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115歲哥大中文圖書館:無數著作誕生於此

2020-12-22 海外網

海外網12月20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2017年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圖書館創辦115周年。當地時間11月27日,哥大東亞研究所邀請北京大學圖書館史、歷史文獻學教授王餘光在哥大講座,紀念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哥大東亞圖書館中文部主任、東亞研究所研究員王成志博士表示,哥大中文圖書館在美國成立最早。

「許多哥大學生及來哥大查閱歷史資料的學者,對哥大豐富和獨特的中文收藏驚詫不已。」他表示,這是中美先賢努力搜求的結果,也是百餘年辛苦的積攢和珍藏。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程健說,隨著美中交流的日益增多,現在請求到哥大圖書館查閱數據的中國學者很多,「每個星期都有,有時一天要寫20多封回信」。他表示,這也是海外中文圖書館的功能,讓中華歷史和文化得以保留和傳承。

許多學者利用哥大中文藏書撰寫論文和研究課題。(美國《世界日報》/韓傑 攝)

藏書持續增加

王成志說,哥大中文圖書館從1902年清廷贈送的5400冊的《古今圖書集成》開館書籍,發展到現有110萬冊紙本館藏書籍。東亞館一半以上為中文書刊,外加影視數據以及數目龐大的電子數據。同時,圖書館也收集各種檔案特藏資源,包括書信、照片、文件、老電影和各種小冊子等。若要都算起來,數量更多。

他說,即使單說中文期刊雜誌,哥大總共有20幾個圖書館,東亞圖書館期刊雜誌佔到哥大整個刊物總量三分之二,而在東亞圖書館中,中文期刊又佔總體的三分之二以上,故中文期刊雜誌,加上老刊,佔哥大期刊雜誌總量的六成。「這是因為大中華地區歷史悠久,典籍眾多,期刊雜誌也多。」

哥大中文藏書種類繁多。(美國《世界日報》/韓傑 攝)

無數著作誕生於此

王成志透露,無數學者利用哥大圖書館寫出博士論文和專著。著名學者胡適在哥大主修政治,副修漢學,就是用哥大中文圖書館數據完成博士論文。

著名漢學家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序言中就直接說,哥大現代中國小說和小說期刊的收藏最豐富,對他的研究大有益處。

據悉,早期海外中文圖書館主要收藏以經史子集為主的人文科學圖書文獻,包括中國哲學、國學經典和語言、文學專著。自1930年代始,哥大中文圖書館收集家譜和地方志數量比較多,也比較有系統。後來由於中國研究全方位發展,圖書收藏從傳統人文科學到人文、社科,甚至多學科、跨學科轉變。

中國崛起後,美國學習中文、研究中國形成熱潮。21世紀初開始,哥大選修中國研究有關課程的人次,每學期平均達1300人。現在攻讀與中國有關的博士、碩士也越來越多,相關教授也隨之增加,「以中國研究為專職的哥大教授和研究員現有近60人」。

王成志說,哥大中文圖書館是一個研究型圖書館,裡面藏有許多獨一無二的資料。比如幾乎全套的1930年代的女性雜誌《玲瓏》。他說:「如果要研究一些民國的課題,非要來哥大中文圖書館不可。」他說,哥大東亞圖書館藏有不少獨一無二的中國門神紙馬、甲骨文等。同時,外交家顧維鈞,以及張學良的數據也在哥大。

口述歷史研究發祥地

哥大是美國口述歷史研究的發祥地。從1950年代開始,哥大首創中國口述歷史項目。東亞研究所所長韋慕庭(Clarence Martin Wilbur)和經濟學教授何廉領導大批哥大中國研究教授、學者和博、碩士生做以民國政要為主口述史。除口述史外,又徵集大量歷史檔案文獻。「中國口述歷史項目的海量數據都是獨一無二的。」

他說,由於關於中國的許多數據存在於哥大圖書館,幾乎天天都有中國學者在哥大查閱資料。例如,中國學者楊天石曾經在哥大上學和做民國研究。最近幾年復旦大學吳景平教授及其博、碩生每個夏天都來,浙江大學陳紅民教授也在哥大做過研究,最近剛返回。除哥大師生和訪問學者外,紐約有許多獨立學者,專門研究和寫作中國問題,經常來哥大圖書館查數據。

程健說,哥大東亞圖書館現有中文藏書110萬本,與國會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柏克萊加大東亞圖書館共同成為美國收藏東亞研究圖書最多的四家圖書館。他說,哥大中文圖書館的建立也有李鴻章的一份功勞。1901年11月3日,李鴻章代表慈禧太后籤字批准,向哥大捐贈《古今圖書全集》一套。李鴻章籤字四天後,就去世了。

許多中文資料獨一無二。(美國《世界日報》/韓傑 攝)

