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圖書館創辦於1800年。今天它不僅是美國國會的圖書館,同時也是服務美國人民的國家圖書館。它的館藏總數約1.34億件[1],每天新增加7300件[2]。是世界上最大、館藏增加量最高的圖書館。其中包括不同類型的文獻資料和470種不同的語言,大概有3400多萬種書刊文獻的書目資料可以在圖書館的網上目錄中(http://catalog.loc.gov/)查到。除此之外,不同的部門也編印了一些特別的館藏目錄供讀者使用。從創館之初,國會圖書館就以保存全人類的知識為目標,致力於建立一個包羅世界各國、各地的文明和知識精華的館藏。
1、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使命
「圖書館的使命是要向美國國會及美國人民提供它的館藏資源,以供所用,同時也要為後代子孫維持及保存全人類知識和創新的紀錄。」(The Library's mission is to make its resources available and useful to the Congress and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to sustain and preserve a universal collection of knowledge and creativity for future generations.)[3]在這個總的使命指引之下,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擬定了自己的使命:「亞洲部的使命是要使亞洲部的館藏資源成為有關亞洲地區及亞洲語言各種類型和時代的首要研究和學術資源,使之能配合21世紀知識和創新的驅動力;同時也要向美國國會、美國人民,及全國甚至於全世界的學術界提供它的館藏資源及信息服務,以供所用。」(The mission of the Asian Division is to establish the collections of the Asian Division as the premier research and scholarly resource of all formats and times on Asia and in Asian Languages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dynamics of knowledge and creativity of the 21st Century; and to make these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available and useful to the Congress,American people,and the scholarly community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4]請注意最後一個詞語「全世界的」(Internationally)。這表明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也樂意為國際上的學術研究者提供館藏資源及服務。這符合中國的古老說法「學術為天下之公器」。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館藏當中,三分之一是英文資料,三分之二是英文以外其它語言的資料。它可以說保存著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種族、語種的文獻。它收藏的各國的書刊資料,其數量常常可以和資料來源的本國所藏的相匹敵。舉例說,中文、俄文、日文、韓文、波蘭文的文獻是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波蘭以外最多的,阿拉伯文文獻是埃及以外最多的。世界上最豐富的猶太文獻也被收藏在美國國會圖書館[5]。
作為國家圖書館收藏重點之一理所當然是政府出版物,包括美國及其它國家的政府出版物。美國國會圖書館非常重視外國的政府出版物。儘量收藏具有研究價值的各國中央政府出版物,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國家。對於中國,搜羅範圍擴展至包括全國各省的省政府出版物和幾個重點城市的市政府出版物,這幾個重點城市是:北京、天津、上海、廣州[6]。
能夠履行「保存全人類知識」這個重大使命,當然首先是因為美國國力雄厚。但文獻的積累除了財政因素之外,還有歷史因素。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先驅者高瞻遠矚,很早便定下了搜羅國外書刊文獻的遠大目標,經過長時間的辛勤工作,才有今天的成績。
2、亞洲部中文藏書的開始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中文藏書的開始可以追溯到1869年。在1867年國會通過了國際書籍交換法案之後,中國清朝(1644—1911)的同治皇帝在1869年就首先贈送了933冊中文線裝書。6年之後,1875年,日本政府也正式與美國國會圖書館建立了政府出版書籍的交換。
