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收藏中國文獻,美國何以後來居上

2020-12-11 澎湃新聞

美國對中國文獻資料的收藏,雖然歷史不是很長,但是發展的速度和目前收藏的總規模,卻是其他西方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的。中國學研究在美國能夠發展到今天的水平和規模,首先得益於遍布全美各地的學術圖書館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中的不斷努力,最終形成了中國境外最為龐大的中國文獻收藏。在過去的近二十年裡,我本人曾在位於美國東岸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圖書館東亞部,中西部的密西根大學亞洲圖書館和西岸的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工作過,因此對美國的中國文獻收藏事業的發展和現狀有些了解,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楊繼東

篳路藍縷的19世紀

相較於歐洲諸國,美國收藏中國文獻的起步很晚。早在明末清初,來華傳教的耶穌會士們已經開始將大量的中國書籍帶回歐洲。到了17-18世紀,「中國風」(chinoiserie)在西歐建築和裝飾藝術中廣泛流行。而當時沿北大西洋岸的十三個英屬殖民地跟中國的聯繫還僅局限於茶葉、瓷器和絲織品的貿易。在獨立以前,這些殖民地與中國的貿易基本都被宗主國英國壟斷,本地的商人很難從這個獲利甚豐的貿易中獲得好處,這也成了美國獨立運動的一個重要導火索。建國以後,美國與中國建立了直接的貿易聯繫。從塞勒姆(位于波士頓市以北)、紐約和費城等港口出發的商船開始到達中國的口岸。儘管當時的美中貿易總額並不是很大,而且需要很大的投資並具有很高的風險,但是它能給成功的商人帶來非常可觀的利潤。 

隨著貿易航線的暢通,美國的基督教新教教會也開始將眼光投向了遙遠的東亞。從1830年代開始,來自北美的新教傳教士陸續抵達中國。他們前往中國的航程比歐洲傳教士更為遙遠和艱辛。在加利福尼亞州成為美國的一部分以及縱貫美國大陸的鐵路開通以前,前往中國的新英格蘭地區的美國人乘坐的帆船首先要克服大西洋上的驚濤駭浪,抵達非洲大陸的西岸以後,再南下沿著歐洲人赴華的傳統航線,繞過南非的好望角,穿過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最後抵達香港、澳門和中國各地。

漢學乃至整個東方學在美國的開端,與它在歐洲的起源一樣,跟傳教士的事業息息相關。為了有效地說服中國民眾皈依基督教,美國的赴華傳教士們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學習和研究中國的語言、歷史和文化,從而成為該國最早的一批中國通。隨著傳教事業帶來的對東方各國了解的深入,1842年「美國東方學會」(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宣告成立,這也是美國成立的第二個全國性學術組織。翻看一下該學會在19世紀出版的學報(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就會發現當時的傳教士奉獻了大多數研究東方各國包括中國的成果。耶魯大學聘用的全美國第一個漢學教授衛三畏(Samuel W. Williams),和在其他一些美國大學教授漢學的教授,也都是傳教士。

衛三畏(Samuel W. Williams)

美國赴華傳教士從中國帶回來的文獻資料,構成了19世紀美國收藏中國文獻的重要一部分,比如麥嘉締(D. B. MacCartee)贈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傅蘭雅(John Fryer)帶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漢文書籍。除了傳教士,美國早期收藏中國文獻的來源還包括清朝政府(比如同治皇帝於1869年贈送給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數百冊漢文圖書)以及早期赴美的中國人士(比如容閎和戈鯤化)的贈送。但是在整個19世紀,美國的公私學術機構對中國文獻的收藏還遠沒有沒達到自覺的階段,都還沒有開始使用自己的常設經費來採購中國書籍。而上述這些捐贈的中國文獻,在美國各機構中也很少有人問津使用。畢竟對於當時的絕大多數美國人來說,中國實在是一個太遙遠太神秘的國度。而且由於漢語教學以及漢學研究課程只是在極少數大學裡剛剛起步,在美國本土上能利用那些文獻的人其實是屈指可數的。

