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佛教數字資源中心聯合浙大啟動 「梵文及中文館藏網絡」

2020-12-12 浙江大學

近日,位於美國馬塞諸塞州劍橋市的佛教數字資源中心 (Buddhist Digital Resource Center, 簡稱「BDRC) 聯合浙江大學佛教資源與研究中心,正式宣布啟動「梵文及中文館藏網絡」(Sanskrit and Chinese Buddhist Library Network)。此項目得到了何鴻毅家族基金的特別資助,旨在為梵文及中文佛教文獻的使用與研究帶來革命性的突破。

「梵文及中文館藏網絡」屬於浙江大學與佛教數字資源中心合作研發的「佛教通用數字檔案館」(Buddhist Universal Digital Archive,簡稱「BUDA」,即「數字佛陀」)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佛陀」還包括正在籌備中的「巴利文及東南亞館藏網絡」、已經運行多年的「藏文文獻保存專項」,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多元化資料匯集成一個功能強大、易於查閱的網絡基地,即構建一個集文獻保存、開放查閱、聯合協作為一體的佛教數字資源庫,以實現在多語種環境中保存、編纂及傳播佛教文獻的宗旨。「數字佛陀」的元數據紀錄等將存儲在哈佛大學和浙江大學的信息系統中,以確保數字資源能夠得到長期有效的保護和利用。

在未來的三年時間裡,「梵文及中文館藏網絡」將首先鑑別、分類和聯結現有的數字資源,使用最新的語義網和關聯開放的存儲技術來管理電子文檔。這一工作將會衍生50萬個數字目標對象和200萬個關聯資訊等,同時建立梵文及中文佛教文獻彙編、提供原本掃描及可檢索文本、構建多方合作平臺等,供學者與公眾進行多重挖掘和分析利用,推動跨語言文本的比較搜索與研究,提升文本翻譯等工作的效率,促進更深廣程度的學術合作,以此引領梵文及中文佛教的學術研究與文化交流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澎湃新聞採訪了這一項目的相關負責人,進一步了解佛教數位化領域的發展現狀和新趨勢。

澎湃新聞:目前「佛教通用數字檔案館」有哪些部分已開通供檢索使用?

佛教數字資源中心CEO傑夫·沃曼:目前的資料庫以藏文文獻的檢索、下載等使用為主,包括了已有十八年歷史的「藏傳佛教資源中心」的全部數據,即超過19,000卷(10,000,000頁)的珍貴佛教文本與圖像,同時每天都在增加新近獲取的部分梵文、中文等其他語種文獻。

澎湃新聞:據我們所知,歐美及日本佛教學界對於中文佛教文獻並不十分重視。在您看來,這次啟動的梵文及中文館藏網絡在「佛教通用數字檔案館」中具有怎樣的意義?

浙江大學佛教資源與研究中心主任何歡歡:近百年來,歐美及日本佛教學界的主流研究大都傾向以梵文和藏文為基本材料,重視印度佛教與藏傳佛教的交互研究,以中文為根基的中國佛教研究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這一方面有著一定的歷史社會原因,但主要還是因為中文佛教文獻的國際流通渠道較窄。比如,「觀音」、「法」、「禪」等常用詞在國際學術語境中一般分別寫作AvalokiteśvaraDharmaZen,前兩詞為梵文,Zen為日文。近年來,雖有不少學者力主用漢語拼音來表達這類詞彙,但僅局限於部分中國佛教研究的範圍,並不被印、藏、日等領域的學者普遍接受。

這次啟動的梵文及中文館藏網絡首先將中文置於和梵文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網絡交互檢閱系統,充分展示並主動提供中文與梵文的文獻關聯情況和分析數據,同時聯結現有的藏文專項資料庫,以此促進國際學者對中文文獻和中國佛教的認知與研究,推動中文成為國際佛教研究領域的通用語之一,提升國內外多語種、跨區域佛教研究的水平。

澎湃新聞:目前梵文及中文館藏網絡的進展情況如何?

佛教數字資源中心CEO傑夫·沃曼:今年3月我去了杭州,與浙江大學羅衛東副校長籤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前期準備,田野調查等文獻收集工作如期展開。佛教數字資源中心與浙江大學聯合招聘的博士後等研究人員也將於近期到崗,我們將在美國劍橋和中國杭州同步製作並更新館藏網絡數據。我們非常感謝何鴻毅家族基金對此項目的鼎力支持。何鴻毅家族基金致力於構建佛教研習網路以促進佛教學術研究發展和擴大佛教在世界的影響力,是十分切合此項目的合作夥伴。