清政府送第一批中文書

王成志說,1901年,一個普通中國勞工丁龍將其畢生積蓄1.2萬美元,寄給哥大校長,希望哥大開設中國語言文化課程。丁龍的捐贈感動了其服務的僱主卡本蒂爾(Horace Carpentier),卡本蒂爾於1902年向哥大慷慨捐贈10萬美元。丁龍的捐贈也影響了卡本蒂爾的另一位中國傭人,也向哥大捐贈1000美元,相等於普通勞工四、五年的工資。

他指出,哥大設立中文系和中文圖書館與哥大歷史上的兩位校長有關。遷到紐約上西城的第一位校長是羅校長(Seth Low),任期是1890年至1902年。這位羅校長同意創辦中文系,但是表示沒有中文書,於是向美國駐華公使康格(Edwin H. Conger,1843-1927)求救,康格代表哥倫比亞大學向中國清政府求書。1902年,哥大中文圖書館(Chinese Library)和中文系(Chinese Department)同時成立。他說,若以中文圖書館命名來說,哥大中文圖書館為北美第一家。

羅校長與中國關係密切,其家族為19世紀後期紐約最大的中國貿易商,他的爺爺輩和父輩多人參與創辦和管理旗昌洋行。羅校長在退休前,確定建立以普通華工命名的丁龍中文講座教授職位,創辦了中文系和中文圖書館。

第二位校長是巴特勒(Nicholas Butler),從1902年接任,直至1945年,長達43年,期間中國留學生大增,成為哥大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1935年,巴特勒校長被上海《大陸報》選為美國對中國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他表示,直至二、三十年後,哥大才開始收藏日文和韓文書刊。1928年圖書館改稱中文日文圖書館,1935年改稱東亞圖書館,而「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圖書館」的館藏印章一直用到1950年代。

日軍侵華 赴中國購書

王成志說,哥大中文圖書館中的部分中文圖書是在日軍侵華期間去中國收購的。「如果美國不去買,也許這些數據就會毀於戰火。」1932年,費正清是牛津大學中國歷史專業的博士生,去中國收集資料撰寫論文。胡適等建議他找哥大校友——北平國立圖書館館長袁同禮幫忙。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文教機構和圖書文獻遭到日軍嚴重破壞。袁同禮大力呼籲國際圖書館文化界、特別是美國圖書館協會給予同情和協助。費正清和袁同禮在重慶再次相見,決定合作收購中國圖書。

他說,因為是中美聯合抗戰最艱難時期,海路和陸路都受日軍封鎖,費正清收集有情報內容的中日文書刊資料,先是製成膠捲由印度航運回美國。若是一般學術書刊,則利用大使館的條件在重慶存放,等海路通航正常後運回美國。除了國會圖書館外,費正清還為美國其他重要圖書館和機構服務。1942年底,費正清和袁同禮聯合向美國圖書館協會提交「中國和美國知識界關係」的備忘錄,建議在中美結盟聯合抗日時期多採購中國圖書、中美大學師生互相交流和交換等。1943年,費正清對美國其他大學實施聯合採購中國圖書,貢獻很大。

1944年,美國圖書館協會確定13所著名圖書館(包括哥大中文圖書館),開始聯合向國立北平圖書館採購中文圖書。各圖書館各出資1000美元,請袁同禮代購經史子集傳統文獻以及戰時出版的文獻。資金用完後,各館再次增資1000美元,繼續聯合購書。此次購書空前絕後,為美國圖書館採購成千上萬本價廉物美的中文典籍和數據。「當時書籍比較便宜,一本書只要兩三分美元。」這些書籍豐富了美國圖書館的中文館藏。同時,美國駐華使館、美國國務院官員及美國總統特別助理等,都有參與。

他說,與此同時,美國圖書館也對中國圖書館收藏西文圖書推動很大。

中文圖書館民國數據豐富。(美國《世界日報》/韓傑 攝)

藏書豐富  百年積攢

王成志稱,無數人包括抗戰時期的費正清、袁同禮和哥大畢業生嶽良木為哥大中文圖書館藏建設出過力。他說,嶽良木等校友對哥大中文圖書館藏貢獻良多。例如,他在1944年4月21日給懷特博士的信中透露:「我處已經為哥大採辦的圖書近千冊。即使哥大不寄一分錢,我仍將繼續為哥大採辦中國文獻資料。這是因為我樂見我曾經任職哥大中文圖書館,繼續發展成為紐約地區中國研究中心。」

費正清的夫人費慰梅在美國國務院文化關係司負責中國處的工作。1944年5月24日,她致函哥大表示,重慶的美國駐華大使館學術資料服務處已經為哥大接收很多箱圖書,並在安全地方存放。大使館同意主要為將來的中國研究和培養下一代學者,決定克服困難,為哥大接收和保管嶽良木採辦的圖書數據,以備以後運回美國。

