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東亞圖書館館長程健:數位化再現塵封的歷史

2020-12-11 澎湃新聞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與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校區的東亞圖書館與中國頗有淵源,也收藏了大量中國研究,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相關的影音資料。在新冠疫情盛行於美國期間,東亞圖書館仍在積極進行館藏資料的數位化工作。在這場講座中,程健與程洪兩位東亞圖書館的負責人介紹了數位化的歷程與新進展。

本文整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C.V. Starr East Asian Library)程健館長的線上講座「數位化再現塵封的歷史」,文稿經主講人審定。該講座由紐約聊齋主辦,系「紐約聊齋·雲沙龍」系列講座第14期。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校區東亞圖書館中文部程洪主任評議,美國福坦莫大學洪朝輝教授主持。程健館長曾任北美東亞圖書館協會主席,主要編著有《中國電影研究書目提要》(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Film Studies)、《臺灣(地區)電影研究書目提要》(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for Taiwan Film Studies)等。程洪主任兼任北美東亞圖書館協會副主席、候任主席,曾任北美中國研究圖書館員學會主席,主要編著《見證二戰:從上海到太平洋戰場》、《當代海外中國研究》等,發表中國近現代史、地方志和族譜研究、歷史哲學和圖書館理論方面的中、英文論文數十篇。

程健館長的《中國電影研究書目提要》書影

哥倫比亞大學與中國的淵源及東亞圖書館背景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簡稱「哥大」)在民國時期對中國教育人才培養的貢獻是極大的。哥大校友袁同禮曾擔任過北平圖書館館長,也曾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工作。他在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 1905-1960)一書中揭示,1905-1960年間哥倫比亞大學為230名中國留學生授予了博士學位證書。唯一超過這個數據的就是伊利諾伊大學,它授予232名中國學生博士學位。但是哥大授予的博士學位更集中於社科人文方面,尤其是它對教育人才和外交人才的培養當時是沒有其他的大學能夠比肩的。除此之外,哥大非常重視中國留學生。在哥大歷史上,有兩位中國人得到了勳章。第一位是胡適,他在1929年獲得了「傑出校友勳章」(University Medal for Excellence)。另一枚珍貴的「漢密爾頓勳章」(Alexander Hamilton Medal)在1949年被授予顧維鈞。胡適雖然1917年離開哥大,但是他的博士學位是在1927年正式授予。

哥大東亞圖書館則廣為人知,1901年,丁龍捐贈了12000美元給哥大。於是他的僱主,哥大校董卡朋蒂埃(Horace Walpole Carpentier)追加到30萬美元建立了一個講席,這也是哥大建立的第一個中國研究的講席教授職位。當時哥大的校長和美國公使、清政府聯繫,尋求支持建設圖書館,因為當時哥大還沒有任何相關圖書收藏。李鴻章在去世前4天(1901年11月3日),同意向哥大捐贈一套武英殿印本《古今圖書集成》,共五千多卷。1902年這套書到達後,哥大任命德國漢學家夏德(Friedrich Hirth)擔任第一位丁龍講席教授,教授中國文學與文化,同時擔任東亞圖書館館長。此外,2019年10月美國梅隆基金會拿出75萬美元,加上哥大追加的120萬美元,用於哥大四個特色圖書館——善本手稿圖書館(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藝術與建築圖書館(Avery Art & Architectural Library)、東亞圖書館和神學院圖書館(Burke Library at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對其藏品,尤其是聲音和影像資源的數位化。這四座圖書館中目前發現21000餘種音像資源。由於這些資源大多使用磁帶保存,而磁帶會老化,有些甚至會散發醋的氣味,這樣的藏品已經很危險,可能在5年內完全失效,所以要儘快進行數位化處理。原計劃從2019年10月到2021年10月將所有影像資源數位化,但由於新冠病毒的影響目前這個項目只進行了約百分之三十。

丁龍

程健館長介紹了3個關鍵的圖書館術語——「虛擬閱覽室」(virtual reading room)、「口述史元數據同步器」(oral history metadata synchronizer)和「低像素電影流媒體服務」(low pixel steaming service)。其中虛擬閱覽室對是數位化人文建設中的概念,可以將音像資源供學者、學生使用。後兩個是技術術語:前者是一個開放性同步索引軟體,對聆聽口述史錄音非常關鍵;後者用於網絡流量播放數位化電影資料。

