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母校——難忘的土牧爾臺鐵中

2021-02-25 老事舊人

點上方藍字「老事舊人」免費關注看精彩文章

〓 第 1452 期  〓

圖文|喬建民  編輯|王成海

  

每個人的一生,總會有這樣或那樣一些難以忘卻的回憶。母校,相信會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難忘的記憶。因為,在那裡留下了太多人們對美好青春的回憶。

  

土牧爾臺鐵路子弟學校,是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初伴隨著內蒙古集二線鐵路的建設和運營,而專為鐵路沿線職工子弟們讀書而建立的一所學校。

  

內蒙古集二線,南起烏蘭察布盟的集寧市北至和蒙古國接壤的國門二連浩特市,全長336公裡。沿線上的車站和養路公區有幾十個。因這些沿線站點都很小,一般只有幾戶人家,沒電缺水,沒有學校,氣候環境十分惡劣。冬天大雪沒過膝蓋,零下三十多度是常事,白毛風肆虐颳起時,火車都無法運行;春秋的沙塵暴颳起,遮天蔽日飛沙走石。就是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適齡的孩子們要上學,只能到鄰近大一點有學校的城鎮站點去上學。於是,許多孩子們從上小學就離開家,遠離父母開始了艱難的住校生活。這就是那個年代父輩支邊人和他們家屬們的生活境況。

  

土牧爾臺鐵路子弟學校,起初只有小學,隨著學生的不斷增多,後來又逐步開設了初中和高中班,學校改名為土牧爾臺鐵路中學。這裡就成了我及許許多多生活在集二線上的鐵路子弟們讀書的地方。我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都是在這所學校裡度過的。因此,它就成了我一生中唯一讀過中小學的母校。

  

學校從建校到二十世紀末停辦撤銷,在四十年左右的辦學時間裡,這裡留下了成千上萬名鐵路子弟們的人生足跡,無論這些人後來走到天涯海角,或成就了什麼樣的人生事業,這裡便成了他們一生中永遠難忘的地方。

  

時光荏苒,在離開母校的幾十年裡,我始終沒有忘記生活過的土牧爾臺小鎮,沒有忘記過我讀書時的母校。它讓我懷念在那裡度過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光;懷念支邊的父輩故人;懷念同窗的同學們;懷念培育過我們的老師們。

  

不管我在哪裡工作和生活,不管離它多遠,只要有時間,我總會相約上兄弟姐妹或同學好友們回去看看。雖然小鎮後來衰落了下來,曾經的街容巷貌己變的面目全非。曾經的故人、鄰居們基本上都不在了,有的是故去了,有的是搬遷到了其他地方。曾經的校園己荒草叢生,曾經的校舍、辦公室己破爛不堪,成了一片廢墟。但每次走近她,有一種濃濃的情結感就會油然而生……

  

每當走進校園,走進一個個門窗全無破敗的教室,腦海裡仍能浮現出曾經讀書時的情景;走到傳達室門前的那顆老榆樹旁,樹上曾經掛著的那段用來敲響上下課鐘聲的鋼軌早己不現。撫摸著那顆雖然生長了幾十年的老樹,但它卻並沒有長的更粗更高,稀疏的枝杈在寒風中搖曳著,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土牧爾臺鐵中的那段歷史……。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它仍在嚴寒及乾旱中生命力頑強的生存著,在早已冷清的校園裡忠實的守護著。我久久佇立在那裡,思緒萬千,感嘆!堅守是多麼平凡而又不容易的一件事啊。鬥轉星移物是人非,看著眼前的一切,仿佛曾經那熟悉的鐘聲還縈繞在耳邊。鐘聲提示著我們作息,鐘聲像老師時刻在提醒著我們要時刻努力學習。

  

走進曾經老師們用過的辦公室,眼前仍能浮現出一張張老師們熟悉的面容。

  

懷念母校,更多的是懷念那些教育過我們成長的老師們。在辦學的幾十年裡,這裡流動過有上百名的老師。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也是從全國各地支邊過來的,操著各地的方言口音,有的是支邊人的後代。在那個艱苦的年代,他們和所有人一樣在艱苦的環境中工作攜家養子,承擔的是教書育人的重任。

