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始建於1936 年。是年,芝加哥大學校長聘請青年學者顧立雅(Herrlee G. Creel)先生來芝加哥大學開設中國研究項目與課程,此為東亞研究學科(時稱遠東研究)在芝大之發軔。顧先生到芝大教書的同年即創辦了遠東圖書館(今東亞圖書館)。
芝大東亞圖書館中文善本古籍的主要來源有四:一是建館之初的系統採購。顧立雅在1938 年從洛克菲勒基金會申請到一筆五年的購書經費,通過有專門為海外圖書館服務業務的北平大同書店,採購了大量中文圖書。1939—1940 年間,顧立雅到中國訪學。期間,經大同書店協助,一次性購買了近七千冊圖書。這些建館初期的採購包括大量線裝古籍,特別是地方志。這其中就不乏明代和清初的善本。二是從芝加哥紐伯瑞圖書館(Newberry Library)收購的勞費爾二十世紀初在華考察(expedition)期間所購圖書。貝託爾德·勞費爾(BertholdLaufer)是在美國聲名卓著的第一代漢學家。1908—1934 年間曾在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Field Museum ofNatural History)先後任亞洲民族學部的助理主任和亞洲人類學部的主任。勞費爾在1908—1910 年間去中國考察三年,為新組建的菲爾德博物館亞洲民族學部搜集購買藏品,同時亦受芝加哥兩所私立研究圖書館之託在中國搜求購買圖書。其中,勞費爾當年給紐伯瑞圖書館購得的一千多種兩萬多冊圖書中的大部在1943—1944 年間轉售給了芝加哥大學遠東圖書館。這批含有中、日、藏、滿、蒙古五種語言圖書中的大部分為中文古籍,包括許多善本。三是老館長錢存訓先生主持館務時期不斷採進的。錢先生是國際著名的中國圖書史、印刷史專家。1947 年受邀來芝大做中文編目。1949 年被聘為遠東圖書館館長,主持館務一直到他1978 年退休。據錢老回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及六十年代間,清刊本以平均每冊十餘美分,明刊本也不過以每冊二至四美元的價格即可從中國臺灣、香港,以及日本等地購入。四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收購的李宗侗先生的部分藏書。李宗侗是清末重臣李鴻藻之孫,曾任清室善後委員會顧問及故宮博物院秘書長。1948 年隨故宮文物遷臺,後為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錢老與李氏相識。所購李氏藏書除明清刻本外,還有一些清代稿抄本。
對館藏中文古籍的揭示,始於編目著錄。這項工作從1947 年錢存訓先生受邀來館始,多年來都在進行著,各屆主持館務的前任和負責與參與中文編目的同仁們為此貢獻良多。最初的著錄是記錄在一張張3×5 英寸的標準卡片上的,上面的羅馬拼音或英文一般是由打字機列印的,而中文信息則常常是手工抄錄的。隨著技術的進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本館作為研究圖書館組織(TheResearch Libraries Group,即RLG)的成員,開始使用該組織創製的中、日、韓文終端、軟體與鍵盤進行中文編目,並在九十年代參加了由RLG 主持的編制中文善本國際聯合目錄的項目。通過這個項目,不但實現了館藏中文善本的機讀編目,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善本編目的質量。遵循該項目制定的善本機讀目錄編目規則,新的著錄除包括善本的書名、著者、卷數、年代、出版地等信息,還增添了對如行款、版框、版心和一些其它相關特徵的描述。
目錄之學在中國源遠流長。自西漢劉向、劉歆編撰《別錄》《七略》始,凡兩千餘年。而書志之體例雖較晚出,然其對所收之書描述較為詳盡,又輔以審核考訂,故為傳統目錄學的最高形制。由李文潔博士撰寫的《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集部》和《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 叢部》是芝加哥大學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這一項目的先期成果。前者收錄集部善本248部,後者收錄叢部善本50 部。該兩書志以傳統分類法為基礎,在集、叢兩部之下對所收善本依內容加以細分,再配以書名、著者、版本和館藏索書號索引,使之成為揭示館藏集、叢兩部善方便而可靠的工具書。雖然此前本館善本大多已收錄在芝大圖書館的機讀目錄中,但當有讀者想要了解館藏中文善本的全貌或某一類善本在本館之收藏時,卻每每苦於難求直截了當又全面可靠的查找方法與答案。有了這兩本書志,不僅集部和叢部的善本盡括其中,而且便利檢索。同時,由於編者採傳統書志之制,又參照、汲取了近年來所出善本書志之成例,對每書均詳細描述版式及物理特徵,包括序跋、刻工及所見鈐印,又考訂作者及撰著、刊刻之緣由,版刻、印刷之年代,並對初印、後印、遞修、增補、翻刻等加以區分,以期向讀者提供詳盡的目錄數據。因此,它們也是有助於研究者詳細了解本館集部、叢部每一種善本的研究指南。兩本書志所揭示的雖然只是本館善本的一部分,但其中也有一些世所罕見的孤本、珍本。如元刻本《精選古今名賢叢話詩林廣記》、明萬曆十二年初刻本《三渠先生集》、明萬曆間刻本《選餘食其藁遺》及清雍正五年刻本《懷遠堂詩》,珍貴稿本《沅湘耆舊詩集續編》《耆舊集補》《耆舊集前編補》及《笑鄉詩稿初集》《松禪老人詩冊》,稀見清抄本《東坡先生編年詩》以及曾經作為《四庫全書》底本的《檀園集》和《杭雙溪先生詩集》。
