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說說,我家軒軒不會寫作文,怎麼辦啊?」上學期快要期末考試的時候,鄰居軒軒媽來我家串門時,一臉發愁地望著我問。
「孩子的老師,沒給過建議麼?」我反問她。
「老師說只要多讀些名著,注重積累,作文水平自然就會提升了!」
這樣一組「只要……就……」的理論我聽得不少,總覺得這句話就像中藥裡的陳皮、甘草,放之四海而皆準,卻不見醫家的手段本領。學生固然要多讀名著,但作文水平能憑此「自然」提升讓我不敢苟同。不少孩子不愛寫、不會寫,甚至不會讀:名著中那些文學性的處理他感悟不到,對那些寓含情理的景物描寫視而不見,只跳躍著領略些故事情節,認識幾個主要人物,就像一個登山運動員,不先挑一些小山小丘練手,一下子竄到了喜馬拉雅山前,繞著山走了一圈發現自己無從下手——雖然感受了一番「最高峰」的巍峨與壯麗,但「遠水不解近渴」,於他眼下爬山,卻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我表達完這個意思,軒軒媽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老師,那您怎麼教學生寫作文呢?」
我們班學生寫的作文,不時在競賽中獎,在報刊上發表,因此在學校裡也算小有名聲。若說教作文有什麼與眾不同的「招數」,也不過就是老師勤寫下水文,學生多讀作文。
記得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說作文課不備別的,只是定定心心寫上幾篇下水文,寫完後對「要寫什麼」「該怎麼寫」等問題就已瞭然於胸了,上課時只需和盤託出,學生聽得明明白白,下筆時自然也就不費力氣了。
「最好要讓孩子有個參照,能從中看明白這類文章怎麼寫,這幾種寫法分別有什麼妙處、怎麼樣為我所用,這樣,寫作能力提升就等於搭上順風車!」我把平時習作課上的下水文打成電子稿,送到了軒軒媽手裡,算是鄰居間的互幫互助吧。
可事後想想,我的課堂上雖有下水文,但主題比較零散,如果能按主題分門別類,在佳作範例後點明每篇文章的好處,那就再好不過了!
……
前一陣子,有位文友給我寄來了一本《36位名師指引小學生獲獎作文》(海豚出版社出版),我迫不及待地打開,正巧取回快遞時軒軒媽和軒軒碰到,看到孩子媽媽羨慕的眼神、孩子渴望的眼神,我把新書遞給他們,送了個順水人情。我告訴軒軒,好好看看同齡人的作文,學學作文的方法,你也能寫好作文的。
過了兩天,軒軒拿著新寫的作文來找我,說是才寫的電影《阿甘正傳》觀後感。我一看,文章不錯,根據「人生就像一盒口味各異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味道」這一經典臺詞,結合故事情節和自己的生活經歷,層層遞進,最後升華到「面臨順境,要如履薄冰,不要因為大意而摔倒;面臨逆境,要銳意進取,因為你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這樣的高度。我用紅筆在旁邊寫了三個詞「布局巧」「抓細節」「有思考」。
不料,這小子看了我的評語後哈哈大笑起來:「嘿,還真有用,您評得也很有水平!」聽得我一頭霧水。
「什麼真有用啊?哪裡看出我就有水平了?」
「您給我的『36位名師』那本書啊,其中有一篇讀後感,作者就是針對《銀河補習班》裡那句『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話,那你每天拉弓還有什麼意義呢?』展開議論的,文章末尾給予的評價和您這三個詞幾乎是一模一樣!」說著他還把那一頁翻來給我看。
「我說怎麼進步這麼快,原來是『模仿主義』啊!」雖然在開軒軒的玩笑,但我很欣賞這小子有靈氣、會學習。沒有人手把手地教他寫作文,《36位名師指引小學生獲獎作文》這本好書當上了他的好老師。
我把這個案例發給了文友,他非常高興,問我:「你說說,為什麼『36位名師』這本書能夠給孩子啟發呢?」
隔著屏幕我都能想像到他得意而狡黠的情態,我不假思索地回復他:「書裡範文不錯,技法是初學寫作中常用的方法,易於模仿。如果取來一大堆『大道無形』的名著,我這個小鄰居恐怕就學不來嘍,反而失去了引領的作用。」
文友回答道,「36位名師指引小學生作文」叢書(包括《36位名師指引小學生滿分作文》《36位名師指引小學生名校作文》《36位名師指引小學生獲獎作文》等三本圖書),都有專門的作文方法指導,但篇幅不大。更多的是,給讀者展示優中選優的同齡人習作,並請名師進行精到的點評,讓讀者讀有所獲、學有範本。你的這個經歷,讓我這個贈書人、薦書人很受鼓舞,真好。
(本文作者龔天羽,來自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洋學校,授權「嫩黃瓜作文」發布此文)
(「天下網友愛吃瓜,吃瓜首選嫩黃瓜。」關注@嫩黃瓜作文,你將持續獲得滿分作文、優秀作文,得到最實用、最有效的寫作指導。)
有意轉載本文的,需事先報「嫩黃瓜作文」許可。
文中配圖多數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