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
中國歷史,有文字記載應從夏朝開始算起,有四千多年,但不是全部文明歷史。
夏朝的創建者是大禹,治理大洪水的傳奇英雄,在洪水滔天威脅下,讓人類文明延續逆天改命,粉絲遍布大地。
而在更早以前,三皇五帝為中華文明打下了根基。三皇就是伏羲、燧人、神農,五帝指的是:黃帝、顓頊 、帝嚳、堯帝、舜帝。
我們要了解三皇五帝的事,可以在《山海經》讀到,這本書把三皇五帝以及大禹治水事件完美的結合起來,有些人當作神話來讀,明白的人會知道,那是遠古的秘史。
有關崑崙山:
在《山海經》記載中,遠古世界發生了很多事變,有在蠻荒中求生存的人類,也有掌握著遠古超級文明的強大超人存在,姑且稱之為天神,神與人的領袖就是天帝。他們有多強大,大家看看崑崙山就明白了。
崑崙山,是天帝在人間的都城,高一萬仞,約合現在的一萬八千多米,如果在現在的地球上查找,只有八千多米的珠峰有類比資格,然而還不夠高。
讓人猜想這座崑崙山上神秘的都城,到底是依高山而建呢,還是城市本身就有這麼高,讓人神往。
圍著崑崙山四面都有九道門,門前有開明獸守衛,四面外圍九眼井,用玉石圍住。
那時能來崑崙山開會商議的都是上古掌管四方的天神,人類英雄羿也有資格來到崑崙山,又被派到人間去巡行天下打擊妖邪和叛亂。
走上崑崙山,山頂的稻穀高大如樹,五個人能圍抱住。今天如果還有這樣的稻穀,全球人的吃飯問題早就解決了吧。
大家請注意,在崑崙山的東北方,有八座四方臺,分別是帝堯臺兩座、帝嚳臺兩座、帝丹朱臺兩座、帝舜臺兩座。這讓人想到什麼?
看來遠古時,不只是有現在的埃及金字塔,還有很多紀念五帝的四方高臺。
這個事情考察明白了,那就能說明遠古時,整個地球,都曾有三皇五帝的行跡。
有關黃帝:
黃帝的英名遠播,不只是與蚩尤打仗那些事。在《山海經》世界中,你會發現到處都有黃帝的蹤跡。
黃帝培植了一種高大的樹木,叫建木。它能長到一百仞的高度,按著周朝以前的計量方法,一仞就是八尺(周朝以前一尺為二十三釐米),合現在約1.84米,一百仞就184米高。
這麼高的樹,真的有可能存在嗎?對此我產生懷疑,如果不存在,豈不是說《山海經》在吹,在說胡話。
我查了一下,現在地球上最高的樹是澳洲杏仁桉樹,能達到156米。
看來,《山海經》記載掃建木是非常可能存在的。在書中記載,建木長著青葉紫幹,黑花黃果。
黃帝時代是人神雜居的時代,想一想上文提到的崑崙山,就能明白那個時代的奇妙。當年不只是崑崙山,還有神秘的天梯。
有很多奇人和天神相互往來,建木就可能當天梯用,往來天上與人間。
黃帝很善於養生,他喜歡峚山,那裡有火紅的丹木,圓葉黃花紅果,咬一口香甜解餓。山上流淌下來丹水,還衝出來一種玉膏,非常美味,服用之後讓人神清氣爽。如果用玉膏澆灌丹木就會發生變異,開出五色花結出五色果。很多人乃至天神地鬼都喜歡到這座山上,有的喜歡這裡的丹木果實,有的喜歡這裡的美玉。最出名的玉叫瑾和瑜,君子佩戴可以抵禦妖邪之氣。
在《山海經》中,明確記載了黃帝與蚩尤戰事情況,因為蚩尤善於鼓動風雨大霧,黃帝打得很被動,就讓女兒魃出手,擊退了風雨大霧,打敗了蚩尤,因為魃失去了神力不能回到天上,就降居在人間。她呆在哪裡,哪裡就出現乾旱,讓當地人發愁,就求告說,請您往北邊去吧。
有關顓頊帝:
黃帝永別世間後,接班管理天下的是黃帝的孫子,名叫顓頊。人神雜居的情況,造成管理的困難。顓頊就把所有的天梯通道斬斷了,這就是絕天地通事件。天梯消失後,尋常人類已經無法上天,只有極個別的神仙能下降到人間。
有關大洪水時代:
大洪水降臨世間,毀滅了很多文明奇蹟,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以及姆大陸文明都因海嘯而滅亡。
不要奇怪,就是我們現代文明,如果海水上漲百米就足以淹沒大部分地區,讓大部分文明成果重歸於零。
大洪水,很可能讓傳承自上古大部分科技成果也消失,比如三皇時代的傳承。當年的崑崙山都城,很可能在大洪水事件中因為地震海嘯原因被摧毀,或者降低了高度。
所以至今我們不能完全解讀河圖、洛書、八卦、易經之類的文化。這是一個毀滅的時代,讓文明出現了斷代。
舜帝命令鯀治理,因為鯀採取圍堵的辦法並不合適,就是偷拿了寶庫的息壤治水也沒有成功。息壤是一種神秘的材料,比現代人用的水泥更強,它遇水能自己延展生長。我們回想一下崑崙山上的建築奇蹟,還有那八座高大的帝臺,很可能就是用息壤建造的。
鯀治水失敗了,被處決。足見那時洪水的嚴重程度,做為領導治水的人要賭上生命責任。
鯀的兒子大禹接過治水重擔,他換了策略,採取疏導的辦法。為了治理洪水,他三過家門而不入,腿上的毛都磨光了。
在《山海經》記載了大洪水,也記載了中國先人丈量地球的事件。
《山海經》原文: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不管是舜帝安排,還是大禹安排,有趣的豎亥開始丈量地球,他左手指著一個方向,就是青丘的北面。右手來計算,從東極到西極測量出來是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也有說是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周朝以前的一步也就是一仞,為八尺(周朝一尺為二十三釐米),合現在約1.84米,什麼人能邁出這樣的步伐。這讓人懷疑豎亥不是用腳步來測量,應該是有專用的工具。或者說豎亥本就是一個丈量的機器,有指北針,也有轉動測量功能。豎亥很可能是大洪水淹沒大地後,倖存下來的「丈量地球神器」吧……
更重要的是,認真讀了《山海經》就會明白,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很事人事變成了傳奇神話,足見中華文明的傳承淵源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