20世紀上半葉的發展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幾十年,是美國的經濟起飛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儘管美國還沒有完全擺脫孤立主義傳統,但是已經成為首屈一指的經濟大國和世界舞臺上的一個主要角色。與此相適應,美國公眾對世界各國包括東亞的興趣日益增長。值得一提的是該國迅速膨脹起來的新富階層在此階段培養起了對中國藝術品的特殊喜好。今天散布美國各地的中國文物大多都是在20世紀上半葉入藏的。

進入20世紀後,漢學研究在美國的大學和研究生院裡獲得了實質性的發展,而傳教士在東方學界的領導作用迅速退化。由於本土人才奇缺,美國的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比如哈佛、伯克利和菲爾德博物館(在芝加哥)在20世紀初陸續從歐洲招聘了一些著名的漢學家。他們在將美國漢學推入學院化階段起了重要的作用。到了1920和1930年代,在美國培養起來的本土博士逐漸成為該國漢學界的主力。

漢學的發展,使得美國的大學和其他教育機構獲得了收藏中國文獻的強勁動力。以機構日常經費支持的主動採購開始取代19世紀以捐贈為主的被動收藏。國會圖書館以及哈佛、哥倫比亞、普林斯頓、康奈爾、芝加哥、夏威夷等大學都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開始撥款採購漢文書刊。國會圖書館以及哈佛和普林斯頓等大學圖書館更是成立了專門收藏中日韓資料的分館。除了一些教育機構的日常經費,洛克菲勒基金會也從1930年代開始撥出慷慨的款項支持一些大學收購東亞文獻。

但是儘管有了這些重要的進展,20世紀上半葉美國的東方學和非西方文獻收藏的整體水平與同期的歐洲相比仍然差了很多。因此當美國正式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政府便發現自己極其缺乏懂得非西方語言和文化的人才,這對當時的軍事行動造成很不利的影響。為了彌補這個缺陷,軍方不得不在戰爭期間投下巨資在全國各地辦了好幾個大規模的外語強化培訓班,這種臨時措施使得外語教育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急劇發展起來。

二戰以後的迅速發展

二戰結束後的美國,徹底擺脫了孤立主義的傳統,取代了歐洲的幾個傳統大國在世界舞臺上的領導地位。隨著這種國際地位的改變,美國政府和學術界對於非西方國家的興趣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程度。許多大學以及洛克菲勒、福特、卡內基和梅倫基金會等幾個主要的私立文化教育贊助機構都撥出巨款支持外語教育和外國研究項目。與此同時,「區域研究」(area studies)作為一個學科概念在1940年代末的美國學術界趨向成熟並開始取代原先的東方學概念。這種新概念強調對非西方國家進行跨學科的綜合研究,並側重於這些國家的現當代歷史文化,從而與起源於歐洲的偏重古典的傳統東方學形成鮮明區別。與此相對應,「中國研究」(Chinese studies)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漢學(sinology)的概念。

1950年代初開始的冷戰,使得發展區域研究顯得更為急迫。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美國朝野大受刺激,國會於1958年通過了《國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該法案的第六款(Title VI)規定聯邦政府須對外語教育和區域研究(Foreign Language and Area Studies,簡稱FLAS)項目進行實質性資助,並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一批資源中心(resource center)。該法案的通過,使得推動對非西方語言文化的研究正式成為美國的一項國策。從1960年代以後,這個法案的具體實施由聯邦政府的教育部負責。直到今天,由教育部管轄的所謂「第六款資金」(Title VI funds)依然是很多美國大學競相爭取的目標。