芝大中文善本書志項目的開展與此兩書志的編制是有關各方通力合作的成果。這裡首先要感謝中國國家圖書館,特別是張志清副館長對此合作項目的大力支持。是張志清先生的提議和支持促成了李文潔女士於2014 年與2015 年兩度在芝大圖書館訪學共十四個月,逐一檢視、核查、鑑別與考訂了本館集部與叢部的善本,撰寫書志。更要感謝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資深教授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先生,是夏教授通過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CreelCenterfor Chinese Paleography)所提供的資助玉成了李博士的訪學。沒有芝大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和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全力支持,就不可能有此項目的開展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我的同仁錢孝文先生為兩書志精心拍攝了書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重大項目編輯室的張愛芳主任,靳諾、陳瑩瑩編輯為書志的早日出版盡心竭力,在此一併申謝。
周原
2018 年12 月於芝加哥
一、本書志收錄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庋藏之中文善本古籍,以清乾隆六十年(1795)以前之刻本、活字印本、稿抄校本為主,嘉慶元年(1796)以後具有特殊文獻價值、版刻特點之刻本及稿抄本等,亦酌予收錄。
二、本書志分經、史、子、集、叢五部,各部之下再分小類。分類及排列次序,大體依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三、各條目順序編號,以完整書名為標題,並標明本館索書號。
四、每一條目分為著錄、考訂、存藏三部分。著錄部分旨在反映原書面貌及特徵,包括書名、卷數、著者、版本、批校題跋者、存卷、冊數、版框尺寸、行款,以及卷端著者、書名葉、牌記、原書序跋、凡例、目錄等。考訂部分簡述著者仕履、成書情況,記錄避諱字、刻工、紙廠印記等。存藏部分概述各地藏書機構收藏情況及鈐印。各項所述,根據實際情況酌予增損。
五、書名依據卷端著錄。如別有所據,則予以說明。
六、版框、行款之描述,以半葉為單位,以卷一首葉為據,如有殘缺、抄配等情形,則順序擇取次卷首葉。版框量取外框尺寸,框寬量至版心折葉處。無版框者,不記尺寸。
七、凡魚尾為黑色者,不再標示顏色。如為白魚尾、花魚尾、線魚尾等,則予以說明。
八、卷端之撰著編校者,若為多人並列,概不分主次,由右至左依序著錄。
九、書名葉信息完整反映,以資辨別版本。無書名葉者,不再註明。
十、原書序跋註明撰寫時間、撰者。有標題者,錄於書名號中;無標題者,則統稱列於書前者為序、書後者為跋。無撰寫時間者,註明「未署年」。
十一、簡述著者仕履,並註明所據之史傳、方志等資料。同一著者再次出現時,標示為參見某書,不再重述。
十二、刻工按出現先後排序。刻工名有全名、簡稱之異,如可判定為一人,則在首次出現之姓名後括注其他名稱,如「柏(劉柏)」。
十三、卷端、書名葉、序跋、刻工等處如有異體字,儘量使用原書字形,以資考訂。殘字、未能釋讀之印文,以「□」標示。如原文有訛誤等情況,則隨文括注按語。
十四、紙廠印記有助於版本考訂,據書中所見酌加著錄。
十五、鈐印文字按由上至下、由右至左順序釋讀。可考印主之印章,按遞藏先後著錄;不可考之印章,按在書中出現順序排列。
十六、存藏情形據知見所及,依中國(大陸、臺、港),北美,歐洲,日本,韓國等順序,酌加概述。
十七、書末附書名拼音索引、著者拼音索引、版本索引、館藏索書號索引。
古籍回歸故裡 功德澤被千秋(代序)…………………………………………1
序……………………………………………………………………………1
凡例………………………………………………………………………………1
目錄………………………………………………………………………………1
書志………………………………………………………………………………1
楚辭類…………………………………………………………………………1
漢魏六朝別集類………………………………………………………………………5
唐五代別集類………………………………………………………………………14
宋別集類………………………………………………………………………37
元別集類………………………………………………………………………64
明別集類………………………………………………………………………79
清別集類………………………………………………………………………131
總集類………………………………………………………………………261
詩文評類………………………………………………………………………338
詞類………………………………………………………………………350
曲類………………………………………………………………………355
附錄一 書名拼音索引………………………………………………………365
附錄二 著者拼音索引………………………………………………………387
附錄三 版本索引……………………………………………………………393
附錄四 館藏索書號索引……………………………………………………399
參考文獻………………………………………………………………………409
後記……………………………………………………………………………413