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12月20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2017年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圖書館創辦115周年。當地時間11月27日,哥大東亞研究所邀請北京大學圖書館史、歷史文獻學教授王餘光在哥大講座,紀念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哥大東亞圖書館中文部主任、東亞研究所研究員王成志博士表示,哥大中文圖書館在美國成立最早。
「許多哥大學生及來哥大查閱歷史資料的學者,對哥大豐富和獨特的中文收藏驚詫不已。」他表示,這是中美先賢努力搜求的結果,也是百餘年辛苦的積攢和珍藏。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程健說,隨著美中交流的日益增多,現在請求到哥大圖書館查閱數據的中國學者很多,「每個星期都有,有時一天要寫20多封回信」。他表示,這也是海外中文圖書館的功能,讓中華歷史和文化得以保留和傳承。
許多學者利用哥大中文藏書撰寫論文和研究課題。(美國《世界日報》/韓傑 攝)
藏書持續增加
王成志說,哥大中文圖書館從1902年清廷贈送的5400冊的《古今圖書集成》開館書籍,發展到現有110萬冊紙本館藏書籍。東亞館一半以上為中文書刊,外加影視數據以及數目龐大的電子數據。同時,圖書館也收集各種檔案特藏資源,包括書信、照片、文件、老電影和各種小冊子等。若要都算起來,數量更多。
他說,即使單說中文期刊雜誌,哥大總共有20幾個圖書館,東亞圖書館期刊雜誌佔到哥大整個刊物總量三分之二,而在東亞圖書館中,中文期刊又佔總體的三分之二以上,故中文期刊雜誌,加上老刊,佔哥大期刊雜誌總量的六成。「這是因為大中華地區歷史悠久,典籍眾多,期刊雜誌也多。」
哥大中文藏書種類繁多。(美國《世界日報》/韓傑 攝)
無數著作誕生於此
王成志透露,無數學者利用哥大圖書館寫出博士論文和專著。著名學者胡適在哥大主修政治,副修漢學,就是用哥大中文圖書館數據完成博士論文。
著名漢學家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序言中就直接說,哥大現代中國小說和小說期刊的收藏最豐富,對他的研究大有益處。
據悉,早期海外中文圖書館主要收藏以經史子集為主的人文科學圖書文獻,包括中國哲學、國學經典和語言、文學專著。自1930年代始,哥大中文圖書館收集家譜和地方志數量比較多,也比較有系統。後來由於中國研究全方位發展,圖書收藏從傳統人文科學到人文、社科,甚至多學科、跨學科轉變。
中國崛起後,美國學習中文、研究中國形成熱潮。21世紀初開始,哥大選修中國研究有關課程的人次,每學期平均達1300人。現在攻讀與中國有關的博士、碩士也越來越多,相關教授也隨之增加,「以中國研究為專職的哥大教授和研究員現有近60人」。
王成志說,哥大中文圖書館是一個研究型圖書館,裡面藏有許多獨一無二的資料。比如幾乎全套的1930年代的女性雜誌《玲瓏》。他說:「如果要研究一些民國的課題,非要來哥大中文圖書館不可。」他說,哥大東亞圖書館藏有不少獨一無二的中國門神紙馬、甲骨文等。同時,外交家顧維鈞,以及張學良的數據也在哥大。
口述歷史研究發祥地
哥大是美國口述歷史研究的發祥地。從1950年代開始,哥大首創中國口述歷史項目。東亞研究所所長韋慕庭(Clarence Martin Wilbur)和經濟學教授何廉領導大批哥大中國研究教授、學者和博、碩士生做以民國政要為主口述史。除口述史外,又徵集大量歷史檔案文獻。「中國口述歷史項目的海量數據都是獨一無二的。」
他說,由於關於中國的許多數據存在於哥大圖書館,幾乎天天都有中國學者在哥大查閱資料。例如,中國學者楊天石曾經在哥大上學和做民國研究。最近幾年復旦大學吳景平教授及其博、碩生每個夏天都來,浙江大學陳紅民教授也在哥大做過研究,最近剛返回。除哥大師生和訪問學者外,紐約有許多獨立學者,專門研究和寫作中國問題,經常來哥大圖書館查數據。
程健說,哥大東亞圖書館現有中文藏書110萬本,與國會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柏克萊加大東亞圖書館共同成為美國收藏東亞研究圖書最多的四家圖書館。他說,哥大中文圖書館的建立也有李鴻章的一份功勞。1901年11月3日,李鴻章代表慈禧太后籤字批准,向哥大捐贈《古今圖書全集》一套。李鴻章籤字四天後,就去世了。
許多中文資料獨一無二。(美國《世界日報》/韓傑 攝)
清政府送第一批中文書
王成志說,1901年,一個普通中國勞工丁龍將其畢生積蓄1.2萬美元,寄給哥大校長,希望哥大開設中國語言文化課程。丁龍的捐贈感動了其服務的僱主卡本蒂爾(Horace Carpentier),卡本蒂爾於1902年向哥大慷慨捐贈10萬美元。丁龍的捐贈也影響了卡本蒂爾的另一位中國傭人,也向哥大捐贈1000美元,相等於普通勞工四、五年的工資。