具體收藏案例

第一例是善本手稿圖書館的中國口述史項目收藏,該項目有一則背景資料:該項目由哥倫比亞大學的韋慕庭(Clarence Martin Wilbur)教授與何廉教授負責,於1958年正式啟動,得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福特基金會、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的資助。項目的員工包括具有歷史研究學術背景的採訪員夏連蔭、唐德剛、王明德等人。館藏口述室史檔案照片可見1963年顧維鈞向哥大捐贈私人檔案,當時還有哥大圖書館總館長洛格斯登(Richard H. Logsdon)、韋慕廷、唐德剛等。

顧維鈞向哥大捐贈私人檔案時的照片

口述史項目包括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由哥大自己主持,目前已經完成的16部口述傳記。第二部分是1958年胡適引用哥大的標準在臺灣地區「中研院」做的37份口述傳記手稿。第三部分是1969年克萊蒙研究生院中國傳教士口述史項目,共有50名傳教士的口述傳記,其中包括由哥大口述史辦公室採訪整理的6名傳教士的口述傳記。第四部分是1958年到1975年由夏蓮蔭等人採訪的顧維鈞口述史。最後一部分是20世紀90年代的張學良口述史,共有兩份,分別是1990年唐德剛的採訪和1991-1995年間張之丙、張之宇的採訪。哥大的口述史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非常著名,它設立了專門的口述史碩士項目。一直到2000年,當年口述史的標準工作流程是:每1個小時的錄音磁帶需要用100個小時將它轉化為文本,如此一來,文本就是最終的工作成果。錄音磁帶按照標準並不保存,而且很多磁帶在反覆播放多次後就無法繼續使用。韋慕廷1967年在寫給一位參與口述史工作友人的信中就提到,哥大錄音磁帶並不要求保存,但是會給參與的作者一份。所以現在可能只在這些作者手中還有完整的錄音磁帶保留。韋慕廷在信中還提到,當初哥大拿到20萬美元的項目資金,主要用於僱用非哥大的教職人員。而所有傳主都是免費參與的,這除了他們相信哥大的名譽之外,何廉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他曾擔任過中華民國的經濟部次長,所以獲得了眾多名人的信任。此外,夏蓮蔭的國語、英語和上海話水平都很好,也受到了許多民國人物的青睞。數位化使哥大圖書館能夠保存並且第一次向世人再現這些已經不為人知的寶貴的音像資源。

目前是數字圖書館修復並推出的10種目前還保存的口述史錄音資料。參與者有王正廷、蔣廷黻、左舜生、孔祥熙、蔡增基、陳光甫、何廉、李書華、李宗仁和顧維鈞。其中左舜生曾被請到哥大居住一段時間,作為「報酬」。蔣廷黻、何廉、李書華和顧維鈞的錄音對公眾開放,而其餘錄音對哥大內部師生開放。館藏口述制史檔案照片可見1958年唐德剛、夏蓮蔭曾去拜訪孔祥熙,後者也是口述史項目的首批參與者之一。另外吳國楨,張發奎,陳立夫口述室錄音已數位化完畢,目前正在做後期元數據整理,張學良的兩份口述史錄音也已排入數位化流程。 這四人的口述史錄音也會在2021年十月前進入哥大圖書館虛擬閱覽室對學者開放使用。