胡適、顧維鈞等著名校友對哥大東亞館貢獻自不必說。胡適寓居紐約時,自己經濟不寬裕,但一見到好的中文善本書,就花大價錢買下,然後捐給哥大或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

1958年,胡適與顧維鈞為哥大東亞圖書館募集款項。1958年8月27日,胡適和顧維鈞向中國哥大校友會寫倡議信,為哥大東亞圖書館發展中文館藏募集資金。那時,唐德剛主持哥大東亞圖書館中文部。早在1956年,胡適詢問購書經費和館藏發展,唐相告校方採購中文圖書年只有200美元撥款。胡適聽後大為吃驚。之後,胡適與中國哥大校友會的重要人士,如顧維鈞、蔣廷黻等人商討如何為哥大中文館藏籌集經費。此次哥大校友捐贈總共為2000美元,以十年為度,以補東亞圖書館採購中文圖書經費的不足。

責編:李瑞辰、許雪

31212377,.走近115歲哥大中文圖書館:無數著作誕生於此,.2017-12-20 10:37:24,.204266,.李瑞辰、許雪

相關焦點

  • 哥大東亞圖書館成立「徐宋教育文化基金」
    圖為哥大副教務長兼總圖書館館長安妮D.桑頓(左二)、哥大東亞圖書館館長程鍵(左)、捐贈人中國企業家徐進(右)和夫人宋孟軍(右二)。 人民網1月21日電 (鄭思寧)日前,中國企業家徐進向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捐贈50萬美元,成立「徐宋教育文化基金」。這是該館歷史上收到的最大一筆私人捐款,也是第一次為華人在圖書館閱覽大廳中設置捐贈紀念銅匾。 哥大東亞圖書館館長程健介紹,該捐款用途不設限制,由學校和圖書館決定基金使用,將有力助推東亞圖書館擴充館藏和增進國際交流。
  • 南京非遺學院牽手哥大東亞圖書館
    南京非遺學院聯合南京圖書館向哥大東亞圖書館捐贈了十餘本古籍影印件及檔案材料 攝影 陳向俞紐約當地時間9月7日上午,2017年「南京周」紐約站活動——南京非遺學院走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並聯合南京圖書館向哥大東亞圖書館捐贈了十餘本古籍影印件及檔案材料,雙方還就古籍修復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 為什麼哥大會有這些中文資料
    曾長期任中國海關官員的著名德國漢學家夏德(Frederick Hirth, 1845-1927)受聘任首任丁良講座教授職和中文圖書館館長。清廷向哥大賜贈《古今圖書集成》一套五千餘冊,成開館之書。這樣,1902年,哥大中文圖書館(Chinese Library)與中文系(Chinese Department)一起正式開張成立。以「中文圖書館」直接命名,為北美第一家。
  • 圖書館閉館日為84歲老農一人開放 圖書館的暖心之舉獲贊無數
    圖書館閉館日為84歲老農一人開放 圖書館的暖心之舉獲贊無數時間:2020-07-23 12: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圖書館閉館日為84歲老農一人開放 圖書館的暖心之舉獲贊無數 中新網麗水7月20日電 繼多年前杭州圖書館接待流浪漢、拾荒者無門檻閱讀後,7月20日,
  • 一名中國勞工與哥大東亞系之間的情緣
    原標題:一名中國勞工與哥大東亞系之間的情緣  新華網紐約10月16日電(記者李大玖)9月27日是全球「孔子學院日」。這一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孔子學院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賀禮——中國著名畫家徐唯辛向哥大東亞系捐贈的油畫《丁龍肖像》和《胡適肖像》。其中的《丁龍肖像》,揭開了一名中國人與哥大間的塵封往事。
  • 李小甘向深圳圖書館捐贈個人著作
    12月9日,李小甘同志著作捐贈儀式在深圳圖書館舉辦。深圳市委原常委、宣傳部原部長李小甘出席並向深圳圖書館捐贈由他主編或撰寫的著作10種。
  • 經典馬克思著作《共產黨宣言》推出少兒彩繪版
    讓馬克思著作走近少年兒童,正是馬克思主義研究當代化、大眾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對這位偉大思想家最好的紀念。  馬克思主義一經誕生,便閃耀著穿越時空的真理光芒,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革。恩格斯說,《共產黨宣言》是「全部社會主義文獻中傳播最廣和最具有國際性的著作,是從西伯利亞到加利福尼亞的千百萬工人公認的共同綱領」。
  • 宥哥誕生記
    宥哥誕生記
  • 紐約書景|「哥大書店」是一間真正的書店
    第一章:哥大書店哥大所有工程系由低到高擠在校園東北角同一幢樓裡。透過十樓我實驗室的窗戶,天際是明亮的哈德遜河。一路下樓,穿過寧靜的校園,115街便門左轉,忽然一頭湧入喧鬧的人潮。路左就是哥大書店,Columbia University Bookstore。
  • 輝煌的亞歷山大圖書館
