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30年來的新哲學

2020-12-13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沃爾夫岡•顧彬(Wolfgang Kubin),中文名顧彬,1945年生於德國下薩克森州策勒市。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作家。波恩大學漢學系教授,德國翻譯家協會及德國作家協會成員。以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國思想史為主要研究領域。

簡歷:1985.10-1995.7波恩東方語言學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院長;1995.7-2011.3波恩大學漢學系教授、系主任、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2011.3至今退休、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1-2012.12德國聯邦政府顧問團顧問;2011.9-2019.7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特聘科教文衛類外國專家;2011.9-2019.7北京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2012.12-2016.12在中國海洋大學創建德語系,特聘首任德語系系主任、教授。
主要學術成就:主編德文雜誌minima sinica(袖珍漢學)、Orientierung (東方)。2016.09獲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中國國家獎:「2017 國家外教年度人物獎」;主要作品和譯著有《中國詩歌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魯迅選集》六卷本等。獲得2007年中國獎金最高的詩歌獎。

德國是哲學家群星璀璨的國度,在世界哲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曾經湧現出如康德、黑格爾、馬克思、胡塞爾、海德格爾等眾多享譽全球的哲學家。德國哲學對中國的哲學研究影響很大,當今文化領域,中德哲學學理交流也日趨活躍。而在德國本土,兩個德國統一後哲學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左派退步了,保守派上臺了。哲學突然開始面對自己,反思它的基礎,它用的概念,回到道德,回到認識的問題。講座梳理30年來德國哲學發展情況,報告德國當地哲學新的傾向。

歡迎感興趣的師生參加!