1958年唐德剛、夏蓮蔭曾去拜訪孔祥熙

第二例是數字圖書館修復並推出的翁萬戈數字電影資料收藏。2014年,翁萬戈捐贈給各大圖書館960餘種16毫米的電影膠片。翁萬戈不僅是藝術鑑賞家、評論家、收藏家,還是很難得的早期華人電影家。這些電影膠片裡包含了112種40-80年代攝製的有關中國城市、文化、歷史、宗教和藝術等方面的珍貴紀錄片資料。其中包括1948年拍攝的「中國大地」系列紀錄片,其中的城市包括杭州、南京、北平、天津和翁萬戈的家鄉常熟。有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期拍攝的中國藝術與手工藝紀錄片系列,包括皮影、玉雕、民族舞蹈、山水畫等題材,其中記錄了戴愛蓮展示的民族舞蹈等難得一見的珍貴內容。還有1950年代由美國華人銀行家李叔明資助拍攝的中國歷代藝術紀錄片系列。歷史方面還有1972-1974年間拍攝的13集中國歷史紀錄片,1970年在大阪舉行世博會時拍攝的中國展有關的紀錄片以及二戰和二戰結束後由美國政府和聯合國資助拍攝的和平宣傳片等。這些影像目前並不對外開放,因為其版權構成較為複雜。關於1947年攝製的《楊子江邊的小城》(A Town by the Yangtze)一片有一個有趣的背景故事:2017年程健館長去拜訪翁萬戈,提到其電影已經被數位化時,翁萬戈曾當即背誦本片的開頭解說詞「這是我的小城,我的老家小城。」(This is my town, my old home town.)。 同時這部電影的片頭用的是清代王翬的畫作《長江萬裡圖》。這是翁萬戈的曾祖翁同龢最欣賞的收藏品,後者在1875年的日記中專門記載了花費400金購買此畫的事。2018年翁萬戈將包括此畫在內的183件書畫收藏捐贈給了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翁氏收藏書畫展海報上的《長江萬裡圖》

第三例是數字圖書館修復並推出的70餘種柯南收藏中有關於韓戰的數字影像資料。柯南(Theodore Richard Conant)是著名的美國紀錄片製作人,其父曾擔任哈佛大學校長。柯南於1952年被「聯合國韓國重建機構」派往韓國。作為一位電影製作人,他在那裡留下了330多卷紀錄片電影膠片和錄音帶。這些膠片作為他個人收藏的一部分捐贈給了哥大東亞圖書館。目前數字圖書館已經完成了其中70餘種的數位化並推出。尚未數位化的內容中包括聯合國安理會關於朝鮮問題答辯的錄音帶等。已經推出的電影中包括柯南與韓國方面聯合製作,時長6分鐘多的紀錄片《麥克阿瑟將軍》(General MacArthur),其中有聯合國安理會就韓戰投票的黑白錄像片段。他未使用的電影素材還有1953年拍攝於板門店的交換戰俘無聲彩色錄像片段, 以及聯合國在戰後韓國進行的救濟恢復工作的電影記錄。

第四例是數字圖書館修復並推出的31部早期中國故事片數字電影資料。這些故事片於1932-1952年間製作,大部分拍攝於上海,也有部分拍攝於香港。這些電影哥大現對全世界開放,其中很多在外界難以看到。如黃佐臨1947年拍攝的《假鳳虛凰》,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譯成英文版並準備對外出口的電影。

電影《假鳳虛凰》(1947)海報

還有1952年石揮拍攝的《美國之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全以美國為故事背景的影片。石輝是集編、導、演於一身的電影家。1957年在拍攝了最後一部電影《霧海夜航》,講述了自上海駛往寧波的客輪在海上驚心動魄的遭遇。之後他由於一篇文章被打成「右派」,同年搭乘「民主三號」渡輪由上海前往寧波並失蹤,於1959年被確認死亡。

電影《美國之窗》(1952)海報

之後,程健館長結合實際進一步介紹了

哥大圖書館虛擬閱覽室

(http://dlc.library.columbia.edu),並與觀眾一起聆聽了孔祥熙、李書華和顧維鈞的口述史錄音,觀看了《麥克阿瑟將軍》、《板門店》素材、《揚子江邊的小城》等影片。之後程洪主任對演講內容進行了評議。

評議:圖書館資源及其對史學研究的重要性

程洪主任認為,哥大圖書館的資源是十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即由當事人直接參與或對當時發生事件直接的回憶和記錄。哥大的經驗有四方面要素值得重視——教授和研究人員的投入、圖書館的投入、包括捐贈人在內的社會資源的投入與基金會的投入。這四個要素放在一起才有了哥大圖書館如今的成就。