在上述那些來自聯邦政府、私立基金會和各大學的經費支撐下,美國的外語教育和區域研究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相應的系、科、中心在遍布全國各地的大學裡建立起來,培養出的博士生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這些資金中的相當大的一部分被投入了收藏非西方文獻資源的工作。由於投入資金的巨大,使得美國在短短的半個世紀裡走過了西歐和日本花了幾百年時間走過的過程,成為西方世界最大的非西方文獻包括中國文獻的收藏國家。

美國收藏中國文獻的現狀

目前美國的很多大學圖書館都有專門的中國文獻館藏。這些學校包括私立大學中的所有八所「常春藤」大學(即達特茅斯、哈佛、布朗、耶魯、哥倫比亞、康奈爾、普林斯頓和賓夕法尼亞)、紐約、喬治·華盛頓、喬治城、杜克、愛默裡、芝加哥、聖母、華盛頓(聖路易斯)、萊斯、楊百翰、南加州、史丹福大學以及若干所小型的文理學院,還有公立大學中的麻薩諸塞州立、紐約州立若干分校、羅格斯、賓州州立、匹茲堡、維吉尼亞、北卡羅萊納、佛羅裡達、密西根、密西根州立、俄亥俄、俄亥俄州立、印第安納、伊利諾伊、明尼蘇達、威斯康辛、艾奧瓦、堪薩斯、亞利桑那、亞利桑那州立、華盛頓(西雅圖)、俄勒岡以及加州大學大學系統內的幾乎所有分校(包括伯克利和洛杉磯分校)。

除了大學系統,美國的很多公共圖書館也有專門的中國文獻收藏。其中最大的當屬有國家圖書館性質的國會圖書館,它的中國文獻館藏(包括漢文和其他中國文字)之豐富,在美國境內鮮有匹敵。紐約公共圖書館也是一個主要的收藏單位。除此之外,在全國各地華人聚居地區的社區圖書館也收藏來自中國大陸和港臺地區的漢文圖書。比如我本人居住過的新澤西州的 Cherry Hill 鎮,密西根州的 Ann Arbor 市以及加利福尼亞州的 Alameda 縣,其社區圖書館裡均有不少漢文書刊供閱讀。此外,全美各地還有不少專門的文化機構比如收藏大量中國文物的博物館,也都有專門的中國文獻館藏。

近年來美國光是學術圖書館(包括上述所有的大學圖書館以及國會、紐約兩個公共圖書館,還有若干藝術博物館的附屬圖書館)每年採購中國文獻的資金就高達800萬美元以上,比西歐各國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全部加起來的採購資金還要大。個別主要的大館比如國會、哈佛、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密西根和斯坦福的年度中國文獻採購經費就接近或超過50萬美元。在美國以外的西方國家裡,唯有德國國家圖書館具備這樣的採購能力。

在上述學術圖書館裡,都有專門的「中國研究館員」(Chinese Studies Librarian)或者「東亞研究館員」(East Asian Studies Librarian)負責中國文獻的採購工作,同時他們還負責向讀者提供諮詢服務。這些館員大多接受過專業的圖書情報學訓練,並對中國研究領域有相當深厚的專業知識。在大多數收藏中國文獻的機構裡,也有專門的編目人員負責這些文獻的整理工作。在各個學術圖書館裡負責東亞文獻的圖書館員們有一個全國性的職業組織,即「東亞圖書館理事會」(Council on East Asian Libraries)。該組織還包括了來自加拿大的東亞圖書館同行們,是亞洲研究協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的一個分支,每年舉行一次年會探討會員們共同感興趣的問題。

相當多的美國圖書館在長期發展中建立起了有自己的特色中國文獻收藏,例如國會和哈佛大學圖書館收藏的漢文善本書和中國少數民族文獻,哥倫比亞大學所藏近現代中國稀見雜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收藏的漢文碑帖,史丹福大學的東亞圖書館和胡佛研究所收藏的現當代中國歷史資料,明尼蘇達大學藏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舊照片,賓夕法尼亞和華盛頓(西雅圖)等大學所藏二戰時美軍繳獲的日軍繪製中國地圖,等等。近十多年來,不少學校投入相當大的資金對這些珍貴的收藏進行數位化。比如哈佛燕京圖書館,就已經將該館所藏珍稀中國文獻大部分數位化,並將它們在網站上全部公開,供全球讀者免費使用。

