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字「老事舊人」免費關注看精彩文章
〓 第 1452 期 〓
圖文|喬建民 編輯|王成海
每個人的一生,總會有這樣或那樣一些難以忘卻的回憶。母校,相信會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難忘的記憶。因為,在那裡留下了太多人們對美好青春的回憶。
土牧爾臺鐵路子弟學校,是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初伴隨著內蒙古集二線鐵路的建設和運營,而專為鐵路沿線職工子弟們讀書而建立的一所學校。
內蒙古集二線,南起烏蘭察布盟的集寧市北至和蒙古國接壤的國門二連浩特市,全長336公裡。沿線上的車站和養路公區有幾十個。因這些沿線站點都很小,一般只有幾戶人家,沒電缺水,沒有學校,氣候環境十分惡劣。冬天大雪沒過膝蓋,零下三十多度是常事,白毛風肆虐颳起時,火車都無法運行;春秋的沙塵暴颳起,遮天蔽日飛沙走石。就是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適齡的孩子們要上學,只能到鄰近大一點有學校的城鎮站點去上學。於是,許多孩子們從上小學就離開家,遠離父母開始了艱難的住校生活。這就是那個年代父輩支邊人和他們家屬們的生活境況。
土牧爾臺鐵路子弟學校,起初只有小學,隨著學生的不斷增多,後來又逐步開設了初中和高中班,學校改名為土牧爾臺鐵路中學。這裡就成了我及許許多多生活在集二線上的鐵路子弟們讀書的地方。我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都是在這所學校裡度過的。因此,它就成了我一生中唯一讀過中小學的母校。
學校從建校到二十世紀末停辦撤銷,在四十年左右的辦學時間裡,這裡留下了成千上萬名鐵路子弟們的人生足跡,無論這些人後來走到天涯海角,或成就了什麼樣的人生事業,這裡便成了他們一生中永遠難忘的地方。
時光荏苒,在離開母校的幾十年裡,我始終沒有忘記生活過的土牧爾臺小鎮,沒有忘記過我讀書時的母校。它讓我懷念在那裡度過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光;懷念支邊的父輩故人;懷念同窗的同學們;懷念培育過我們的老師們。
不管我在哪裡工作和生活,不管離它多遠,只要有時間,我總會相約上兄弟姐妹或同學好友們回去看看。雖然小鎮後來衰落了下來,曾經的街容巷貌己變的面目全非。曾經的故人、鄰居們基本上都不在了,有的是故去了,有的是搬遷到了其他地方。曾經的校園己荒草叢生,曾經的校舍、辦公室己破爛不堪,成了一片廢墟。但每次走近她,有一種濃濃的情結感就會油然而生……
每當走進校園,走進一個個門窗全無破敗的教室,腦海裡仍能浮現出曾經讀書時的情景;走到傳達室門前的那顆老榆樹旁,樹上曾經掛著的那段用來敲響上下課鐘聲的鋼軌早己不現。撫摸著那顆雖然生長了幾十年的老樹,但它卻並沒有長的更粗更高,稀疏的枝杈在寒風中搖曳著,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土牧爾臺鐵中的那段歷史……。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它仍在嚴寒及乾旱中生命力頑強的生存著,在早已冷清的校園裡忠實的守護著。我久久佇立在那裡,思緒萬千,感嘆!堅守是多麼平凡而又不容易的一件事啊。鬥轉星移物是人非,看著眼前的一切,仿佛曾經那熟悉的鐘聲還縈繞在耳邊。鐘聲提示著我們作息,鐘聲像老師時刻在提醒著我們要時刻努力學習。
走進曾經老師們用過的辦公室,眼前仍能浮現出一張張老師們熟悉的面容。
懷念母校,更多的是懷念那些教育過我們成長的老師們。在辦學的幾十年裡,這裡流動過有上百名的老師。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也是從全國各地支邊過來的,操著各地的方言口音,有的是支邊人的後代。在那個艱苦的年代,他們和所有人一樣在艱苦的環境中工作攜家養子,承擔的是教書育人的重任。
老師這個職業,人們把它比作園丁,只有辛勤澆灌和修剪的樹木才能成材;把它比作蠟燭,燃燒的是自己照亮的是別人;把它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職業的意義,就在於他們所做的工作,是一個雕塑人心靈的職業。老師的職責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但凡一個能被學生永久記憶和尊敬的老師,一定是一個盡職盡責,用心去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的好老師。
時隔多年以後,回想自己的成長,我非常感謝曾經給過我關心和鼓勵的老師,是他們點燃了我人生奮發向上的信念。在我走出校門後,經過了文革時期的亂象,學業基本上被荒廢了,沒有學到多少知識。但我沒有隨遇而安,而是從此開始了漫長人生路上不斷學習的求索之路。知識改變人生,通過多年頑強刻苦的學習和各方面的充實,不但彌補上了過去被荒廢了學業,還完成了大學學業。畢業後,我毅然選擇了教師這個教書育人平凡而又神聖的職業。
人生,從來沒有什麼註定不變的從前,也沒有什麼不可改變的未來,人生命運的上帝就是自己。不要抱怨什麼歷史,也不要憤憤不平什麼現實。做一個勤勤懇懇本本分分對社會有用的人、充實的人,就是最好的人生努力和選擇。三尺講臺,辛勤園丁,無憾今生。
師者,啟蒙者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人。
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師者的啟蒙和知識技能的傳授。沒有受過教育和正確思想薰陶的人生,是愚昧無知的一生。
師者,可以是你在人生不同階段接受教育過程中不同學科的老師;也可以是你生存過程中教會了你某種技能、技巧和本領的人;也可以是影響了你一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思想者們。
老師的重要性,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是不言而喻的。沒有知識的社會是愚昧的社會,沒有傳授知識的老師,人類就無法前行,社會就無法進步。每個人的人生價值,取決於他對社會的貢獻能力,而每個人貢獻能力的大小又取決他掌握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多少。這些都離不開老師辛勤的培育。
漫步在逐漸將要消失的校園,遙想曾經生機勃勃的校園生活,心情無比的複雜和感慨!