程洪主任所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校區(以下簡稱「洛杉磯校區」)的電影和電視資料館是全美第二大電影資料館,僅次於國會圖書館。但其中收藏的很多資料,特別是有關中國近現代史的資料還尚待發掘。這個資料館原本屬於電影學院,後轉到圖書館之下。此外,位於洛杉磯的還有全美第三大電影資料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資料館。該館也收藏了與中國近現代相關的資料,例如電影《苦幹:中國不可戰勝的秘密》('Kukan': The Battle Cry of China)。這部電影記載了中國抗戰,尤其是重慶大轟炸的歷史。這是第一部得到奧斯卡紀錄片特別獎的電影。有關中國的紀錄片在好萊塢電影資料館還保存了很多。近年來有很多電影領域的學者會來查閱這些資料,但歷史領域的學者們還很少利用這些資源的。

電影《苦幹:中國不可戰勝的秘密》海報

在南加州地區,口述歷史的資料也很豐富,比如「美國上海人聯誼會」創始人劉冰就與張大千等歷史名人有過接觸,了解不少民國出版史相關信息。在印緬戰場上營救英軍的劉放吾,前侍衛長、前上海市市長錢大鈞,百歲空軍老人張光明等都留有豐富的個人資料。而南加州之外的西海岸地區,口述資料更為豐富。比如,近期出版了《我的父親杜月笙暨杜府舊事——杜維善口述歷史》一書,即是由杜維善口述,復旦大學校友董存發撰稿完成的。

《我的父親杜月笙暨杜府舊事——杜維善口述歷史》書影

從歷史研究工作者的角度來看,這些資料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作為史料的使用者,與圖書館對資料的考量有不同標準。雖然兩者都注重資料的可信度,但是圖書館工作者主要著重於資料來源的可信度,而史學工作者更注重內容的可信度。所以對第一手資料的處理上也有不同的考量方法。程洪教授舉了個例子,第一手資料包括歷史上產生的既有第一手資料,如檔案、報刊等,也包括後期產生的資料,如回憶錄、口述歷史。口碑資料應該由歷史上已經產生的第一手資料作為印證。如果無法得到這種印證,則要註明存在哪些有待進一步探索之處。如唐德剛在其撰寫的《李宗仁回憶錄》中就曾說過,裡面的很多內容都還需認證。

《李宗仁回憶錄》書影

在《見證二戰:從上海到太平洋戰場》一書中,曾用過一張駐守上海租界的美國陸戰隊員隔著蘇州河拍下的照片。這張照片從來源來看是可靠的,記錄了「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場景。這位陸戰隊員的書中還有另一張照片,拍攝的是一架飛機被擊落。他認為這是一架被美國人打下來的日本飛機。但是這個結論仍需認證。因為無法確定當時在租界和上海周邊地區的美軍是否有能夠把擊落飛機的高炮部隊,而且當時美國並沒有對日本宣戰。因此,如果沒有其他證據,這個結論是存疑的。因此,有時第一手資料也需要其他的第一手資料來證明,第一手資料中有的,可以證明,沒有的也不能輕易否定。

程洪著《見證二戰:從上海到太平洋戰場》書影

威爾基(Wendell Lewis Willkie)曾作為共和黨候選人與羅斯福競選美國總統,但他沒有當選。羅斯福總統對他很重視,派他到各國進行訪問,幫助美國建立同盟關係。他的行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訪問中國。南開大學想要得到其創立者張伯苓在這段訪問期間的影像記錄,便聯繫程洪主任,因為在東亞圖書館曾播放威爾基在中國的相關影片。但這段影像屬於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但是他們在影片中並沒有發現威爾基與張伯苓會見的場景。但即使在紀錄片中沒有,也不能代表這個場景不存在。

精彩的講座之後是提問環節,程健館長和程洪主任回答了在場觀眾提出的如下問題:

Q1:

我提一個簡單的問題,作為歷史工作者,我們最重要的一項任務是把原始材料的出處按不同的方式進行記錄。那麼對於影視資料,是否有統一的記錄方式?我想引用其中的觀點,又該怎麼引用?