      

  

老師這個職業,人們把它比作園丁,只有辛勤澆灌和修剪的樹木才能成材;把它比作蠟燭,燃燒的是自己照亮的是別人;把它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職業的意義,就在於他們所做的工作,是一個雕塑人心靈的職業。老師的職責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但凡一個能被學生永久記憶和尊敬的老師,一定是一個盡職盡責,用心去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的好老師。

  

時隔多年以後,回想自己的成長,我非常感謝曾經給過我關心和鼓勵的老師,是他們點燃了我人生奮發向上的信念。在我走出校門後,經過了文革時期的亂象,學業基本上被荒廢了,沒有學到多少知識。但我沒有隨遇而安,而是從此開始了漫長人生路上不斷學習的求索之路。知識改變人生,通過多年頑強刻苦的學習和各方面的充實,不但彌補上了過去被荒廢了學業,還完成了大學學業。畢業後,我毅然選擇了教師這個教書育人平凡而又神聖的職業。

       

人生,從來沒有什麼註定不變的從前,也沒有什麼不可改變的未來,人生命運的上帝就是自己。不要抱怨什麼歷史,也不要憤憤不平什麼現實。做一個勤勤懇懇本本分分對社會有用的人、充實的人,就是最好的人生努力和選擇。三尺講臺,辛勤園丁,無憾今生。

師者,啟蒙者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人。

     

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師者的啟蒙和知識技能的傳授。沒有受過教育和正確思想薰陶的人生,是愚昧無知的一生。

     

師者,可以是你在人生不同階段接受教育過程中不同學科的老師;也可以是你生存過程中教會了你某種技能、技巧和本領的人;也可以是影響了你一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思想者們。

      

老師的重要性,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是不言而喻的。沒有知識的社會是愚昧的社會,沒有傳授知識的老師,人類就無法前行,社會就無法進步。每個人的人生價值,取決於他對社會的貢獻能力,而每個人貢獻能力的大小又取決他掌握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多少。這些都離不開老師辛勤的培育。

  

漫步在逐漸將要消失的校園,遙想曾經生機勃勃的校園生活,心情無比的複雜和感慨!

  

曾經的校友們你們何在?大家好嗎?曾經的老師們,您們何在?……

  

歲月的流逝,世事的變遷讓許許多多的東西發生著改變。支邊的父輩們己漸漸離我們而去了;曾經教過我們的老師,有的也己經故去,絕大部分己兩鬢斑白步入到中老年人的行列。就是最後一批在土牧爾臺鐵中上過學的孩子們,也到了不惑之年。

  

母校在時代的變遷中逝去了,懷念中有一種深深地惋惜和憂傷……!但它的消失,反映出當今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斷改善。如今,集二線沿線的職工家屬們都搬到縣、市級城市生活居住去了,告別了曾經沒電、缺水的艱苦生活環境;上學的孩子們,也告別了惜日艱苦的求學之路,到了教育資源和環境條件更好的學校去上學了。

       

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想也是老一輩支邊人最大的希望和心願。吃水不忘挖井人,沒有前人的努力和付出,就不會有今天人們的幸福生活。

        

  

土牧爾臺鐵路學校,從二十世紀五十年初建校,到二十世紀末撤銷,它經歷了四十多年的風雨歷程。它走過了初創時的艱難;走過了它的發展和鼎盛時期;最後,因社會的發展而被撤銷,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她曾接納和培育過成千上萬名集二線上的鐵路子弟們,他們中的很多人,後來在各行各業的崗位上做出了成績,成了地區或行業中的佼佼者。

      

 母校逝去了,她很平凡。她只是大西北土牧爾臺小鎮、集二線上一所普普通通的鐵路子弟學校,但她承載過歷史賦予的使命,她啟蒙和教育過許許多多成長中的集二線人。她的學子們和經歷過她的人們,不會把她忘記;歷史也將銘刻下她閃光的一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論是在學校的辦學其間,還是被撤銷後,曾經在這所學校上過學的各屆莘莘學子們,雖然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到了中老年階段,但他們仍經常從全國各回來,懷著感恩和懷舊之心,以個別或同學聚會的方式來到母校探望和追憶。

因為在這裡,有著他們對青春的回憶;

因為在這裡,有著他們對父輩和老師們的懷念!