關於佛教數字資源中心(Buddhist Digital Resource Center

佛教數字資源中心是在美國註冊的一家501(c)(3)非營利性組織,通過數位技術與學術研究的結合,致力於佛教文獻的搜尋、保存、組織和研究。

原名「藏傳佛教資源中心」(TBRC),由吉恩·史密斯先生(19362010)於1999年創立。十八年以來,「中心」已搜尋、數位化、編纂、存檔近1200萬頁以藏文、梵文、蒙文為主的重要佛教文獻。配合尖端的數位技術,這些資料得以長久保存,並提供全世界範圍的輕鬆查閱。「中心」已成為全球佛教學者、宗教人士、翻譯出版以及其他社會各界獲取佛教文獻資源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尤其為藏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近年來,「中心」決定將多年的經驗和資源應用到更大範圍的佛教文化保護與研究工作中,即擴展至藏文以外的其他多語種佛教文獻,以更好地保存並傳播由於社會環境變遷而瀕臨消失的文化瑰寶,故於20167月正式更名為「佛教數字資源中心」。


關於何鴻毅家族基金(The Robert H. N. Ho Family Foundation

成立於2005年的何鴻毅家族基金,為立足香港的獨立慈善團體。基金肩負雙重使命,一方面推動世界對中華文化藝術的賞析,同時致力深化當代社會對佛理之理解。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溧陽博物館看館藏|元代梵文準提咒鏡
    今天為大家帶來溧陽博物館館藏第三十二期——元代梵文準提咒鏡。銅鏡直徑8.2釐米,邊厚0.3釐米。銀錠形鈕,主體紋飾為環繞鏡鈕兩圈的梵文銘文圈,內圈為十六字梵文,外圈為二十字梵文,內容系梵文書寫的準提咒。
  • 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館藏與漢學研究資源
    從創館之初,國會圖書館就以保存全人類的知識為目標,致力於建立一個包羅世界各國、各地的文明和知識精華的館藏。1、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使命「圖書館的使命是要向美國國會及美國人民提供它的館藏資源,以供所用,同時也要為後代子孫維持及保存全人類知識和創新的紀錄。」
  • 官宣:「浙大ArcLab實驗室-安恆信息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12月7日,依託浙江大學和ArcLab實驗室的科研實力和人才資源與安恆信息的產業優勢和創新生態,浙大ArcLab實驗室和安恆信息共同聯合成立「浙大ArcLab實驗室-安恆信息聯合研究中心」。浙江大學信息技術中心主任、ArcLab實驗室主任陳文智和安恆信息董事長範淵共同籤約。
  • 網龍聯合美國北德克薩斯州大學建立數字研究中心
    福州2018年5月17日電 /美通社/ -- 北京時間5月15日,網龍宣布於美國北德克薩斯州大學(簡稱:UNT)成立數字研究中心。作為網龍與北美高校聯合設立的第一所研究中心,該中心承擔著創新孵化、課程開發、資源生產等任務,將開展各類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研究,推動先進的研究成果和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共享。
  • 杭州佛學院梵文數字識別技術獲國家專利
    近日,杭州佛學院「梵文天城體印刷字符拉丁轉寫計算機識別程序」正式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授權,填補了我國在梵文研究方面的空白,為中國佛教開展對梵文佛經原典的學習、研究翻開了嶄新的篇章,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在世界佛教研究領域的地位。
  • 校企合作2.0:浙大舜宇共建「智慧光學聯合研究中心」!
    近日,浙江大學舜宇智慧光學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聯合研究中心」)籤約儀式在集團四樓會議室隆重舉行,未來雙方將共同打造一個世界一流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技術輻射基地。籤約儀式上,集團董事長葉遼寧和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劉向東共同籤署協議,雙方將本著「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合作創新、共同發展」的原則,通過「聯合研究中心」的建設,促進浙大在光學工程學科的領軍人才成長以及舜宇在未來發展中保持技術領先優勢地位,提前實現千億銷售目標。
  • 佛教英語詞典及工具網站
    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出版日期:2014年這部詞典的作者為美國學者Robert E. Buswell Jr.教授(任職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與韓國東國大學校)和Donald S. Lopez Jr.教授(任職於密西根大學),共收錄了5000多個詞條,主要涵蓋六大佛教語言及其傳統:梵語、巴利語、藏文、中文、日文、韓文。
  • 資源分享 | 梵文網絡學習資源匯總
    本文旨在給對梵語學習感興趣的朋友們提供一些有用且無(低)成本的學習資源。梵語自學難度較高,尤其到後期接觸Sandhi轉寫時最好可以有專業人士指導,但早期基本詞語詞法尚可通過自學完成。本文所列舉資源絕大部分只能對梵語學習起到輔助作用,對最難的句間語法少有涉及,在學習時務必購買一本優質完整的教材(文章最後部分有教材推薦)。
  • 數字敦煌中文網站今天開通