程健:

目前我們只有這些資料的管理權和對外開放權,但是還沒有出版的版權。如最近有一位密西根大學的學者想要引用翁萬戈先生的電影的一部分。他需要取得引用權。我們只能將他介紹給了翁先生的家族。因為每個家族跟我們籤合同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法律繼承人。要經過法律繼承人的許可之後才可以正式出版。因為哥大並沒有出版的版權。至於引用,在哥大圖書館內部有一個專門的技術處理室,可以剪接資料,但是由於版權問題,我們在網絡上的虛擬閱覽室中去掉了下載功能。具體的引用方法我們還在探索之中。

程洪:

我補充一點,剛剛程健兄講的是圖書版沒有版權的情況,但有時圖書館擁有版權。如果是圖書館有版權的情況,一般使用者想要在出版物中使用時,需要向圖書館提出申請。有些圖書館會收費,有些不收。如果已經有版權的,引用的方式可以按照《芝加哥手冊》等,各個領域有不同,但有時會在後面加一個說明,例如「感謝洛杉磯校區圖書館」(Courtesy of UCLA Library),這些要根據每個圖書館的規定來。

Q2:

我對顧維鈞的資料很感興趣,我曾經在比利時的一個修道院看到了顧維鈞寫給陸徵祥的親筆信,並取得了其掃描版。我想知道顧維鈞在錄口述時有沒有提到陸徵祥?還有您剛才提到顧維鈞的口述傳記已經出版,請問這是在哪裡,用哪個語言出版的?

程健:

最後一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與我們聯繫的,他們編譯的《顧維鈞回憶錄》共13卷,這些書也是基於哥大的資料進行編撰的。現在第一批已經數位化了約20萬頁的資料,已經全部轉到了近史所。所以可以在近史所、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和上海圖書館的資料庫中看到全部資料。我們手上有原始資料,但是沒有處理過。顧先生的檔案由於版權問題,應該只能在上述館內使用。因為原件沒有處理過,沒法搜索,這個顧先生口述史錄音數位化工作剛剛完成並在我們虛擬閱覽室對公眾開放,但是我們對這有80多小時的錄音資源的同步化索引工作尚未完成。顧先生和北洋系的人關係非常好。有一年我和顧先生的法定繼承人回北京,很多北洋的後人還來與我們見過面。

Q3:

我想請問程館長哥大數位化的項目中是否包含照片內容?比如中國過去一些古建築和古城鎮如今已經消失了,那麼有沒有將這些照片數位化?

程健:

目前我們的項目全部是音像資料。所以過去的照片,尤其是古建築的照片我不是很熟悉,可能在哥大的藝術和建築圖書館會有,但是具體我也不太熟悉。

Q4:

我的問題是這樣的,很多不對外授權的資料都沒有對公共開放。只能直接去圖書館查閱,但是疫情期間並不可行。所以有沒有通過上海復旦大學或者其他大學進行校際之間的申請,獲取登錄的可能性?

程健:

校際之間的話,目前我們常春藤聯盟的學校內部有一個交流計劃。我們先在內部共享起來,然後再慢慢開放。但這些最新的資源是我們剛剛拿到錢做出來的,共享是完全可能的,但是還需要一個過程。這在過去都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已經將部分翁萬戈數位化電影收藏與上海音像檔案館分享供其用作公益學術放映使用。

程洪:

我想基本情況就如程健館長講的那樣,但是每樣東西還要具體案例具體分析。圖書館要根據每個資料的版權情況,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這是很難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去應對的。

Q5:

我的外祖父是復旦大學校歌的詞作者劉大白。另外,我的祖父曾向南開大學捐贈圖書館,所以與張伯苓先生家有非常深的淵源,我相信他們家的後人希望得到程洪先生播放的電影和照片,不知道是否能夠與他們分享?

程洪:

我說明一下。威爾基和張伯苓的那張照片是來自南開的,他們拿了這張照片來問我,在電影資料裡有沒有。所以他們應該已經分享這張照片了。電影也是有可能拿到的,這要與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資料館直接聯繫。

Q6:

我和我先生對歷史都很感興趣。請問如果我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去哥大或者洛杉磯校區的話,能否查閱這些資料,是否需要填寫一個「合理使用」的申請表?