美國學者很早就開始嘗試在中國研究的領域裡利用電子計算機。早在1970年代末,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郝若貝(Robert Hartwell)教授就開始用計算機編制宋代人物傳記資料。到了1980年代,美國的很多圖書館系統已經開始使用MARC-8編碼系統對非西方文字包括漢字資料進行自動化處理,這是全世界第一個投入大規模使用的包括漢字在內的多文字編碼系統。1990年代,中國大陸和臺灣製作的漢文全文資料庫開始進入美國學術圖書館,對中國研究的開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進入21世紀以後,各種漢文全文資料庫、電子期刊、電子書和電子報紙等數字資源大量進入美國圖書館,成為很多東亞文獻館藏的標準配置。

近十多年來,「數字人文學」(digital humanities)在美國漸成氣候。這是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人文學研究和呈現方式。與利用全文資料庫的研究方式相比,數字人文學已經跨越了將計算機當作純粹的索引和檢索工具的階段,開始將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挖掘、文本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技術引入文科學術領域。數字人文學的發展,需要大學圖書館提供比以前更強的技術支持。目前在斯坦福、哈佛和康奈爾等校的圖書館,已經有專門的部門專門向師生提供這類支持,並做成了一些包括中國研究在內的數字人文學項目。

美國收藏中國文獻的前景展望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抬升,美國對中國文獻的收藏工作還會持續加強。儘管二戰結束以後的高速發展階段已經過去,但是現有的規模不僅會維持下去,而且會進一步擴大。

進入數字時代以來,圖書館的館藏和服務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國的東亞圖書館也在不斷的轉型之中。很多傳統的業務比如編目等會更多的採取外包的方式,而新的服務內容比如資料庫的建設和數字人文學的技術支持,則會得到大力的發展。此外,分散各地的學術圖書館之間的合作也會變得更加緊密。隨著各種學校聯盟和通用數字平臺的出現,資源共享以及跨地域和跨校的服務方式會變得更加普遍。