相關焦點

  • 德國科學哲學的發展與現狀
    所以,科學哲學不僅指關於自然科學的哲學,而且還包括了歷史哲學和文化哲學,正因為如此,才先後出現了對近代科學的上述三種並行的反思方式。如果只單純地把科學理解為自然科學的話,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大學就該關閉了。不過,這只是一個理解問題。 李:我做幾點補充。對近代自然科學進行系統反思與解釋,應該是培根在1620年寫成的《新工具論》。
  • 德國唯心論哲學大師黑格爾
    黑格爾(1770—1831年)黑格爾(1770 -1831年),全名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德國19世紀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傑出代表、政治哲學家。畢業後在伯爾尼和法蘭克福等地從事了8年的家庭教師工作,30歲與人創辦《哲學評論》雜誌;31歲成為耶拿大學編外講師,4年後成為副教授;37歲時出版了首部著作《精神現象學》,此後在紐倫堡當了8年的中學校長,期間完成了《邏輯學》;46歲任海德堡大學哲學教授,次年出版《哲學全書》,完成了他的哲學體系;48歲任柏林大學哲學教授,59歲當選柏林大學校長,期間出版《法哲學原理》;1831年,62歲的黑格爾不幸身染霍亂而逝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在本質上和現實性上,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和社會轉型是中國自我認識的過程,是中國歷史重新發現的過程,也是中國現代化思想重建的過程。作為「從康德以來的整個運動完成的哲學」,黑格爾基於絕對精神自身演變的邏輯要求所提出的思想建構的準則,在馬克思那裡實現了基於唯物史觀原則的變革性飛躍,這就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構建思想體系、闡釋精神歷史。
  • 德國宗教與哲學 ——信仰告白的權利
    摘 要:從1785年開始,發生於1530年6月25日的「向查理五世進獻《奧古斯堡信仰告白》」成為德國哲學的原初圖景,而《奧古斯堡信仰告白》也成為德國哲學的「權利法案」。本文將討論現代德國哲學的路德派信條化這個傳統問題。並重點說明這一信條化進程的政治、法律維度及哲學含義。
  • 德國觀念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記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通訊員史金鈴)11月21—22日,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共同主辦的「德國觀念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三屆德國哲學青年論壇」在上海召開。
  • 慕尼黑工業大學教授榮獲2019年德國哲學與社會倫理獎
    慕尼黑工業大學(TUM)政治哲學與理論教授Lisa Herzog榮獲2019年德國哲學與社會倫理獎。該獎項價值100,000歐元,由Max Uwe Redler Foundation每兩年頒發一次。Lisa Herzog教授自2016年以來一直在慕尼黑政治學院進行教學和研究,其贊助由TUM於2014年接管。她在政治哲學和經濟學界面的研究重點是政治和經濟思想中的思想史,市場的規範性評價,組織倫理問題和經濟民主。Lisa Herzog從Max Uwe Redler基金會獲得了她的書「自由不僅僅屬於富人」。
  • 德國古典哲學與馬克思的交往思想
    從整個德國古典哲學直到馬克思的思想發展過程中,交往問題是一個貫穿始終的重要線索。這條線索經歷了從康德歷史哲學中的交往思想開始,經歷了從費希特探討人際的相互承認和主體間性,到黑格爾更為現實地論述市民社會中的需要、勞動、財產和交換等交往問題,再到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角度看待人的交往形式的邏輯歷程。
  • 線上讀書會|中國人為什麼熱衷德國哲學?
    本次以明雲書房邀請五位共同走過那個時代的嘉賓,來聊一聊那些年、那些事。中國人為什麼熱衷德國哲學?、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教研室特推出「哲學與現代世界」系列線上講座,與北京大學乃至全國各地的哲學專業師生和愛好者們共同探討現代世界中的哲學問題。
  • 中國古代哲學為什麼不需要宗教來維繫,希臘哲學是宗教哲學
    有個德國哲學家發現公元前500年左右幾百年是個特殊時代,他給那些年取了個名字叫「軸心時代」軸心時代(德語:Achsenzeit),由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提出的哲學發展理論。意指公元前八百年至公元前兩百年之間,在這段時期中,世上主要宗教背後的哲學都同時發展起來。一些人類學家相信,軸心時代由農業引發。這個理論由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中提出的哲學發展理論。
  • 我院哲學系成功舉辦「德國古典哲學論壇Ⅱ:黑格爾的'邏輯學'」會議
    我院哲學繫於2016年4月9日至10日在四川大學成功舉辦了「德國古典哲學論壇Ⅱ:黑格爾的『邏輯學』」會議。來自香港中文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慕尼黑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的近30位漢語學界黑格爾哲學研究領域的中青年專家學者與會,並就「黑格爾的『邏輯學』」議題展開積極的學術討論。9日上午8點45分,哲學系主任熊林教授為會議致辭。上午9時會議正式開始。
  • 【招生】2019年「復旦大學-慕尼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屆德國哲學暑期學校
    2019年「復旦大學-慕尼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屆德國哲學暑期學校報名截止:2019
  • 「德國古典哲學與詮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
    為促進詮釋學研究界與德國古典哲學研究界的交流,加強二者在理解上的共識,11月29日至12月1日,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天津社會科學》雜誌社、華東師範大學詮釋學研究所和華東師大—耶拿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在華東師範大學聯合舉辦了「德國古典哲學與詮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9年「復旦大學-慕尼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屆德國哲學暑期學校招生簡章
    ,慕尼黑大學哲學系及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協辦的2019年「復旦大學-慕尼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屆德國哲學暑期學校,旨在為當前我國德國哲學領域的研究生教學和培養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促進各高校青年學子間的學術交流
  • 19世紀,現代非理性主義是現代西方哲學,重要的流派中葉的德國
    百家原創作者:沐子談歷史新的一天,新的開始,今天由小編到大家一起了解,在歷史上,還有什麼我們不知道小秘密呢?在大家不知道的它發源於19世紀現代非理性主義是現代西方哲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流派中葉的德國,20世紀得到長足發展,成為對西方思想文化各個領域發生重要影響的一種哲學思潮。
  • 柏林圍牆倒塌30年了,德國依舊是「兩個國家」
    我碰巧不在德國,我在美國參加了為期一年的高中生交流活動。在那一年裡,我有無數次被問到,我是從哪個德國來的:自由的德國還是那個不自由的德國。但,嘿嘿,也同樣有人問我是坐車還是坐火車、坐飛機來的美國,以及我在德國有沒有汽車。 那些比較嚴肅的人,比如我的寄宿家庭,經常會問我是否認為兩德有可能統一。
  • 德國哲學和音樂,可能是德國人對這個世界最大的兩個貢獻
    留學德國和法國的詩人就很不一樣,在20年代留學法國的李金髮、戴望舒,30年代留學法國的艾青、留學德國的馮至,他們都是受到象徵派詩歌的影響,更接近現代派,所以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海德堡筆記作者: 張清華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 2012-2馮至在德國留學結束回到中國不久後就遇到了抗戰,抗戰初期他沒有寫多少東西,但是到了1940年前後馮至好像突然來了靈感。
  • 高特舍特:德國啟蒙運動的先驅,新古典主義中「薩克森派」的首領
    高特舍特(Gottsched,1700—1766年)是德國啟蒙運動早期階段著名的文化活動家,新古典主義中所謂「薩克森派」的首領(薩克森是德國的一個公國)。他是萊布尼茨的忠實信徒伍爾夫(Christiam Wolf,1679—1754年)的學生,萊比錫大學邏輯學和修辭學教授。
  • 一個原本研究古希臘哲學的哲學博士為何「秒變」革命者?
    這也難怪,寫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時候,馬克思還在德國,而這篇《〈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卻完成於 1843年的巴黎。於是,我們近乎瞬間看到了兩個馬克思,一個是德國的馬克思,一個是法國的馬克思。德國的馬克思仍然延續著德國哲學固有的觀念論色彩,用一種概念與現實的簡單顛倒來批判黑格爾,而生活在巴黎的法國馬克思則似乎一夜之間改頭換面,不再糾結於黑格爾思想的文本分析,轉而開始特別地思考德國的時代精神,以及如果要克服這一特定時代的問題,德國的批判者們究竟該做些什麼。
  • 世界哲學大會開幕!這些著名學者都來了!
    她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對話中的哲學(Philosophy in the Dialogue of Cultures)」講席的創始人和主席。她的學術著作已在大約30個國家出版,其中包括15部專著和約30本她擔任編輯的書籍。她主持過諸多國際會議,包括在檀香山的「東—西方哲學家會議(East - West Philosophers』 Conferences)」(1995,2000)。
  • 韓炳哲作品系列 新一代哲學明星如何C位出道?
    韓炳哲 Byung-Chul Han1959年出生於韓國首爾。2012年正式任教於德國柏林藝術大學。他已有十六本著作,其中《疲怠社會》一書運用了中國人非常熟悉的概念「山寨」。很多年後,面對一篇篇經由人工智慧(AI)撰寫的嚴謹規範、長篇累牘並且了無生趣的諸如「海德格爾的情感概念」「黑格爾與權力」「禪宗哲學」那樣批量生產的學術論文,韓裔瑞士籍哲學家韓炳哲(Byung-Chul Han)或許會回想起2011年他開始出版《愛欲之死》《在群中》《精神政治學》等等批判哲學小冊子的那個群哲隕落的荒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