程健:

按照美國的標準,哥大作為一個私立學校,沒有職責對公眾開放。但是您要是來的話,可以先跟我們聯繫。如果是學者,我們歡迎,我們對全世界學者免費開放。但是圖書館只能「閱」,不能「借」。你提供了研究方向與研究題目之後,我們會發放一張當天的圖書館使用證。

程洪:

加利福尼亞大學是公立學校,所以我們對所有人開放,也不需要任何手續。在圖書館內就可以使用我們所有的書和電子資源,但是資料不可外借。如若外借,則需要辦一張借書證,是有費用的,可以借閱。一年有效期,費用大概是80-100美元。可以借閱圖書,但是電子資料有版權限制,不能在館外使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哥大東亞圖書館成立「徐宋教育文化基金」
    圖為哥大副教務長兼總圖書館館長安妮D.桑頓(左二)、哥大東亞圖書館館長程鍵(左)、捐贈人中國企業家徐進(右)和夫人宋孟軍(右二)。 人民網1月21日電 (鄭思寧)日前,中國企業家徐進向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捐贈50萬美元,成立「徐宋教育文化基金」。這是該館歷史上收到的最大一筆私人捐款,也是第一次為華人在圖書館閱覽大廳中設置捐贈紀念銅匾。 哥大東亞圖書館館長程健介紹,該捐款用途不設限制,由學校和圖書館決定基金使用,將有力助推東亞圖書館擴充館藏和增進國際交流。
  • 南京非遺學院牽手哥大東亞圖書館
    南京非遺學院聯合南京圖書館向哥大東亞圖書館捐贈了十餘本古籍影印件及檔案材料 攝影 陳向俞紐約當地時間9月7日上午,2017年「南京周」紐約站活動——南京非遺學院走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並聯合南京圖書館向哥大東亞圖書館捐贈了十餘本古籍影印件及檔案材料,雙方還就古籍修復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 一名中國勞工與哥大東亞系之間的情緣
    原標題:一名中國勞工與哥大東亞系之間的情緣  新華網紐約10月16日電(記者李大玖)9月27日是全球「孔子學院日」。這一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孔子學院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賀禮——中國著名畫家徐唯辛向哥大東亞系捐贈的油畫《丁龍肖像》和《胡適肖像》。其中的《丁龍肖像》,揭開了一名中國人與哥大間的塵封往事。
  • 走近115歲哥大中文圖書館:無數著作誕生於此
    海外網12月20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2017年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圖書館創辦115周年。當地時間11月27日,哥大東亞研究所邀請北京大學圖書館史、歷史文獻學教授王餘光在哥大講座,紀念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隆重舉行崇賢館《中國書法全集》的收藏儀式
    原標題: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隆重舉行崇賢館《中國書法全集》的收藏儀式 近日,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隆重舉行崇賢館《中國書法全集》收藏儀式。崇賢導師代表、美國及部分國家的學者、藝術家以及相關媒體的幾十人出席了此次活動。
  • 田海穌繪畫作品專場於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舉行
    原標題:田海穌繪畫作品專場於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舉行   紐約時間2014年8月1日下午,青年女藝術家田海穌受邀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對其繪畫作品進行了專場展示,並向與會嘉賓及師生做了題為「中國傳統繪畫語言向當代轉換的實踐」的精彩演講。
  • 通訊:探訪美國漢學研究重鎮——伯克利東亞圖書館
    新華社舊金山11月12日電通訊:探訪美國漢學研究重鎮——伯克利東亞圖書館新華社記者吳曉凌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園中心大草坪邊,有一座具有東方特色的白色方形建築,這就是著名的伯克利東亞圖書館「這是北美大陸唯一一棟為保存東亞語言文獻而建立的獨立建築。作為美國最大的東亞圖書館之一,它也是美國漢學研究的一個重鎮。」伯克利東亞圖書館館長周欣平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今年適逢伯克利東亞圖書館新館開館10周年。由於館舍空間不夠,伯克利東亞圖書館藏書一度散落在學校三個不同的地方,使用起來極為不便,設施也過於老舊。
  • 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收藏中國文獻,美國何以後來居上
    在過去的近二十年裡,我本人曾在位於美國東岸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圖書館東亞部,中西部的密西根大學亞洲圖書館和西岸的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工作過,因此對美國的中國文獻收藏事業的發展和現狀有些了解,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 《中國書法全集》入藏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承千年芳華,接續古今,崇賢館《中國書法全集》日前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收藏,並受到國內外諸多文化人士的嘉許與關注。這也是崇賢館在「中國文化、世界共享」理念上推出的一道兼具東方特色和國際意義的文化大餐。