目前,主管亞洲書刊文獻及服務的部門是亞洲部,它是在1928年成立的。最早稱為中文部,1931年改稱為中日文部,1932年擴大為東方部,1942年改名為泛亞部,到1978年才正式定名為亞洲部。亞洲部現在有中國及蒙古、日本、韓國(南北韓)、東南亞和南亞五個組。總藏書量(已編目的)有282萬冊。
除了亞洲部的收藏外,法律圖書館、地理及地圖部、圖片及照片部,電影及錄音部、音樂部、手稿部、西文館藏部、特類書籍部、美國民俗中心及兒童文學中心等也收藏了很多關於亞洲的文獻資料。其中包括不同類型的文獻資料和大約160種不同的亞洲語言。
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中文資料的過程,本身便是一部中美文化交流史。20世紀70年代初,餘秉權教授將1898至197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年報中關於中文書的部分搜輯出來,編成洋洋三巨冊的一套大書[7]。此外,胡述兆教授的博士論文亦以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藏書歷史為課題[8]。
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經過長時間的搜羅,國會圖書館的中文收藏現有997851冊[9],包羅廣泛的學科領域,以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為主,而文集、清朝文獻、民國書刊、醫書最為豐富[10]。在2006年中文館藏增加了18241冊。中文期刊總數量是15750種(其中持續訂購的期刊有4789種)。此外,中文縮微膠捲大約有15500卷。
3、國會圖書館的中文善本珍藏
近年來中國經濟興旺、發展蓬勃,文化需求甚殷,使中國成為出版大國。儘管新書層出不窮,種數繁多,但都是能夠購藏得到的。比較之下,那些木版印刷的線裝古籍,才是「千金難買」。
國會圖書館到底有多少古籍,誰也說不清楚,因為美國國會圖書館從來沒有投放大量資源在中國文獻的整理上,而且在美國能夠整理中文古籍的人才也很難找。早年曾經從中國請來專家幫忙,譬如朱士嘉教授協助整理方志,王重民教授協助整理善本;以至近年得到李孝聰教授協助整理古地圖,朱寶田教授整理納西文獻等。他們都在個別專題上考訂鑑別,出版專著,做得很出色。
但是,要深入而且全面地整理目錄和撰寫提要,必須有具備這方面學識特長的專家長期服務才行。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中國古籍實在非常多,而且珍品無數,許多罕有文獻甚至不為人所知,更不必說能夠充分利用了。下面摘要介紹一些特藏。
3.1、善本書
20世紀40年代初期,國會圖書館邀請王重民教授來考訂善本,並且編有目錄。這個目錄的稿本在戰後(1945)由王教授帶回中國,準備由北京大學排印出版。後來由於中國內戰,跟著政權易手,美國國會圖書館跟王教授和北京大學再也聯絡不到,出版計劃無法實現。王教授的目錄稿本當時留有縮微膠片,便由袁同禮博士校訂後,在華盛頓用手抄本影印的形式出版了。這便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國會圖書館中文善本書錄》[11],裡面包括宋版等善本書共1777種。
但王教授其實並未全部完成善本書的整理工作。況且,40年代以來,善本書的定義也有所放寬[12]。所以,王教授的目錄未能全面反映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善本收藏情況。該目未收、已經編目的善本起碼有近千種。此外,還有一大批數目不詳、從來沒有編過目的古籍深藏在國會圖書館的書庫,其中也有許多善本。粗略估計國會圖書館的善本書應該接近5000種。
3.2、方志
國會圖書館很早即著力搜集中國方志,甚至曾經託人在中國刊登廣告,公開徵集。大規模的入藏則要歸功於施永高博士(Dr. Walter T. Swingle)。他是農林學專家,有志於把中國的優良蔬果種子移植到美國,他發現中國地方志有關於土壤和植物的記載,於是向美國政府建議擴大對中國方志的收集。他在1918年前後代表美國國會圖書館到中國各省去採訪地方志,成績非常良好。回國以後他仍繼續為美國國會圖書館間接地採購,直到1928年為止。美國國會圖書館現藏的中國古方志有一半以上是1928年以前入藏的。
1928年美國國會圖書館正式成立中文部,由恆慕義博士(Dr. Arthur W. Hummel)擔任該部的主任。恆慕義曾經委託Dr. Joseph F. Rock為美國國會圖書館訪購方志。因為Dr. Rock研究雲南地區,長期呆在中國西南一帶,所以他所訪購的以西南各省的方志為多,尤其是四川的方志。到了1934年恆慕義也親自到中國購買了三百來種方志。隨後又設法在日本訪求中國方志,也得到好幾種珍本。