他指出,哥大設立中文系和中文圖書館與哥大歷史上的兩位校長有關。遷到紐約上西城的第一位校長是羅校長(Seth Low),任期是1890年至1902年。這位羅校長同意創辦中文系,但是表示沒有中文書,於是向美國駐華公使康格(Edwin H. Conger,1843-1927)求救,康格代表哥倫比亞大學向中國清政府求書。1902年,哥大中文圖書館(Chinese Library)和中文系(Chinese Department)同時成立。他說,若以中文圖書館命名來說,哥大中文圖書館為北美第一家。
羅校長與中國關係密切,其家族為19世紀後期紐約最大的中國貿易商,他的爺爺輩和父輩多人參與創辦和管理旗昌洋行。羅校長在退休前,確定建立以普通華工命名的丁龍中文講座教授職位,創辦了中文系和中文圖書館。
第二位校長是巴特勒(Nicholas Butler),從1902年接任,直至1945年,長達43年,期間中國留學生大增,成為哥大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1935年,巴特勒校長被上海《大陸報》選為美國對中國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他表示,直至二、三十年後,哥大才開始收藏日文和韓文書刊。1928年圖書館改稱中文日文圖書館,1935年改稱東亞圖書館,而「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圖書館」的館藏印章一直用到1950年代。
日軍侵華 赴中國購書
王成志說,哥大中文圖書館中的部分中文圖書是在日軍侵華期間去中國收購的。「如果美國不去買,也許這些數據就會毀於戰火。」1932年,費正清是牛津大學中國歷史專業的博士生,去中國收集資料撰寫論文。胡適等建議他找哥大校友——北平國立圖書館館長袁同禮幫忙。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文教機構和圖書文獻遭到日軍嚴重破壞。袁同禮大力呼籲國際圖書館文化界、特別是美國圖書館協會給予同情和協助。費正清和袁同禮在重慶再次相見,決定合作收購中國圖書。
他說,因為是中美聯合抗戰最艱難時期,海路和陸路都受日軍封鎖,費正清收集有情報內容的中日文書刊資料,先是製成膠捲由印度航運回美國。若是一般學術書刊,則利用大使館的條件在重慶存放,等海路通航正常後運回美國。除了國會圖書館外,費正清還為美國其他重要圖書館和機構服務。1942年底,費正清和袁同禮聯合向美國圖書館協會提交「中國和美國知識界關係」的備忘錄,建議在中美結盟聯合抗日時期多採購中國圖書、中美大學師生互相交流和交換等。1943年,費正清對美國其他大學實施聯合採購中國圖書,貢獻很大。
1944年,美國圖書館協會確定13所著名圖書館(包括哥大中文圖書館),開始聯合向國立北平圖書館採購中文圖書。各圖書館各出資1000美元,請袁同禮代購經史子集傳統文獻以及戰時出版的文獻。資金用完後,各館再次增資1000美元,繼續聯合購書。此次購書空前絕後,為美國圖書館採購成千上萬本價廉物美的中文典籍和數據。「當時書籍比較便宜,一本書只要兩三分美元。」這些書籍豐富了美國圖書館的中文館藏。同時,美國駐華使館、美國國務院官員及美國總統特別助理等,都有參與。
他說,與此同時,美國圖書館也對中國圖書館收藏西文圖書推動很大。
中文圖書館民國數據豐富。(美國《世界日報》/韓傑 攝)
藏書豐富 百年積攢
王成志稱,無數人包括抗戰時期的費正清、袁同禮和哥大畢業生嶽良木為哥大中文圖書館藏建設出過力。他說,嶽良木等校友對哥大中文圖書館藏貢獻良多。例如,他在1944年4月21日給懷特博士的信中透露:「我處已經為哥大採辦的圖書近千冊。即使哥大不寄一分錢,我仍將繼續為哥大採辦中國文獻資料。這是因為我樂見我曾經任職哥大中文圖書館,繼續發展成為紐約地區中國研究中心。」
費正清的夫人費慰梅在美國國務院文化關係司負責中國處的工作。1944年5月24日,她致函哥大表示,重慶的美國駐華大使館學術資料服務處已經為哥大接收很多箱圖書,並在安全地方存放。大使館同意主要為將來的中國研究和培養下一代學者,決定克服困難,為哥大接收和保管嶽良木採辦的圖書數據,以備以後運回美國。
胡適、顧維鈞等著名校友對哥大東亞館貢獻自不必說。胡適寓居紐約時,自己經濟不寬裕,但一見到好的中文善本書,就花大價錢買下,然後捐給哥大或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
1958年,胡適與顧維鈞為哥大東亞圖書館募集款項。1958年8月27日,胡適和顧維鈞向中國哥大校友會寫倡議信,為哥大東亞圖書館發展中文館藏募集資金。那時,唐德剛主持哥大東亞圖書館中文部。早在1956年,胡適詢問購書經費和館藏發展,唐相告校方採購中文圖書年只有200美元撥款。胡適聽後大為吃驚。之後,胡適與中國哥大校友會的重要人士,如顧維鈞、蔣廷黻等人商討如何為哥大中文館藏籌集經費。此次哥大校友捐贈總共為2000美元,以十年為度,以補東亞圖書館採購中文圖書經費的不足。
責編:李瑞辰、許雪
31212377,.走近115歲哥大中文圖書館:無數著作誕生於此,.2017-12-20 10:37:24,.204266,.李瑞辰、許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