母校,是我們難忘的成長搖籃;

母校,是我們的人生起點;

母校,是啟蒙感恩之心的思源地。

……

師恩,我們永遠難忘!

再見了,母校!

——你將在學子們心中永駐!

再見了,我們的青春歲月!

——祝福所有的校友們:

      青春永葆,青山常在。

2021年2月

說明:由於影像資料的有限,不能更全面細仔地展現相關人物和情景,敬請理解!

喜歡本文就在最後右下角點個「在看」讓更多朋友看到!

鄭重提示:由原創文學公眾號「老事舊人」創刊人王成海先生臥病三年多寫作的鄉土散文集《故鄉,記憶中的那些人和事》,在眾多讀者朋友的鼓勵下終於出版了,截止目前還剩最後300本。該書由作者2017年到2019年三年間寫作的三四百篇鄉土散文中精選的99篇集結而成,近400頁,30萬字,著名書法家、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原書記處書記田滋茂先生為該書作序,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由於讀者多為平臺粉絲,所以定價低廉,僅僅48元,外加快遞費8元,共56元,就可以買到一本由作者親筆籤名的《故鄉》,長按下面二維碼加作者微信,留下具體地址、姓名和電話購書。謝謝大家的理解、支持、捧場。

長按二維碼加微信購書

【作者介紹】橋梁,本名喬建民,一位離開家鄉察右後旗土牧爾臺四十餘年的遊子,家鄉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讓他魂牽夢繞。

【投稿須知】本平臺「老事舊人」為原創首發文學平臺,所以請投稿者一定保證自己的稿件為原創首發,凡是已投其它微信公眾平臺的文章切莫再投本平臺。本平臺是本人為打發病床時間而創建的,沒有任何外部力量支持,所以稿件沒有稿費,望想換取稿費的親們莫投稿件於本平臺。由於修改編輯文章是一項巨大的工程,而編者又是一個患病已久的大病人,所以請親們在投稿時盡力把自己的稿件修改到最佳狀態。投向本平臺的稿件,一旦收到回復,就意味著準備採用,但由於稿件較多,刊發可能需要一定的時日,請親們耐心等候,半月內未見刊登的請另投其它地方。希望投稿的親們一定關注本平臺,隨時接收本平臺刊發的文章。本平臺投稿郵箱為737494985@qq.com,或加微信wangchenghai1968,直接通過微信把文章發過來,同時一定附作者個人簡單介紹和近照一張。歡迎大家分享轉發,但也請其它媒體或自媒體尊重原創者的辛苦勞動,在未經授權情況下不得私自轉載或盜用本平臺文章,否則視為侵權,追究法律責任。