    由中、英兩國共同合作開展的國際敦煌學項目--數字敦煌中文網站今天開通,中文讀者打開http://idp.nlc.gov.cn,就能一睹收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和英國國家圖書館的敦煌文獻。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在清理石窟積沙時偶然打開了藏經洞,發現公元4至11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紙畫、法器等文物5萬餘件。這些數量巨大、內容豐富的珍貴資料震驚世界,被譽為「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和「古代學術的海洋」。
  • 砥礪精進 深化梵文研究
    梵文是一種複雜難學的重要語言,而將其運用到專業學術研究中,更需要長期的訓練和積累。因此,梵文研究人才的培養是當務之急。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梵文研究及人才隊伍建設」,並整合院內各相關研究機構的梵文研究力量成立梵文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黃寶生表示,梵文研究中心在人才培養和梵文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一些成就。
  • 曾江:砥礪精進 深化梵文研究
    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梵文研究及人才隊伍建設」,並整合院內各相關研究機構的梵文研究力量成立梵文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黃寶生表示,梵文研究中心在人才培養和梵文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一些成就。幾位中青年學者也在經過學術訓練後,開始在各自的領域展開研究。
  • 梵文翻譯後,中文意思讓現代人都中招?
    這就存在宗教信仰問題了,在當今時代,也就有了很多佛教信徒,對於一些佛偈,警示語而深信不疑。在梵文中,緊箍咒究竟代表著什麼意思呢?大家感到好奇嘛?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唐僧的口型了沒有,在字幕上的中文分別是:唵、嘛、呢、叭、咪、吽。這六個字的梵文統一出自《大明咒》,而梵文經過翻譯後,都是音譯字,大家雖然能認識這些字,依舊是一臉懵逼。
  • 散落文獻 一朝重聚 數字敦煌中文網站開通
    散落文獻 一朝重聚 數字敦煌中文網站開通
  • 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啟動
    北京時間12月14日下午,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期刊和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聯合舉辦的「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文聯盟直播平臺啟動。
  • 隋唐時期,佛教徒為了宣揚佛旨,對佛教梵文經典進行了漢文翻譯
    隋唐時期,佛教徒為了宣揚佛旨,對佛教梵文經典進行了漢文翻譯隋唐時期,隨著佛教勢力的深入社會,宣傳佛教因果報應及神奇靈驗的理論文字、圖畫等佛教文化亦大大地發揚起來。一切宗教都具有唯心主義的理論與依據。自漢魏以來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佛教徒為了宣揚佛旨,對從西域帶來的梵文經典進行漢文翻譯。南北朝時佛經翻譯已在展開,但是那時候主要是由梵僧承擔翻譯工作。由於梵僧對漢文語言的隔閡,以及對中土文化生活習俗不甚理解會通,因此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出現了生硬的直譯,往往使人們在對文義的理解上扦格不入,而且那時候翻譯出來的佛經數量也不多,這也多少限制了佛教經義在社會上的傳播。但是到了隋唐時期,情況就與以前大不相同了。
  • 佛教在亞歐:佛教是如何傳入英國的?
    佛教傳入英國的方式,最初是以對巴利文、梵文佛教原典的發掘、整理、注釋和翻譯工作為主,湧現了一批著名的巴利文學者和梵文學者,建立了一些佛學研究組織。1881年戴維茲(T.W.Rhys Davids)在倫敦成立的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 Society),是當時最早的佛教組織。該會主要從事巴利文佛教經典和書刊的刊行工作,經過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巴利文三藏的注釋工作。
  • 中臺世界博物館開幕 館藏珍品豐富堪稱臺灣佛教博物館的「羅浮宮」
    中臺世界博物館館藏珍品豐富,堪稱臺灣佛教博物館的「羅浮宮」寶華供養-館藏珍品佛教在線臺灣訊 中臺禪寺開山方丈惟覺長老圓寂前掛心的中臺世界博物館,8月13日剪彩落成,館藏珍品豐富,堪稱臺灣佛教博物館的「羅浮宮」。
  • 對陳寅恪佛教語文學研究能力的迷思——以童受《喻鬘論》為中心
    陳寅恪論文的開頭在稍稍列舉了《大莊嚴經論》在歷代經錄中的記錄之後,又特別舉出《至元錄》中的記錄及其蕃本的梵文名稱,然後說: 據此,元時實有藏文譯本。然今日藏文正續大藏中均無此書。是以自來東西學者,均以為此曠世奇著,天壤間僅存一中文原譯之孤本而已。昔年德意志人於龜茲之西,得貝葉梵文佛教經典甚多,柏林大學路得施教授(Prof.
  • 浙報頭版關注浙大海寧國際校區
    授課的數十位老師身在英國、美國、新加坡、奧地利等國和國內多個省份,不同時區,同時上線。在全球應對疫情的非常時期,浙大國際聯合學院的「國際」特色充分彰顯。  圍繞「雙一流」建設目標,浙大積極探索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全新模式,堅持「一對多、高水平、以我為主」的合作理念,2013年啟動國際聯合學院建設。2016年,浙大國際聯合學院正式招生辦學。
  • 《梵文書法字帖》 助梵文愛好者書寫莊嚴
    梵文是古印度的標準文字,又稱天竺文字。藏文是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藏語所用的對應文字,都屬拼音文字。藏族僧人多因久習佛經,一定程度可以識寫梵文,加之在佛學和梵文方面的修養,所以在研究和書寫梵文方面,可謂水到渠成,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