聖經:首先,大洪水非來自連場暴雨,而是「龜王(大地)沉入海底」,是上帝斥責「天的柱子」(中國稱天柱為不周山,即昆崑崙山:是被共工在一氣之下撞斷,使天崩塌,後才衍生出女姆補天的故事)和攪動大海所致,
如果讀者是唯物主義者,姑且把神話部分剔除,剩下屬性將是大洪水和崑崙山的史實版:須彌山(或初期崑崙山)位於全球土地中心(大地中央)山峰高度數千米(山峰直插雲霄),直至有一天,發生了超級海嘯(攪拌乳海),山崩地裂使地幔裡的巖漿從火山口噴出(蛇口出煙火),濃煙和暴雨隨之而來,這是曼陀羅山(即亞當被趕出伊甸園後的須彌山)崩塌的描述,最後出現全球陸沉(龜王沉入海底),陸沉使海水上漲掩沒大地,就是大洪水(匯成大河),及後洪水退去(溼娑把毒汁吞下)。
繼而把神話部分從聖經中剔除:約7000年前,即大洪水以前,大地因水位下降而處於離水平線1000米以上(上帝將北極鋪在空中、山峰直插雲霄),大地那時被海水被雕琢成柱狀的高山(須彌山倒三角的形狀),其頂部因水培植出叢林、平原和伊甸園(紫翠丹房),有一天,發生超級地震和海嘯(天的柱子震動----崩塌,因上帝的斥責驚奇,他以能力攪動大海),海水從海底噴出到天空,再灑下成為雨粉,維持40天(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水位持續上升、直至淹沒大地(崑崙山)。
上述兩種描述來自兩個古民族對遠古祖先代代相傳的口述事跡,即挪亞大洪水的傳說,說明昆崑崙山從誕生到崩塌的過程,其「柱廣十萬裡」的遺址就是今天七大洲的全部陸地。
#崑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