特色文獻收藏的重要性在數字時代更為突出。2015年夏天,在史丹福大學的東亞圖書館召開了北美地區第一個專門研討來自中、日、韓三國的特藏文獻的學術研討會,與會者的共識是,不斷挖掘出來的特藏文獻,將是東亞研究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吳江兩本志書被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收藏
    最近,盛澤鎮的地方文史愛好者周德華先生收到了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的信。信中說,他主筆和編著的《吳江絲綢志》、《錦繡盛澤》兩書被該館收藏。     昨天上午,記者在盛澤鎮政府一間辦公室見到了正在編撰盛澤黨史資料的周德華。
  • 高錕畫像被史丹福大學收藏 將懸掛東亞圖書館
    畫家餘春明(右)在返國前夕趕作諾貝爾獎得主高錕畫作一幅捐贈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高錕(左)9日出席這項捐贈儀式。
  • 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楊繼東教授在近代史所作學術講座
    2019年2月22日,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楊繼東教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之邀作學術講座講座的主題為「史丹福大學的數字人文學研究進展和學校圖書館的角色」,由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主任張俊義研究員主持。 楊繼東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紹了數字人文學的發展簡況。
  • 有多少中國古籍存藏在美國東亞圖書館?
    除了美國國會圖書館、紐約市公共圖書館外,就美國大學中的東亞圖書館而言,收藏中國古籍豐富且有特色的是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耶魯大學東亞圖書館、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芝加哥大學遠東圖書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圖書館等。
  •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隆重舉行崇賢館《中國書法全集》的收藏儀式
    原標題: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隆重舉行崇賢館《中國書法全集》的收藏儀式 近日,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隆重舉行崇賢館《中國書法全集》收藏儀式。崇賢導師代表、美國及部分國家的學者、藝術家以及相關媒體的幾十人出席了此次活動。
  • 通訊:探訪美國漢學研究重鎮——伯克利東亞圖書館
    新華社舊金山11月12日電通訊:探訪美國漢學研究重鎮——伯克利東亞圖書館新華社記者吳曉凌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園中心大草坪邊,有一座具有東方特色的白色方形建築,這就是著名的伯克利東亞圖書館「這是北美大陸唯一一棟為保存東亞語言文獻而建立的獨立建築。作為美國最大的東亞圖書館之一,它也是美國漢學研究的一個重鎮。」伯克利東亞圖書館館長周欣平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今年適逢伯克利東亞圖書館新館開館10周年。由於館舍空間不夠,伯克利東亞圖書館藏書一度散落在學校三個不同的地方,使用起來極為不便,設施也過於老舊。
  • 哥大東亞圖書館館長程健:數位化再現塵封的歷史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與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校區的東亞圖書館與中國頗有淵源,也收藏了大量中國研究,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相關的影音資料。在新冠疫情盛行於美國期間,東亞圖書館仍在積極進行館藏資料的數位化工作。在這場講座中,程健與程洪兩位東亞圖書館的負責人介紹了數位化的歷程與新進展。
  • 《中國書法全集》入藏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承千年芳華,接續古今,崇賢館《中國書法全集》日前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收藏,並受到國內外諸多文化人士的嘉許與關注。這也是崇賢館在「中國文化、世界共享」理念上推出的一道兼具東方特色和國際意義的文化大餐。
  • 張金貴先生民族主題油畫講座,將在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舉行
    2012年開始,張金貴應邀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藝術中心、美國矽谷亞洲藝術中心、舊金山中國畫廊、美國聖荷西市馬丁.路德.金圖書館等主流畫廊及歐洲陸續舉辦個人畫展,作品同時被包括法國駐舊金山總領事館在內的機構收藏。參展情況2012年9月:應邀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舉辦《守望家園——張金貴中國西部自然人文風情油畫個人展》。
  • 南京非遺學院牽手哥大東亞圖書館
    南京非遺學院聯合南京圖書館向哥大東亞圖書館捐贈了十餘本古籍影印件及檔案材料 攝影 陳向俞紐約當地時間9月7日上午,2017年「南京周」紐約站活動——南京非遺學院走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並聯合南京圖書館向哥大東亞圖書館捐贈了十餘本古籍影印件及檔案材料,雙方還就古籍修復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東亞圖書館館長一行到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10月20-22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東亞圖書館館長陳肅館長與特藏部主任Header I.Briston應邀至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進行座談交流。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院長張斌,教授索傳軍,博士加小雙、祝振媛等參加座談,中國人民大學部分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國際交流學生參加了座談。