曾經的校友們你們何在?大家好嗎?曾經的老師們,您們何在?……
歲月的流逝,世事的變遷讓許許多多的東西發生著改變。支邊的父輩們己漸漸離我們而去了;曾經教過我們的老師,有的也己經故去,絕大部分己兩鬢斑白步入到中老年人的行列。就是最後一批在土牧爾臺鐵中上過學的孩子們,也到了不惑之年。
母校在時代的變遷中逝去了,懷念中有一種深深地惋惜和憂傷……!但它的消失,反映出當今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斷改善。如今,集二線沿線的職工家屬們都搬到縣、市級城市生活居住去了,告別了曾經沒電、缺水的艱苦生活環境;上學的孩子們,也告別了惜日艱苦的求學之路,到了教育資源和環境條件更好的學校去上學了。
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想也是老一輩支邊人最大的希望和心願。吃水不忘挖井人,沒有前人的努力和付出,就不會有今天人們的幸福生活。
土牧爾臺鐵路學校,從二十世紀五十年初建校,到二十世紀末撤銷,它經歷了四十多年的風雨歷程。它走過了初創時的艱難;走過了它的發展和鼎盛時期;最後,因社會的發展而被撤銷,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她曾接納和培育過成千上萬名集二線上的鐵路子弟們,他們中的很多人,後來在各行各業的崗位上做出了成績,成了地區或行業中的佼佼者。
母校逝去了,她很平凡。她只是大西北土牧爾臺小鎮、集二線上一所普普通通的鐵路子弟學校,但她承載過歷史賦予的使命,她啟蒙和教育過許許多多成長中的集二線人。她的學子們和經歷過她的人們,不會把她忘記;歷史也將銘刻下她閃光的一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論是在學校的辦學其間,還是被撤銷後,曾經在這所學校上過學的各屆莘莘學子們,雖然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到了中老年階段,但他們仍經常從全國各回來,懷著感恩和懷舊之心,以個別或同學聚會的方式來到母校探望和追憶。
因為在這裡,有著他們對青春的回憶;
因為在這裡,有著他們對父輩和老師們的懷念!
母校,是我們難忘的成長搖籃;
母校,是我們的人生起點;
母校,是啟蒙感恩之心的思源地。
……
師恩,我們永遠難忘!
再見了,母校!
——你將在學子們心中永駐!
再見了,我們的青春歲月!
——祝福所有的校友們:
青春永葆,青山常在。
2021年2月
說明:由於影像資料的有限,不能更全面細仔地展現相關人物和情景,敬請理解!
喜歡本文就在最後右下角點個「在看」讓更多朋友看到!
鄭重提示:由原創文學公眾號「老事舊人」創刊人王成海先生臥病三年多寫作的鄉土散文集《故鄉,記憶中的那些人和事》,在眾多讀者朋友的鼓勵下終於出版了,截止目前還剩最後300本。該書由作者2017年到2019年三年間寫作的三四百篇鄉土散文中精選的99篇集結而成,近400頁,30萬字,著名書法家、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原書記處書記田滋茂先生為該書作序,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由於讀者多為平臺粉絲,所以定價低廉,僅僅48元,外加快遞費8元,共56元,就可以買到一本由作者親筆籤名的《故鄉》,長按下面二維碼加作者微信,留下具體地址、姓名和電話購書。謝謝大家的理解、支持、捧場。
長按二維碼加微信購書
【作者介紹】橋梁,本名喬建民,一位離開家鄉察右後旗土牧爾臺四十餘年的遊子,家鄉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讓他魂牽夢繞。
【投稿須知】①本平臺「老事舊人」為原創首發文學平臺,所以請投稿者一定保證自己的稿件為原創首發,凡是已投其它微信公眾平臺的文章切莫再投本平臺。②本平臺是本人為打發病床時間而創建的,沒有任何外部力量支持,所以稿件沒有稿費,望想換取稿費的親們莫投稿件於本平臺。③由於修改編輯文章是一項巨大的工程,而編者又是一個患病已久的大病人,所以請親們在投稿時盡力把自己的稿件修改到最佳狀態。④投向本平臺的稿件,一旦收到回復,就意味著準備採用,但由於稿件較多,刊發可能需要一定的時日,請親們耐心等候,半月內未見刊登的請另投其它地方。⑤希望投稿的親們一定關注本平臺,隨時接收本平臺刊發的文章。⑥本平臺投稿郵箱為737494985@qq.com,或加微信wangchenghai1968,直接通過微信把文章發過來,同時一定附作者個人簡單介紹和近照一張。⑦歡迎大家分享轉發,但也請其它媒體或自媒體尊重原創者的辛苦勞動,在未經授權情況下不得私自轉載或盜用本平臺文章,否則視為侵權,追究法律責任。
這也是一個不錯的公眾號,歡迎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