這也是一個不錯的公眾號,歡迎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憶難忘——母校
    憶難忘——母校    雁過無痕,歲月無聲。背上行李,踏入河科大美麗的校園,來到這個將要生活四年的地方,從找不到教室到熟知各個地方,我們也從陌生走到了熟悉。河科大美麗的環境,知識淵博的老師,特色的活動項目,讓我不禁感激奮鬥的自己,也懷念起那個夢想伊始的地方——我的母校。     過去的時光總是令人懷念。
  • 【人生感悟】謹以此組照片,懷念逝去的難忘歲月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一張難忘的木椅。 那時候日子過得雖苦,但真的很令人難忘,那時候的很多感覺,現在再也找不到了。 謹以此組照片,懷念逝去的難忘歲月。
  • 【《銅吳堡》雜誌】難忘的母校——宋家川中學
    不少人青春而至,霜雪而歸,一輩子沒有離開學生,沒有離開家鄉的教育事業,宋炳希和李務滋老師夫婦,即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兩位老師因教育而相識,因教育而執手,因教育而終身奮鬥,也因教育而桃李滿天下,美譽學界留。2011年10月,我曾在《師中典範——寫給李務滋老師》一文中作了這樣的表述:「那個時代的老師,多能忠於職守,關愛學生,潛心授業。然李務滋老師對教育事業特殊的鐘愛與追求,為老師同學所折服。
  • 她剛剛被唐河縣一高錄取:回眸,母校的一點一滴都讓我難忘
    這篇文章是管俊岑在前不久寫的回憶文章,從中可以看出,高分的取得離不開紮實的語文功底和作文寫作能力。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芒,一次回憶可以留下歲月的芳香。 ——題記 時光像匆匆的流水,飛快的離去。回憶像一絲暖暖的春風,吹過我的心頭,又似一股甜甜的泉水,流過我的心間。
  • 難忘母校——臨武三中
    我的母校——臨武三中便是我們實現夢想的第一步,更是人生的第一步,是我達到初中學府進步的階梯。這裡書香滿園,綠樹成蔭;這裡是學生們嚮往的就讀聖地,更是雛鷹展翅的高地,這裡是傳承文明的樂園……當你漫步在校園中,映入眼帘的是兩邊的大樹、花草,有著桂樹的芳香,香樟樹的挺拔,孔子像的嚴肅。
  • 回到母校的感慨說說 關於回到母校的說說
    5、回到母校來看看,回味失去的青春。6、重拾青春的記憶,我回到母校。無憂無慮的學生時代是讓人懷念的。7、今天回到母校繼光中學,參加一年一度的校友會活動。8、回到母校,再次見到熟悉的老師和同學仿佛這裡還是屬於我們……9、回到母校,真後悔當初沒有堅持到底,這樣我也不會在自己不喜歡地方幹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10、不上班的感覺真好…回到母校的感覺真好…再次見到老師真好…一切都是那麼熟悉…你好,我的母校!
  • 「小升初 難忘母校」畢業感言、畢業照片徵集活動即日啟動
    這階段,在忙碌的學習之餘,有不少六年級學生也給了自己滿滿的畢業「儀式感」,他們有的與多年的同窗好友漫步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拍下一張張創意畢業照,也有的同學有很多的感言,想要「表白」母校……  機會來了,即日起至7月3日,晉江經濟報聯合鹽課堂開展「小升初 難忘母校」畢業感言、畢業照片徵集活動,邀請六年級的小夥伴們一起來曬曬創意畢業照,分享畢業感言。
  • 母校平中,師恩情深
    他任教多年,教學經驗豐富,他將多年我縣及鄰近縣小考中數學試卷及答案刻印成複習資料,每人一冊。小考試卷中5題就猜對3題。另一位是語文劉炳興老師。他擬了好多作文題目,並把各題目的開頭、中間、結尾寫都示範成範文,刻印成複習資料,每人一冊。在複習階段,同學們早早地就在學校操場上做數學試卷題,背範文。那學習氣氛真是高漲。清楚地記得小考考場設在大成殿前西面後改為校辦工廠的教室裡。
  • 「校園傳真」金龍學區:「母校」拍了拍你,給你一個難忘的畢業禮
    7月10日下午,木金鄉木瓜中學2020屆「飲水思源」畢業典禮在學校階梯教室舉行,近兩百畢業班師生共襄盛舉,見證這一感人場面,四個篇章將一個難忘的畢業典禮永久定格在學生心中。序幕:夢想起航(播放學生成長短片)「歌聲優,琴聲悠,木中的書聲永不休……」全體畢業生懷著對母校的留念以及對母校、對恩師的感恩之情,動情地齊唱了校歌,活動就此拉開序幕。
  • 南陽師範學院優秀校友巡禮④ 張書恆:最是難忘母校情