  • 《翠霞世界》欄目主持翠霞迎UCLA東亞圖書館清代考卷後人拜訪
    UCLA東亞圖書館清代考卷後人訪美慧眼傳媒旗下慧眼雲視 (CloudTV) 平臺《翠霞世界》欄目主持人翠霞,近日在家中招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遠渡重洋從中國趕來洛杉磯拜訪致謝的何京。何京先生是貴州省知名文化學者,他在觀看《翠霞世界》欄目介紹美國UCLA東亞圖書館清代考卷收藏的節目時,驚喜地發現,其中三份殿試捲來自他的家族先輩。慧眼雲視平臺的《翠霞世界》欄目致力於中美之間文化藝術歷史的交流和發展,欄目組曾做了一期特別的直播活動,由美國UCLA東亞圖書館的陳肅館長揭秘館內收藏的珍貴中國清代考卷。
  • 田海穌繪畫作品專場於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舉行
    原標題:田海穌繪畫作品專場於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舉行   紐約時間2014年8月1日下午,青年女藝術家田海穌受邀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對其繪畫作品進行了專場展示,並向與會嘉賓及師生做了題為「中國傳統繪畫語言向當代轉換的實踐」的精彩演講。
  • 哥大東亞圖書館成立「徐宋教育文化基金」
    圖為哥大副教務長兼總圖書館館長安妮D.桑頓(左二)、哥大東亞圖書館館長程鍵(左)、捐贈人中國企業家徐進(右)和夫人宋孟軍(右二)。 人民網1月21日電 (鄭思寧)日前,中國企業家徐進向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捐贈50萬美元,成立「徐宋教育文化基金」。這是該館歷史上收到的最大一筆私人捐款,也是第一次為華人在圖書館閱覽大廳中設置捐贈紀念銅匾。 哥大東亞圖書館館長程健介紹,該捐款用途不設限制,由學校和圖書館決定基金使用,將有力助推東亞圖書館擴充館藏和增進國際交流。
  • 全球知名大學圖書館館長推薦書單:內心豐富,才能擺脫生活的重複
    知名大學圖書館館長最推薦的又是什麼?快來一起看看吧!哈佛大學原副教務長——包弼德(Peter K. Bol)包弼德教授為大家推薦了《史記》《大學》《荀子》這三部書。包弼德(Peter Bol),1982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1985年起任哈佛大學副教授、教授、講座教授,1997-2002年任東亞語言文明系系主任及東亞國家資源中心主任。
  • 走近115歲哥大中文圖書館:無數著作誕生於此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程健說,隨著美中交流的日益增多,現在請求到哥大圖書館查閱數據的中國學者很多,「每個星期都有,有時一天要寫20多封回信」。他表示,這也是海外中文圖書館的功能,讓中華歷史和文化得以保留和傳承。
  • 哈佛燕京圖書館5.3萬卷中文善本特藏數位化完成,免費使用
    8月1日,哈佛燕京圖書館正式宣布,館藏的4200部/53000卷中文善本特藏數位化工程已全部完成,更讓人欣喜的是,網友可以免費在線瀏覽、下載。整個數位化項目耗時十年,合作機構包括中國國家圖書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以及浙江大學CADAL(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圖書館等機構。
  • 哈佛大學收藏4000多種中文善本古籍
    京華時報 供圖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鄭炯文:4年內全部數位化開放金陵晚報訊擁有73個圖書館的美國哈佛大學,每年投資在圖書館的經費超過1億美金,其中超過4000萬美金用於購書。擁有巨大圖書資源的高校圖書館,何時才能敞開大門,為公眾所用?
  • 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全球地圖中的澳門」項目介紹
    ,由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負責具體實施,於2013年9月正式啟動。項目負責人澳科大圖書館館長戴龍基教授根據其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時所做的調查,提出搜集和研究澳門相關古地圖文獻的想法。 「全球地圖中的澳門」項目按照學年度開展,每年一期,目前已經順利完成前三期的工作內容,與哈佛大學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梵蒂岡宗座圖書館、亨廷頓圖書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建立了合作關係,並前往這些地圖收藏機構調查,特別是搜集在線目錄無法查詢到或在線查閱圖文件的未刊數據,從中挑選相關地圖進行高精度數位化。
  • 第二屆中國高校智慧圖書館(館長)論壇在京舉行
    11月26日,由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保障體系(BALIS)、中國傳媒大學等單位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高校智慧圖書館(館長)論壇」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論壇以「展望『十四五』,促進智慧圖書館大發展」為主題,採取線下主會場和線上分會場相結合的方式,全程現場直播。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副主任趙憲志,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副書記姜緒範等出席論壇開幕式,北京地區部分高校圖書館館長、副館長等60餘人參加現場論壇。中國傳媒大學圖書館、傳媒博物館、校史館館長潘力主持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