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小廟子北面鳳凰山山頭上,俯瞰全村5370畝耕地,趙會傑感慨良多。即使人均不到2畝耕地,她也能讓全村808戶、2700人人均純收入突破1.4萬元。
也是這個山頭,在90年代初是班車運行的一個坐標。1991年,圓臉、大辮子的趙會傑,坐著班車嫁到了赤峰市松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家裡人告訴她,看到哪個山頭最禿,你就可以下車了。當年的小廟子村,最顯眼的標籤就是貧困、落後。那時起,趙會傑有個夢想,那就是擺脫貧困。起初,她在小廟子村小學當民辦教師,後來到村裡當計生專幹。精打細算的趙會傑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2009年6月,39歲的趙會傑扛起了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這副沉甸甸的擔子。到任後的第一次「兩委」班子會議上,她亮出了自己的「軍令狀」:「我的第一責任,就是辦好群眾盼望的事情!」啥是群眾盼望的事兒呢?
當年,小廟子村級黨組織軟弱渙散,人均年收入4500元,5000多畝耕地有近四分之一澆不上水,沒有特色產業,沒有村集體經濟收入,村民們普遍對改善現狀信心不大,部分村民還面臨著生活難、看病難、上學難等問題。
說一千道一萬,群眾盼望的事兒就是四個字——擺脫貧困。曾經把自家的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趙會傑,現在要過好2700口人的「大日子」了。趙會傑做起事情來可不含糊,上任伊始就對小廟子村黨支部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建立和完善村黨支部會議、「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等25項制度,實施黨員崗星化管理,全村黨員掛牌示範等措施,規範黨員的行為,融洽黨群關係。2010年到2017年,趙會傑與黨員幹部集思廣益,通過協調資金、引進項目,讓之前澆不上水的耕地都澆上了水。
鑑於小廟子村有種植胡蘿蔔的歷史,趙會傑上任後繼續發展胡蘿蔔產業。2012年,全村的胡蘿蔔面積達到3500畝,當年全村光此一項收入就達到1000多萬元。
好景不長,2013年,受市場變化、周邊地區種植面積擴大以及病蟲害等因素的影響,胡蘿蔔產業日漸低迷。人均純收入又回到了2009年的水平。看到村民們滯銷的胡蘿蔔,趙會傑深深地意識到:單一的種植產業只能帶來一時的經濟效益,抗風險能力差,急需調整產業模式。」
2014年,她動員本村在北京打拼的能人李永波回村成立「宏都種植專業合作社」,集約發展種植桔梗、牛膝、防風等中藥材,合作社統一為農戶提供種子、技術、市場信息,統一銷售產品。2017年合作社以每畝800元的價格集中流轉土地1500畝,2018年達到2200畝,種植藥材品種增加到近20個,輻射帶動周邊5個村種植藥材3500畝。
「最初合作社只有9名成員,目前已經吸納323戶農戶入社。合作社佔地20畝,建設冷庫500平方米,庫房400平方米,辦公場所600平方米。這個合作社就是我們脫貧致富的依託。」趙會傑說。2018年1月,趙會傑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去年,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時,趙會傑與總書記真情對話。一年來,帶著總書記的深情囑託,村民們發展特色產業、致富奔小康的熱情更旺。趙會傑又有新想法:把產業變成產業鏈。不僅要大力發展藥材種植,還要進行清洗、包裝等深加工。
2018年藥材市場行情較好,加之產業鏈延長帶來的翻倍收入,畝均純收入接近4000元,一畝藥材相當於7畝玉米的收入,僅此一項全村純收入達到1000多萬元。
在藥材種植、收穫、清洗、加工期間,合作社平均每天吸納150多人就業,人均年務工收入8000至12000元。合作社還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高價流轉貧困戶土地225畝,並優先僱傭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合作社務工,去年帶動28名貧困戶脫貧。2018年6月,趙會傑申請註冊了「小廟子村」商標,並以合作社和村委會名義申請了蔬菜和中藥材深加工國家項目,繼續縱深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讓村民在土地集約利用、產業多元發展中享受更多實惠。當年7月,合作社投資了350萬元,新建廠房2200平方米,建設蔬菜及藥材清洗、加工、脫水生產線。
一年之計在於春。眼下,走進鳳凰山下的小廟子村,一條新的藥材生產線已經建立,合作社正在調試機器。「扶貧要扶智,下一步合作社要對村民們進行技術培訓,不僅讓他們成為田間能手,還要成為技術能手。」
時光如梭,從農家媳婦到基層幹部,到小村經濟的把脈人,再到全國人大代表,趙會傑身份一直在變,唯獨不變的是心中的「軍令狀」。今年,她的提案是關於加大對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力度的建議。「要想實現鄉村振興,讓村民們的腰包越來越鼓,首先農產品質量安全這一關必須要過……」一年了,想跟總書記匯報的東西還真不少,她生怕落下點啥。(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趙弘)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