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眾多企業一下子意識到了粉絲的重要性,於是關於粉絲經濟的理論一時間成為企業網際網路轉型與發展的不二法門,各類粉絲團、網絡紅人、大V你方唱罷我登場,牢牢掌握了網際網路的話語權。當然,僅僅有話語權還是遠遠不夠的,KOL依託手上的粉絲,開始謀求更為深入的利益挖掘(這裡沒有任何的貶義成分),被稱為粉絲經濟升級版的「社群經濟」應運而生。甚至Google 執行董事Eric Schmidt也發文並近乎挑釁地預言道:2020年,每個人都在社群網際網路上(will be connected)!
今年5月份開始QQ 推出「部落」功能,開始試水基於興趣和地理位置的陌生人社交,8月,QQ正是提出了社群3.0的概念,隨後,社群一詞正式成為網際網路又一顯學,一大波KOL、社區、媒體換上了社群的新衣。
此次騰訊QQ希望藉助社群的概念,不惜動一動微信的奶酪,可謂意味深長。湯道生表示,伴隨著QQ公眾號的即將上線,QQ的移動社群體系將步入3.0時代,打造QQ群+群應用+興趣部落+公眾號的全新生態體系。在騰訊「連接一切」的戰略下,社群不僅僅是人的聚合,更是連接信息、服務、內容和商品載體。
可是,社群這個古已有之的社會學概念,真的會像我們看到的那麼美好嗎?
提到社群你會想到什麼?小米手機、吳曉波頻道還是羅輯思維。發現了嗎?與其說社群是粉絲經濟,倒不如說是群主經濟。各群主憑藉自身的標籤可以快速劇集粉絲、聽眾;而反過來,粉絲身上又會深深印上這個社群的符號化元素:小米的米粉,吳曉波頻道的全國各地讀書會,羅輯思維的鐵桿會員。可以說,社群成於群主。
社群強於傳播,在內容整合上,社群更傾向於一種群體的博弈,成員之間通過社群相互影響。社群是人的結合,而且是一種人的結合,群體屬性成為社群的紐帶。相比於強社交,以地域、年齡的客觀原因為聚合的社區,社群更多的是以更為主觀的價值觀、愛好、認同感為聚合,因為這些是一切關係的開始,創造共同的語言跟價值後,追隨只是必然的行為。但由於外延上的限制,勢必會阻止社群的進一步擴大,小而美的社群是一個注意力向內的圈子。比如,一個社群可能在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必將遇到一個增長的瓶頸,必經具有形同標籤的人數有限。有可能,社群敗於群主。
不管是社區還是社群,都是人的一種結合。如果說之間存在的微妙差別的話,那麼可以認為:社區是落地的社群,一個人可以加入不同的社群,攝影、運動、美食等等,但是當需要將這一類人劇集起來或者實現落地的話,那麼這些人就會形成一個社區,此外,相比於社群,社區則更具有地域性,像金宇澄的滬語小說《繁花》只能誕生於上海的「弄堂網」;也更具有規範性,所以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的服務規則,這就好像我們現實中的小區一樣。
何為社區3.0?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將從PC網際網路的突顯個性的時代,進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時代。
人是社會性動物,有社會,就有不同的社區。設計合理的人群性社區應用,將是移動網際網路一個巨大的趨勢。圍觀個人心情、相冊筆記,圍觀的力量、展示的個性是有限的。人們的互動與交流,群體個性與行為的展現,因眾多成員的參與,變得更加豐富和多樣,進而更有持續力、更富影響力、更具傳播性。
社區1.0可以以電話撥號上網的BBS為典型代表。單向傳播。
社區2.0則主要依託於PC網際網路,QQ群、論壇、網站、博格等產品形態各異,交流版塊眾多,更強調互動性。
社區3.0因移動網際網路而生。相比於陽春白雪的社群3.0,下裡巴人的社區3.0不僅僅是交互形式的變化,更多的則是因為手機的普及。用OpenCom創始人李敬球的觀點就是:作為手機應用的社區3.0,會比PC網際網路的社區2.0WEB應用,活躍度更高,互動即時性更強。獲取資訊、溝通交流更暢達。不管是做人群的溝通交流,還是做互動式新聞資訊的傳媒平臺、在線化的生活服務平臺,社區3.0都能很好的勝任。
中國網際網路的歷史就是一部社群演進變遷史,從最早的BBS、QQ群到貼吧、豆瓣、SNS、微博,以及現在的微信、QQ興趣部落等,社群的力量從未止步。然而,當談到社群具體落地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以社區的角度予以衡量,自2002年騰訊推出QQ群聊服務到現在,各種社區完成了其存在形式的不斷轉型,不管是PC還是手機,不管是粉絲經濟還是群主經濟。
社區3.0憑藉行動裝置的普及,通過一個APP應用解決人們社區多方面的日常需求。通過聚人,進而協助社群運營者對接周邊商家,這不僅可以解決中國5000萬大中小商家的電商化問題,同時也會讓站長這一群體得到新生。如今,不管是微信、QQ還是其他開放平臺,其最終目的都是讓基於垂直場景的海量應用,批量、長尾的社群運營者和開發者大規模商業化變現成為可能。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按照活躍度的強弱對社交關係進行排名的話:同事>同學>家人>陌生人,幾乎每種社交關係,都會有多個產品予以連接,而社區3.0的概念則是在這種人員人之間的關係上建立一個憑藉移動端的交互方式所成立的群落組織。未來,在虛擬與現實、全息技術等新產品的出現和普及過程中,社區4.0的出現也不無可能。
本文由 @李敬球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