美國國會圖書館收集中國方志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1933年一次入藏幾乎全部山東方志。這批方志原本的主人是山東一位縣長——高鴻裁(1851-1918)。高鴻裁字翰生,山東濰縣人,是一位研究金石學的學者。當時知名人士如繆荃孫、孫葆田和他都有往來。他用20多年的精神財力收集本省的志書,所以內中有許多極不易見的版本。根據我們所藏的舊檔案,得知當時德國駐青島領事館曾經派員接洽,要購買這批方志。美國國會圖書館通過當時清華大學圖書館王文山館長的介紹,在這次搜購行動中比當時要「經營」山東的德國人領先了一步,得到了這批極具價值的山東方志。
從前收集方志比較側重省志。比較小的行政區域的方志流傳不廣。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方志遍及各省、府、州、縣、鄉鎮,而且十分齊備,有不少是他館難得一見的。
如果按地區分,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方志最多的是河北,共有282種,其次是山東,有279種,然後是江蘇和四川各有252種,山西234種,此外,浙江、陝西、江西、廣東、湖北、安徽各省的方志為數也很可觀。
版本種類方面也很多樣化,有永樂大典本、刻本、稿本、精鈔本。此外,我們還注意到有許多出於清代學者編修的方志。它們體例嚴謹、取材宏富,具有學術著作的規格,是編纂方志的模板。
總而言之,在中國以外的漢學圖書館中,方志收藏以美國國會圖書館為首屈一指。在王重民教授考訂善本之前,美國國會圖書館得到朱士嘉教授考訂方志,編有《國會圖書館中國地方志目錄》,1942年用手稿影印的形式在華盛頓出版。
3.3、《永樂大典》
1923年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藏書歷史上是重要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的春天購藏29冊《永樂大典》。連同先前已經擁有的4冊,一共是33冊。後來又陸續得到了8冊,所以美國國會圖書館總共藏有41冊《永樂大典》,公認是中國以外收藏最多的了。2002年4月,在北京召開「《永樂大典》編纂600周年國際研討會」時,統計現在散藏在8個國家和地區的《永樂大典》零本一共有400餘冊。美國國會圖書館大概藏有全世界現存《永樂大典》的十分之一。
3.4、《古今圖書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是10000卷5044冊的大書,編成之後,於康熙6年(1728)用銅活字印製。但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的《古今圖書集成》2套,都不是銅活字原版。1908年,清朝政府贈送一套《古今圖書集成》給美國國會圖書館,並且派遣特使唐紹儀(1874年清廷選派赴美留學幼童之一)帶到華盛頓。這套《古今圖書集成》共5044冊,是1895-1898年影印本。10多年後,美國國會圖書館派遣施永高博士(Dr. Walter T. Swingle)到中國訪書,前後幾年,買了大批古籍。其中最大部頭的書,便是現藏的第二套《古今圖書集成》。這部和前一部的版本不一樣,是上海Major Brothers於1884年鉛活字排印本,分訂1628冊。
雖然這兩部《古今圖書集成》都不是銅活字原版,但其價值不可低估。第一套因為是清朝政府贈書而具備特別意義。
3.5、古地圖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中文地圖收藏,從古地圖、近現代實測地圖,到近年的航空、航天照片,多達幾萬幅。這裡單說古地圖。
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部藏有大約300幅中國古地圖,這些地圖或是繪畫的,或是木刻印刷的,包括長捲地圖、扇子地圖和石刻地圖的拓本等。純以數量來說,是西半球最豐富的收藏。幾乎每個省的地圖都有,以河南省、山東省、湖北省數量最多。其中年代最早的是1136年石刻《禹跡圖》的拓本(拓本是19世紀做的)。還有幾幅明代輿圖和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的彩色繪本圖。
3.6、太平天國印書
太平天國(1850—1864)立國之初就開始編寫、刻印書籍,用來宣示立國制度、宣傳思想、記錄事件等。當時太平天國自己稱之為《詔書》,編有一部《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太平天國失敗後,這些書籍被清朝政府盡數摧毀。但當年和太平天國有過接觸的西方傳教士、外交官等,往往得到贈書,帶回本國,使這些書得以保存下來。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太平天國印書10種10冊,都是上述《總目》之內的書。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太平天國印書有曆法、詔書、禮制、啟蒙讀本等,對於研究太平天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北美洲的漢學圖書館除了耶魯大學有一個簡又文太平天國特藏以外,似乎也沒有很多這方面的資源。
1999年前後,應居蜜博士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王慶成教授來到美國國會圖書館考訂太平天國印書,已經編成目錄,準備在適當時機發表。