    一晃離開母校20多年了,很多事情歷歷在目,讓我無時無刻不追憶。」站在當下,回望過往,張書恆說:「如果問母校對我有哪些影響,我想說,學生時代,母校是我人生理想起步的地方,更是我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地方,為我架起了人生向上的階梯;教書時代,母校讓我開闊了視野,為我放飛了自己的理想。」
  • 70周年校慶徵文:難忘的母校
    正如一位優秀校友所說,母校是家鄉、是故土、更是一種情結。
  • 直擊-西蒙斯母校為逝去球員而戰 數字44意義非凡
    對他們來說,這個數字,這一分鐘,屬於他們已逝去的隊友。 三月的最後一個周四,距離16進8點比賽還有一天,甜蜜十六強的其中四支球隊聚集在華盛頓NBA奇才隊的常用球館。相比杜克,密西根州立,和維吉尼亞理工,路易斯安那州利大學的存在,總充滿著一種英雄絕處逢生的悲情色彩。
  • 臺鐵——品味便當之旅
    搭乘臺鐵旅遊的遊客,不僅是為了更舒服地享受旅途,享受沿途風景,也為了嘗一嘗臺灣最有名的臺鐵便當。便當其實就是盒飯,在我們的印象中,大概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可是,臺灣鐵路主管部門推出的便當,卻有著很多臺灣民眾想之念之的滋味。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火車上「扁東,扁東」(閩南語,便當)的叫賣聲是不少人兒時的垂涎記憶。隨著生活好轉,臺鐵便當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 臺鐵便當,媽媽的味道
    但一想到人氣超爆的臺鐵便當,對從臺北到高雄的這兩小時路程,頓時有了期待。終於拿到便當的一刻,迫不及待地打開盒蓋,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就是傳說中好吃到爆的臺鐵便當嗎?粗看不過大約12釐米寬、20釐米長的飯盒,一塊蜜汁大排佔了2/3的表面,兩片南瓜,兩塊紫薯,兩片紅色彩椒,一些綠葉青菜,外加一小撮鹹菜,半個滷蛋,第一層不過如此而已。
  • 告別母校·師恩難忘·放飛夢想——恆昌店巷小學舉行六年級畢業典禮
    7月5日上午,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恆昌店巷小學2020年「告別母校·師恩難忘·放飛夢想」六年級畢業典禮拉開了序幕。六年的光陰,當年的小樹已在漸漸長大,同學們對老師、對家長、對母校都有太多太多的話想要表達
  • 畢業鳳凰花又開 難忘母校恩似海 ——記廈門雙十中學2015屆高中畢業典禮暨畢業文藝匯演
    畢業之際,母校恩重如山,同窗情深似海,老師們的囑託更是銘記在心,緊隨其後的是陳文強校長的致辭,陳校長回顧了三年以來領導,老師,同學共同經歷的風風雨雨,對同學們取得的豐碩成果表示了祝賀,並且語重心長地激勵同學們在進入大學,步入社會後不忘責任,奮勇前行。同學們揮灑汗水,收穫喜悅,為母校增光添彩。老師們看在眼中,母校更是對學子們的拳拳之心加以關懷勉勵。
  • 臺鐵司機通話錄音流出 臺鐵官員醜態被曝!(圖)
    原標題:臺鐵官員醜態被曝!錄音戳破臺鐵謊言 司機曾9次反應動力異常  央視網消息:臺灣鐵路普悠瑪列車發生翻覆出軌事故後,24號,臺鐵召開記者會,稱是司機關閉ATP(列車安全防護)系統,沒有回報,是事故的主要原因,然而25號司機與調度員的通話記錄流出,發現司機在列車出現問題之後,一直在和控制中心溝通,並至少有九次反映動力異常,通話記錄的流出,徹底戳破了臺鐵的謊言。
  • 臺鐵猴硐瑞芳段未在邊坡告警系統中!「立委」:存安全隱患
    [新聞頁-臺海網]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交通部」臺鐵局2019年完成全線邊坡檢測,有17處危險邊坡需改善,今年10月中才宣布要在2021年底前完成,但昨日發生走山的猴硐至瑞芳路段,並沒有被列入其中,也不在自動化邊坡告警系統的建置計劃中。
  • 臺鐵便當外的硬道理
    臺鐵發生37年來最嚴重的事故意外,確切原因仍在調查中,依目前相關調查分析,以人為疏失或機械故障可能性最大,檢警除應儘速找出原因,告慰死者及家屬外,臺當局更應痛定思痛,以公共安全為最高原則,解決臺鐵長期營運不善及安全的問題。
  • 衡水十三中畢業學子送錦旗表白母校與老師
    近日,我校畢業學子曹家偉及其家人不顧天氣炎熱,滿懷感激之心將「關愛桃李學子,美德揚徹五洲」、「春雨潤物明德育才,澤流及遠千裡思源」、「授業一絲不苟,解惑無微不至」等幾面錦旗送給老師們,以表達對母校老師們的培育和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