  • 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楊繼東教授在近代史所作學術講座
    2019年2月22日,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楊繼東教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之邀作學術講座正因為如此,大學圖書館對於數字人文學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楊教授進而介紹了斯坦福圖書館的CIDR(跨學科數字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Digital Research)在這一領域所做的工作。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東亞圖書館館長一行到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10月20-22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東亞圖書館館長陳肅館長與特藏部主任Header I.Briston應邀至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進行座談交流。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院長張斌,教授索傳軍,博士加小雙、祝振媛等參加座談,中國人民大學部分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國際交流學生參加了座談。
  • 有多少中國古籍存藏在美國東亞圖書館?
    早在1985年,前芝加哥大學遠東圖書館館長錢存訓先生率先提出,希望能將在美國的中國古籍善本編成聯合目錄,俾使海外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專家都能充分利用各東亞館所藏歷史文獻資料,這個倡議得到了不少有識之士的贊同。
  • 哈佛燕京圖書館5.3萬卷中文善本特藏數位化完成,免費使用
    8月1日,哈佛燕京圖書館正式宣布,館藏的4200部/53000卷中文善本特藏數位化工程已全部完成,更讓人欣喜的是,網友可以免費在線瀏覽、下載。整個數位化項目耗時十年,合作機構包括中國國家圖書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以及浙江大學CADAL(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圖書館等機構。
  • 湖北省圖書館館長劉偉成調研孝感市圖書館工作
    2020年9月7日,湖北省圖書館黨委書記、館長劉偉成帶領館辦公室、輔導部、數位化部等部門負責人一行五人到孝感市調研公共圖書館工作,孝感市文化和旅遊局、市圖書館主要負責人陪同調研。省圖調研組先後到孝感市圖書館新館、孝南區圖書館西河鎮道店分館、孝昌縣圖書館新館建設工地、孝昌縣圖書館觀音湖分館、豐山鎮集賢書院分館等地調研總分館制建設、閱讀推廣、文旅融合工作情況,並與孝感市文化旅遊局、市圖書館相關負責人開展座談。
  • 全國佛教圖書館聯盟館長會議暨《雲林佛教圖書分類法》編輯委員會...
    隋唐以降,佛教典籍為促進我國與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文化交流發揮了橋梁與紐帶作用。中國佛教不惟耀古騰今,亦足垂範後世。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佛教圖書館事業取得了長足進展,同時也面臨著發展新機遇、新任務。
  • 哥倫比亞大學鳳凰談:哥大佛學研究缺錢怎麼辦?
    哥大東亞圖書館館藏大藏經(圖片來源:鳳凰佛教)哥倫比亞大學創建於1754年,這所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5所大學之一,包括歐巴馬總統在內的三位美國總統畢業於該校,艾森豪總統曾擔任哥大校長。哥大擁有世界一流的法學院、商學院、新聞學院等,其新聞學院頒發的普立茲獎——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其教育學院也與近代中國教育發展亦是緊密相連,並對中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翠霞世界》欄目主持翠霞迎UCLA東亞圖書館清代考卷後人拜訪
    UCLA東亞圖書館清代考卷後人訪美慧眼傳媒旗下慧眼雲視 (CloudTV) 平臺《翠霞世界》欄目主持人翠霞,近日在家中招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遠渡重洋從中國趕來洛杉磯拜訪致謝的何京。何京先生是貴州省知名文化學者,他在觀看《翠霞世界》欄目介紹美國UCLA東亞圖書館清代考卷收藏的節目時,驚喜地發現,其中三份殿試捲來自他的家族先輩。慧眼雲視平臺的《翠霞世界》欄目致力於中美之間文化藝術歷史的交流和發展,欄目組曾做了一期特別的直播活動,由美國UCLA東亞圖書館的陳肅館長揭秘館內收藏的珍貴中國清代考卷。
  • 全球知名大學圖書館館長推薦書單:內心豐富,才能擺脫生活的重複
    知名大學圖書館館長最推薦的又是什麼?快來一起看看吧!哈佛大學原副教務長——包弼德(Peter K. Bol)包弼德教授為大家推薦了《史記》《大學》《荀子》這三部書。包弼德(Peter Bol),1982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1985年起任哈佛大學副教授、教授、講座教授,1997-2002年任東亞語言文明系系主任及東亞國家資源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