3.7、少數民族古籍
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尤其是少數民族古籍,應該可以算做漢學研究的一部分。在這方面,美國國會圖書館無疑是一個重鎮。
我們收藏的少數民族古籍,以藏文為最豐富,已經編目的有4000種,未編目的未知有多少。亞洲部常有喇嘛高僧到訪,借閱藏文經典。藏文以外,還有很多滿文和蒙文的古籍。
不過,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少數民族語言文獻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應該是納西文獻了。納西文字是世界上僅有的、仍然有生命力的象形文字,在雲南麗江地區仍然有少數人在使用著。
1998年,美國國會圖書館藉著蔣經國基金會研究項目資助,邀請雲南省博物館的朱寶田教授來美國國會圖書館考訂納西文獻。他認為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的3038件納西寫本雖然並非全世界最多(最多是在中國),但是全世界最好的納西文獻。朱教授和國會圖書館居蜜博士共同研究納西文獻的成果,現可以通過國會圖書館的網頁參看。
國會圖書館不願這些善本、古籍秘而不宣,而希望本著學術為天下之公器的原則,將資料公開。鑑於此,目前正以多種方式將中文善本進行掃描,但為數近5000種(約20萬冊)的善本,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掃描。現正由中文組的同事協力甄選,未編目的補做編目,無提要的補撰提要。希望儘可能地把寶貴的漢學資源數位化。
注釋:
[1]根據最近的館長年報,2006年的館藏數字是134 867 830件。見:Annual Report of the Librarian of Congress for the fiscal year ending September 30, 2007. ( Washington, DC: Library of Congress, 2004 ), p.253
[2]這是把2006年新增加的2688771件館藏的數字除以2006年的天數得出的(出處同上)。
[3]The Library of Congress Strategic Plan: Fiscal Years 2008-2013. Washington, DC: Library of Congress, 2007.
[4]The Strategic Plan of the Asian Division, 2003 to 2008. Washington, DC: Asian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2003.
[5]見國會圖書館網頁About the International Collections 主頁: http://www.loc.gov/rr/intemational/int-about.html.
[6]見國會圖書館網頁Collections Policy Statements > Government Publications-Foreign: http://www.loc.gov/acq/devpol/govfor.html.
[7]Yu Bing-kuen (餘秉權). Chinese Collections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Excerpts from the Annual Report(s) of the Libratian of Congress, 1898-1971.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Chinese Research Materials,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8]Hu Shu Chao (胡述兆).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llection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By Hu Shu Chao. Boulder, Colorad Westview, 1979.
[9]2006年9月30日的統計。
[10]見國會圖書館網頁的中文藏書介紹:http:∥www.loc.gov/rr/asian/collections.html.
[11]王重民.國會圖書館中文善本書錄.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1957.部分提要也收進他後來出版的《中國善本書提要》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2]王教授考訂國會圖書館善本書時,一般以明代及以前版本為善本,清代善本只收70種。
原載:新世紀圖書館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