    ——J·L·博爾赫斯古巴比倫是人類最初的學校教育搖籃,也是人類正式教育的起點,在公元前3500年,這裡誕生了人類最早的一種「文明」——學校。「崇尚智慧,追求知識」作為一種風尚,在公元前2500年,又誕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圖書館。當時的人們認為「知識」是無比神聖的,因此把圖書館和高等學府都建立在神殿之中。
  • 淮陽青年學者的著作,竟然被國家圖書館收藏了!
    近日,有朋友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查閱書法資料時,看到了我縣青年學者馮劍星的書法理論著作《二十四書品》,並拍了照片發過來。
  • 哥大東亞圖書館館長程健:數位化再現塵封的歷史
    胡適雖然1917年離開哥大,但是他的博士學位是在1927年正式授予。哥大東亞圖書館則廣為人知,1901年,丁龍捐贈了12000美元給哥大。於是他的僱主,哥大校董卡朋蒂埃(Horace Walpole Carpentier)追加到30萬美元建立了一個講席,這也是哥大建立的第一個中國研究的講席教授職位。
  • 原陽農民範學卷著作《自然脈絡》被河南大學圖書館收藏
    河南大學圖書館博士生導師李景文館長向範學卷先生頒發收藏證書今天上午九點半,河南大學圖書館為一位原陽農民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贈書儀式
  • 天津誕生全國首個相聲圖書館!
    天津誕生全國首個相聲圖書館! 生日快樂昨天(12月23日)是天津的生日摩羯座的天津已經616歲了
  • 走近上海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位於上海市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成立於1952年,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1995年10月,上海圖書館與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合併,成為綜合性研究型公共圖書館和行業情報中心,同時也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上海市分中心、上海市中心圖書館總館、上海市古籍保護中心、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前沿技術發展研究中心」和上海文化創意產業信息中心。 是否對上一期的「海上圖書館」略感失望?好吧,這次換上海圖書館。
  • 英國4至12歲孩子的115個問題請115位大師解答(系列七)
    他聯合英國首屈一指的兒童慈善組織,從上千個4至12歲孩子的提問中精選了115個最奇妙有趣問題,邀請世界上115位頂級的科學家、鄧巴著有大量備受讚譽的心理學和科學著作。他後期的著作大多都受到追捧。115個問題請115位大師解答!
  • 《文明6》亞歷山大圖書館歷史背景故事一覽
    亞歷山大圖書館是《文明6》中的一種奇觀,效果是+2科技,+1大作家和大科學家點數,賦予兩個著作槽位,為遠古和古典科技解鎖尤裡卡,每當其他文明獲得一個大科學家,獲得一個尤裡卡提升,下邊就給大家帶來文明6亞歷山大圖書館的歷史背景故事,大家可以來看一看。
  • 不朽的巨匠:讓我們走近莎翁丨國圖公開課直播預告
    國圖公開課「不朽的巨匠」將通過騰訊網文化頻道在線直播,直播時間:2016年7月29日(周五) 18:30-21:40 點擊觀看直播2016年是湯顯祖、莎士比亞、塞萬提斯逝世400周年,國家圖書館將在7月29日湯顯祖逝世日,舉辦國圖公開課「不朽的巨匠——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塞萬提斯逝世400年」特別活動,
  • 哥大圖書館驚現中文「武漢疫情隔離區」,校方表態:對歧視零容忍
    (圖取自instgram)華輿訊 據僑報網報導 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黑板上近日出現有關中國新型冠狀病毒的言論,因以中文書寫著「武漢病毒隔離區」而引發許多華裔學生的不滿。事發後,哥大學生事務部已立即發布郵件聲明,表示對該行為的譴責,並呼籲學生向校方舉報任何形式的種族歧視事件。
  • 棗子哥是什麼梗 拷貝忍者卡子哥也被偷了
    最近UZI比較火的一個外號則是棗子哥,你也許會跟著彈幕喊棗子哥,可你知道這個梗是怎麼來的嗎?棗子哥是「澡子哥」的變形,而澡子哥的稱呼偷梗自德雲色的卡子哥,誕生於2018年的LOL全明星賽期間。這件事當時鬧得沸沸揚揚,UZi遭到了無數的口誅筆伐,也因此多了一個「洗澡狗」的稱號。棗子哥稱號的誕生之路2018年拉斯維加斯全明星賽上,uzi代表LPL參加,由於被外界認為是rng敗走s8的最大根源,uzi自然遭到了彈幕全方位的狂轟濫炸。簡燈籠、浴皇大帝、八強我自豪,各種諷刺性的稱呼層出不窮,這其中當然還有澡子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