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已經過去了兩周多,有家長留言說,我家孩子不喜歡學習,寧願做家務什麼的,也不願意去寫作業。有家長說,我家孩子玩的時候好好的,一讓寫作業,就一會喝水一會上廁所一會胳膊癢一會被蚊子叮了,把我氣得牙疼。
其實孩子們有這些反應也不稀奇,畢竟孩子的好奇心重,一點點外在的幹擾都可能吸引了他們好不容易集中到學習上的注意力。
另外,這也是孩子專注度不夠的體現。
很多孩子在看動畫片或者玩遊戲的時候,就算你叫他,也基本是沒什麼反應的,其他小的聲響就更別提了,根本就影響不到他。
那麼問題來了,能不能有什麼方法,讓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也能像玩遊戲或者看動畫片一樣主動、保持長久的熱情。
當然有!但這需要家長一點點的付出和改變。
相信為了孩子的學習,沒有家長是不願意付出和改變的。
遊戲之所以能引起孩子的興趣,是因為他們無處不在的花哨的極易引起你我好奇心的廣告展示,一個不小心、或者好奇想點開看看到底是什麼,就這麼點進去了。
現在有很多的寓教於樂的玩具,家長們可以準備一些,和孩子一起玩,讓孩子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數字、字母、文字的魅力,從而愛上學習。
比如文字類的,拿到一本書,讓孩子根據書名和封面圖先猜猜書裡的內容,再打開目錄來看,看猜中了多少,哪部分猜得離書中內容較近,然後再引導孩子去閱讀書裡的內容。對於低幼齡的孩子,繪本是最好的讀物,圖大字少,和孩子一起讀圖,更好玩。
對什麼事物的興趣都是慢慢培養起來的,大量實驗證明,接觸頻率越高、時間越長,產生興趣的可能就越大。任何一件事情,投入的精力和時間越多,越會愛上這件事情。
學習從來都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它是一個點滴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無趣、乏味、不順,這就需要我們家長的陪伴和鼓勵,陪著孩子一起度過那段枯燥的時光。
玩遊戲,是一路升級打怪,孩子可以從一次次的升級中及時充分享受到滿滿的成就感,但學習不同,第一,學習結果的反饋需要的時間更長;第二、學習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會產生一定的挫敗感。
如何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充足的成就感呢?除了孩子自己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家長們會「演戲」也很重要。
適當地跟孩子說,這個我不會,你能跟爸爸(媽媽)講講嗎?讓孩子做小老師給我們講,他講的這個過程也是一個重新梳理的過程,有助於他們更好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能讓孩子產生一種「我很厲害」、「我很優秀」的感覺,有助於孩子自信心的增加,也能讓孩子產生滿滿的成就感。
孩子小的時候,沒有什麼很好的評判能力,他們認識自己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論來判斷自己。所以我們常看到很多「好誇」的孩子,越誇他越來勁,做的也越好。
最近看《親愛的小課桌》,凱凱(白敬凱)一直陷在自我否定裡,當別人表揚、誇讚他的時候,他會說,我不行,我不好等。原因是他媽媽一直對他進行打擊教育,他媽媽說,那別人都誇他,我再誇他,那他不得飄了嘛,所以我要給他潑涼水,提醒他不要飄。
其實孩子偶爾飄一下也是一件好事情,有助於他自信心的建立和提升。為了防止孩子飄有N種方法,但打擊教育最不可取。
小時候,我也是別人家的孩子,考了第一名,爸爸會說,你這成績放到全鄉也不算啥,可能還排不到前五。當然我也不知道我那成績在全鄉能排在哪裡。六年級的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年級第一,語文和數學分別是87、89,我高高興興地拿著成績單回家了,想著可以開開心心過個年了。結果爸爸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地說你這兩科,連一科上90分的都沒有,做作業去。我灰溜溜地去寫作業,在忐忑自責中過了一個寒假。
在大人的語言打擊中長大的孩子,自卑、敏感,會陷入不斷地自我懷疑狀態,他們會覺得自己不行,會認為自己配不上最好的。
都什麼年代了,不要再實施什麼所謂的「打擊教育」、「激將法」了,那只不過是披著教育外衣的語言暴力罷了。
對孩子,該誇就狠狠地誇,讓他相信他就是最棒的,他值得世間一切美好,你越誇孩子越自信越自律,要相信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五、對孩子好的行為積極反饋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閃光點,都有值得誇讚的地方,當他做了一件事情,對他的行為和結果進行積極的反饋。
一遍遍地誇讚他好的行為,每個人都是喜歡聽誇讚、表揚他的話語的,孩子為了聽到你說他的好、表揚他,他就會在你誇贊他的那個事情上好好表現,這也是正向強化。對於好的行為不斷地進行重複,從而加強這個好的行為,使之成為習慣。
養育孩子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途中我們不知道即將發生什麼,只能邊走邊摸索,但只要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毅力,就沒有教不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