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周天王的一曲《說好不哭》霸屏,懷舊之外,被網友挖出的哈蘇再次上演了「單反窮三代」的真相。
不過你也許不知道,重新走紅的「單反窮三代」五個字只是上半句,後面緊接著是這五個字——手辦毀一生。這裡的手辦,指的是「盲盒」。
盲盒是啥?「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滋味。」很多人覺得用《阿甘正傳》中的這句經典臺詞來形容盲盒,恰如其分。
盲盒的概念起源於日本,最初叫做 Mini Figures,後來因為種類越來越多,市場越來越大,大家稱其為Blind Box。它指的是用不透明的密封盒售賣系列玩具,玩家在拆封前並不知道盒子裡裝的是哪一款玩具或人偶,只有完成支付打開盒子之後才能看到。
盲盒有固定款和隱藏款之分。其中的固定款一套主題有十多個不同款式的人偶,每個款式中的人偶會有動作、表情、服裝上的變化。由於普通盲盒的單價不高(價格一般39元到79元之間),不差錢的玩家可能會選擇整盒購買,一次性湊齊同主題的全套人偶。
但在固定款之外,盲盒還有隱藏款,以最近人氣爆棚的Molly盲盒為例,不同隱藏款出現的概率只有1/720到1/144不等。如果買家執著於購得某一款隱藏款人偶,那麼一路停不下來的買買買,花費確實不菲。
儘管只是個新生事物,但盲盒的影響力遠超許多人的想像。天貓今年8月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95後最「燒錢」的愛好中潮玩手辦排名第一;而盲盒收藏是玩家數量增長最快的領域——單是在天貓上就有近20萬消費者每年花費2萬餘元收集盲盒,其中購買力最強的消費者一年購買盲盒高達百萬元。
二手市場「炒盲盒」一樣火爆:根據今年年中閒魚發布的數據,過去一年閒魚上有30萬盲盒玩家進行交易,每月發布閒置盲盒數量較一年前增長320%,最受追捧的盲盒價格狂漲39倍,炒作價值更甚茅臺。
與此同時,「買夠100個盲盒就收手」,卻和「現在出門,馬上到」、「今天一定不熬夜」一起成為當代社會第三大經典謊言。
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真有這麼多買家發自內心地為那些人偶如痴如醉嗎?投身其中的買家,難道不知道購得隱藏款盲盒的低概率嗎?
事實上,和置身賭場的賭徒深知勝率不高一樣,絕大多數的買家當然知曉買入隱藏款並不容易。但正如在賭場上不相信自己會一直輸一樣,盲盒的買家也會因為抽不到想要的娃娃而產生出「奇癢」的心理反應,最終越陷越深。甚至還有一些非盲盒愛好者抱著賺一筆的心態加入其中,殊不知抽到隱藏款比想像中要難得多。
那麼,早就知道會被套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欲罷不能的買家?某種意義上說,盲盒以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交織的魔力,恰到好處地契合了人性深處以小博大的賭徒心理。
原來,和摸彩票、玩娃娃機相比,盲盒首先提供了一種確定性:只要花錢,就一定能獲得一個等價的玩偶,不至於一無所獲(這是一種強有力的心理安慰)。但它的收益反饋機制卻又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會強化參與者對結果的預期,讓人對以小博大、為人所不能達成目標後的成就感充滿期待。
據說在盲盒買家圈中流行著一句話——買盲盒,只有0次和無數次之分。這讓我想起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在《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書中的比喻:情緒系統如同一隻「大象」,理性系統則是這隻大象的「騎象人」。這位騎象人坐在大象的背上享有支配權,看上去像是大象的主宰者。但事實卻是,這位騎象人的控制權一點也不穩固的——本能之象並不是一頭乖乖象,而更像一頭原始的、野性的、具有極大破壞力甚至有些邪惡的猛獁。騎象人一直在試圖制服這頭狂象,狂象也想擺脫束縛恣意妄為,人象之間長期角力,互有勝負。獵奇和以小博大的賭性符合人類追求快速滿足的本性,一旦當本能之象不願意按照他所指出的方向前進時,這位騎象人就會完全失去控制權。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無論何時,都不要高估自己的理性和收放自如的能力。
本材料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本材料僅供具備相應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資者閱讀,不得視為要約,不得向不特定對象進行複製、轉發或其它擴散行為,管理人對未經許可的擴散行為不承擔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